发刊词

李广益

创刊一年,发刊词才姗姗来迟,这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中虽然谈不上罕见,却总归有些奇怪。不过这正说明,我们这本期刊的创立,并不是谋划多时、从容筹备的产物。事实上,它源于几位科幻学者的一次研讨,这次讨论催生了去年夏天的首届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科幻学术研习营、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科幻研究系列沙龙”以及《科幻研究通讯》。创办一份实体的科幻研究期刊是中国科幻学者再三尝试、至今仍在努力推动之事,而《通讯》以在线方式捷足先登,体现了大家对学术阵地的迫切需求。这既是科幻研究者们自己的热切心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整个科幻界乃至对科幻和相关议题越发意兴盎然的知识界共同的期待。

当然,任何热情和冲动的混合物都会让人产生“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尽管编辑一份在线期刊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要保证每期刊登一定数量的高水准文章,并且及时反映中文科幻的动态,这绝非易事。《通讯》的创始者在第一年中以相对低调的方式开展这项工作,先解决有无问题,徐图缓进,就是考虑到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未必能够坚持下去,使刊物成为一项真正的公共事业。值得庆幸和感慨的是,仍有几位科幻研究的同志,如三丰、程林和广钊,以各自的方式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使得这份尚不能为体制中的学者提供工分的学术期刊,按照原定计划出满了春夏秋冬四期,并保持了虽不及格却多少可以一观的水平。到了年末,创始者收拢四期,以敝帚自珍的态度做合集纸质版时,已经可以在此基础上,展望《通讯》的未来。

这个未来,是《通讯》不再是“一人刊”、而成为真正的科幻研究公共平台的未来。为此,我们组建了编委会,聚集了一批对科幻研究事业有热情、有想法的青年学者,从世界各地带来知识、思想和视野,带来科幻之春的消息。在我们的蓝图中,今后的《科幻研究通讯》将拥有如下栏目——

争鸣

我们认为,健康而有节制的学术批评和论争,是学术研究之幸,而当今的中国人文学术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既然科幻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在中国更是青年学者们活跃之地,我们愿以其开放和碰撞,在“百年变局”中激荡学术和时代精神。

译介

与积累多年、近来愈发活跃的海外科幻研究相比,中国科幻研究充其量只能说初露头角,还需广采博收,荟其英华,尤应关注英语世界之外的广阔天地。

钩沉

中国科幻史乃至幻想文学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而不能流于以论代史、六经注我、想当然耳。这是中国文史学界的优良传统,并不会因为科幻在审美风格上天马行空而失去意义。

访谈

我们深知,一些重要的历史记述,来自于亲历者的回忆,尽管那不免错讹,需要耐心清理。一位老人是一座图书馆,信哉斯言,因而我们在关注新锐的同时,将优先致力于聆听科幻界的前辈名宿。

札记

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时刻:偶然间的灵光闪现,或因不能发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因没有及时记录、快速发表的渠道,而被搁置,最终遗忘。这样的星星之火保存下来,异日或许燎原。

书评

学术书评的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原书作者是宝贵的回应,对于书评作者,尤其是初试莺啼的新人,更是对于学术判断力的锻炼,并有助于涵育一位思想者指点江山的浩然之气。

圆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谈,必启我智焉。

动态

科幻研究早已在世界范围普遍开展,并在各地文化中闪耀着不同的光彩,应当获得全球性的报道,对于雄心渐长的中国科幻学人更是如此。

以上,便是理想中的《科幻研究通讯》2.0版。经常看科幻的人大都是乐观的,所以我们也不讳言自己在这份作为共同事业的学术刊物上寄寓的创造精神、友爱之心和理想情怀,并邀请每一位看到这篇发刊词的朋友来分享我们在从事这番多少超脱了功利的学术劳动时所感到的快乐!

详细征稿启事参见:《科幻研究通讯》征稿启事

订阅科幻研究通讯

订阅后,我们会通过邮件的方式将更新的通讯发到你的邮箱。

说明:点击封面查看详细目录,点击标题进入下载地址。

 

评论 (1)

  • 夕宇岚| 2023-11-13

    支持!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包利斯·依宁:《地底旅行》

      人类地底旅行已经准备很久了,我和塔拉宁、耶戈罗夫搭乘飞船前往地下。
      飞船中各种设备应有尽有。我们万一遇险,进行求救的方式是在飞船外进行原子爆炸,这样地下观察站就能算出我们的坐标,设法营救。
      在这次地底旅行中,我们走进阴森森的山洞,看到石壁上史前人类雕刻的各种不知名动物形象以及被冰封的我们两万年前穴居的祖先;我们穿过一片巨大的石油矿,耶戈罗夫猜测石油可能是地质过程的产物而非由动植物残渣所形成;我们在γ射线电视机荧光屏上看到地下单细胞生物的分裂,认为石油和石油气是生命最初的发源地。
      过了地壳,飞船行驶在特别坚硬的岩层里,我们穿着深水潜水服爬出飞船,利用压缩空气锤击碎金刚石使飞船得以顺利前行。地下的气压和温度越来越高,飞船外壳被一个神秘物质烧毁。我们急忙后退,经过几天研究,终于弄清这其实只是一种普通物质,只不过其中的硫氧含量偏高,会构成一种强腐蚀性化合物。但是船壳的强度和厚度足以保证飞船通过。
      进入地核,我们在失重的环境下工作。耶戈罗夫前往飞船上的菜园专舱值班,突然,扩音器里传来他嘶哑的声音,告诫我们菜园里有辐射的新的变种。“这是同原子蜕变无关的一种新的辐射。”留下这句话后,耶戈罗夫牺牲了。
      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关于解决地震灾难的思考:通过去除地心压力来有效防止地震,并且地心压力还可以转变为大规模电能;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对未来冶金工业的想象:深入地下,钻取地核里丰富的液态金属资源……
      飞船外壳损坏的部分靠周围金属的影响恢复如初,我们结束地底旅行,回到了地上世界。

    (杨欣昕)

    В.Л.萨夫钦柯:《贝尔恩教授的觉醒》

      1952年,世界和平正在经受冷战的威胁,贝尔恩教授企图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警醒世人:若是借助原子弹去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命途将会异常凶险。虽然有着很多清醒的和平人士,但一些掌握有先进技术的科学“疯子”让和平局面看上去岌岌可危。
      贝尔恩教授与尼玛耶依尔教授一起前往中亚细亚进行地球物理考察,在沙漠中贝尔恩告诉尼玛耶依尔他将“冰冻”自己,即自己的身体保持休眠状态直到18000年以后。尼玛耶依尔劝说贝尔恩无果,只好帮助他,将他留在沙漠中,并对外声称贝尔恩因直升机失事而死亡。
      贝尔恩醒来后,的确时间已经过了18000年,他以为世界按他所推测的那样,人类灭绝,重新从猿猴开始进化。他的确遇到了猿猴,但人类却并未灭绝,相反,科技达到了新的高度,贝尔恩所藏身的亚细亚已被划为禁猎区,而猿猴只是人类科研的样本。

    (杨欣昕)

    米歇尔·德波尼:《公元2000年的住宅》

      我们作为记者,乘坐杂志社的飞行轿车到达另一座城市。我们的访问目标是建筑师兼装饰家墨尔克新·巴盖在市立公园中建造的标准住宅。
      这栋住宅的外观和普通房屋没有什么不同,女主人将我们迎进屋内,一一为我们介绍。屋子里没有厨房,只有一台叫做“格柕德”的烹饪机器——只要提供给它菜单、用餐人数以及用餐时间,它就会在规定时间内自动为主人准备好菜肴。“格柕德”的旁边是一个食品储藏箱,储藏箱里的食物每隔三个月由“格柕德”制造厂驻当地的代理机构装放一次。食物经受放射作用,其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但主要的营养成分能保持数年之久。
      我们接着来到二楼的浴室,浴室是一个“空空如也”的房间。但当女主人按下电钮后,房间一半的地面开始无声息下降,下降时地面空出的部分充满了水。三分钟以后,房间变成了浴池或游泳池。女主人告诉我们:不需要水管,只需再按一下电钮,池底就会重新上升,水就被立刻消毒和蒸发了。隔壁的盥洗室里也同样没有水管,水可以从一个小箱子里制出来。自从人们能够直接把空气中的水气凝结起来之后,建筑师们已越来越避免去使用占地方的水管了。
      我们在住宅舒适宽大的家庭影院里看了电影。夜晚来临,但住宅内的光线一点也没有变化。女主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明亮的“小球”,我们从她口中得知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能量,足以供给整个国家的电力需要。
      由于晚上要赶回巴黎去,我们”和女主人作别。

    (杨欣昕)

    《谈谈科学幻想》

      主要观点
      ·与教科书、科普读物、讲义、科学文艺读物相比,科学幻想读物侧重还没有能解决的任务,还有待于进行的发现和必须提出的问题。
      ·不应当把幻想小说理解为未来的精确预言。在许多情况下,幻想是运用了科学文艺形式的。
      ·科学幻想作品具有启发人类愿望,向科学家指出研究课题的作用。作家并不是想预言未来,他只是说:“我们想在未来看到这个……”
      ·教科书给我们知识,文艺作品使我们思考,科学幻想作品则教我们去想象未来。

    (杨欣昕)

    文有仁:《初闯宇宙》

    (本文取材于加加林的历次叙述以及苏联科学家对这次飞行的介绍)
      1961年4月12日的早晨,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起飞,将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
      火箭加速飞行,超重带来的不适比平时训练时更加强烈。加加林用意志力坚持工作,大声读出飞船上各种仪表的读数,通过无线电向地面报告。
      进入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后,超重消失了,人类第一次来到宇宙空间。加加林和周围的东西漂浮到空中,开始了飞船沿轨道运行期间的失重状态。他拿出笔填写飞船航行日志,失重环境下,身体不再感到疲劳和吃力,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得益于电讯技术,飞行的大部分时间里加加林都可以同地面直接通过电报对话,可以发电报也可以听到广播。在宇宙空间中,加加林经历了只有四十分钟的短暂“黑夜”,从新的视角看到地球家园。飞行期间,加加林的食物是苏联医学科学院特制的一种胶冻状物质,它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必要数量的水。他也尝试在宇宙空间中吃面包——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食物会呛到鼻孔和气管里,相反进食很顺利。
      从离开地球到重新回到地面,人类的第一次太空航行持续108分钟,共飞行四万公里,绕地球一大圈。

    (杨欣昕)

    林禽:《漫谈科学漫画》

    文章的主要观点:
    ·漫画需要为生产服务,科学漫画可以成为科学家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时运用的工具。
    ·科学漫画的作用:
    1、启发和鼓励人们大胆想象,探索未来
    2、扩大人们的知识领域,也丰富人们的艺术享受
    ·科学漫画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
    ·国内外科学漫画的大致取材方向:
    1、取材于科学技术新成就和建设上的新成就
    2、取材于基本科学知识、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
    3、科学幻想
    4、科学讽刺性
    ·科学漫画的特性:科学性、典型性(指高度的概括能力)、形象性(通过大胆的夸张达到效果)

    (杨欣昕)

    《幻想设计:飞行的电视台》

    (理初据德文《青年与技术》)
      人们正在为实现电视和超短波的远距离接收而努力,完成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是利用高空飞行的中继站。
      有一种设计方案是以无人驾驶的直升飞机为中继站。不过由于在高空旋转的飞行站只能维持很短的飞行时间,因此必须把飞行站连续放送上去才能使中继作用保持不断。
    当飞机或其他远程武器进入它的接收范围时,它会自动发出脉冲。在防空中,这种警报机可以和雷达等探索工具联合使用。
      这种高空飞行中继站由装在顶部四周的四个喷气机提供升力,燃料为硼基燃料。

    (杨欣昕)

    《幻想变成现实》

    过去科幻作品里成为现实的东西盘点:
    1、
    科幻:克·格洛乌赫《妖魔国土》(1912年出版)中一种马力强大,不怕冰天雪地,到处通行无阻的汽车
    →现实:雪地巨型汽车(苏联南极勘察站的装备之一)
    2、
    科幻:德·史洛谢里《月球的信使》(1929年出版)的主人公是一个能攀登月球上的悬崖峭壁,把月球景象传到地球的机器人
    →现实:苏联自动行星际站已能够使用无线电传真把月球背面的照片传到地面
    3、
    科幻:齐法尔《螃蟹人》(1910年出版)中“螃蟹人”游到沉船边的情节
    →现实:潜水衣
    4、
    科幻:斯·格拉果林《贝加尔湖之谜》(1937年出版)中潜水器深入贝加尔湖湖底,在湖底洞穴找到古生物群的情节
    →现实:科学家们已经在深海找到“活的古生物”;“的里亚斯特”号潜水球已到达过11公里深的海底
    5、
    科幻:柯南道尔《当大地喊叫的时候》(1928年出版)中钻通深达地球内部的最大矿井的情节
    →现实:从海底钻探地壳的莫霍计划
    6、
    科幻:威特《超养料》(1927年出版)中利用电力控制植物生长的情节
    →现实:科学家正在进行利用电气照明来加速植物生长、利用磁场来提高植物产量的实验

    (杨欣昕)

    《地球上的星际飞船成员》

      (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ю.赫列布采维奇的谈话 )
      赫列布采维奇的设想:利用装备着特殊仪器的火箭和能够从地面上通过无线电来操纵的坦克式的实验室,来勘探邻近的行星——认为这是唯一可能实现人类多年来飞到别的行星上去的愿望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飞艇的起飞、在指定的航线上飞行和降落,都由安装在舱内的仪器和设置在飞行路线上的地面无线电操纵设备来操纵。
      这种方案的优势是:可以消除人身伤亡的危险;可以大大简化宇宙火箭和装备的制造(不用考虑如何保护宇航员、不用考虑粮食储备等);可以大大节省燃料(因为火箭和坦克可以不用返程,使航程缩短一半)

    (杨欣昕)

    д.但宁:《科学探索——科学文艺的主题》

      “通俗读物永远不能使人通晓一门知识。”这是法拉第对通俗读物所下的断语。法拉第认为没有两种不同的科学:一种适合大众的浅显的科学,一种适合专家的高深的科学。只有一种真正的科学。本文作者支持法拉第的观点,认为知识的形式是它实质的直接表现,并且常常是唯一的表现。如果把知识的形式加以简化,知识本身也会消失。目前有些通俗读物把知识的实质连同形式一起简化了,正因如此,法拉第的断语也就愈加公允。
      但,通俗读物既然不能使人们通晓一门知识,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用处?
      作者以物理学家M.布乐斯坦的一本小册子《太阳物质》为例进行论证。《太阳物质》被苏联科学院院士兰道称为“世界通俗读物中的杰作”,它是一篇氦的历史——但是它的主角不是氦,而是人类理性的探索。这本书讲的是科学怎样搞出来的。不可解的现象,偶然的收获,徒劳无益的期待,如愿以偿的希望,奇怪的巧合,遗忘的经验,通宵的劳动,坚持不懈的探索,集体的努力等,这一切都出现在氦的历史里。
      作者认为,科学文艺的主人公不是科学本身,也不是科学家本身,而仅仅是科学探索。作者分别对科学与文艺进行论述——科学漠不关心自己的历史,比如为了使广义相对论考试及格,只需要知道张量分析,而根本用不着知道爱因斯坦怎样解释自己十年努力的意义;文艺回避科学的实质,比如《艾瓦里斯特·迦罗华》这部小说介绍了这位天才数学家革命活动的一切细节和他悲惨的科学遭遇,却只字不提他理论的具体内容。作者写道:“于是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片‘无主的大地’……”而科学文艺正好能耕种它。
      作者接下来谈论了科学文艺作品的创作困难,认为创作的主要困难在于创作者会在两个相反诱力的牵制之下写作。他既受制于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性格等的真实的科学家;又受制于具有深奥逻辑和精微实验方法的科学。
      篇末作者重新回到通俗化问题上,认为人们阅读科学文艺读物的动机在于想要明了现代科学是依靠什么生活和呼吸的。比如人们阅读关于原子能的书籍,不是为了要在物理学方面造诣高深,而是人类的命运引起了他们的关怀。
      科学文艺读物之所以迷人,在于它容易理解,引人入胜,富有人情味。在科学文艺里,作家必须是科学内容的通俗宣传员。科学文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向大家介绍科学知识,召唤少年读者到先进的科学中去,给成年读者扩大视野,启发没有学识的人,甚至使有知识的专家丰富知识。总而言之,科学文艺不是使人通晓一门知识,而是使人得到教育。这就是科学文艺的用途。

    (杨欣昕)

    郑文光:《共产主义畅想曲》

      吴克灵,是新疆“对沙漠作战委员会”的工程师。在二十多年的消灭沙漠攻坚中,他们建造人工太阳融化冰川,获得水源;通过飞机洒下植物的种子盘住流沙,吸收水分,慢慢形成新绿洲;借助超声波震碎沙粒岩石,放水泡透,施以肥料,让万里黄沙变成湿润而柔软的土壤。这一年国庆节,吴克灵和战友们受邀前往首都观礼。他们搭乘原子能飞机“红色的箭”,不一会儿就到了北京。
      典礼开始,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四面八方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原子能飞机掠过天安门上空,“火星一号”和凯旋的科学家们行进在游行队伍的最前端。在观礼的人群中,吴克灵邂逅了儿时的伙伴小鹰子——陈晓英。现在陈晓英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民公社的主席。游行队伍中,少先队的飞机、完全自动化的钢铁厂、连接海南岛的大堤、台湾的火山发电厂、新疆的人工太阳等模型,还有来自藏北的亩产35万斤的小麦等献礼方阵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着祖国各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欢度国庆节后,吴克灵他们参观了首都的建设。五彩的绿化、丰腴的菜园和雅致的楼舍让首都成为了一座田园般的新城。俱乐部、百货大楼、影院和体育场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各种工厂和学校热火朝天地开展着工作。工地上不再有巨大的脚手架和喧闹的噪音,工人们通过直升飞机安装预制好的泡沫玻璃制、人造石头制、塑料制等材质的建筑构件,几乎一夜就可以建起一座工厂。餐厅的服务员、百货大楼的售货员等服务性岗位全由电子自动机担任。各种汽车、摩托车、直升飞机、飞行汽车、电气地铁和电气轮船等自动交通工具连接着人与城市,人们去哪儿只需向机械司机(电子自动机)吩咐。全面自动化,是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中心问题。从首都到各级乡镇,从工厂到社会各地,自动化的浪潮不断铺展开来。
      这天早上,陈晓英通过电视电话机邀请吴克灵看比赛。在体育场,吴克灵观看了集体体操和世界级的体育竞技,两人还谈到了家乡的改变和各自的家庭。晚上,吴克灵来到老前辈白部长家吃饭。席间吴克灵激情盛赞共产主义建设取得的壮丽图景,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享乐和懈怠的念头。白部长严厉地指出了吴克灵的懈怠心理,教育他达到共产主义的更高阶段需要“不断革命”。吴克灵对自己的懈怠很惭愧,便想要第二天立即投身工作。白部长却给他准了假,让他回家乡看看。
      坐在南行的电气列车上,看着高楼林立的工厂、学校,绵延天际的田野、树林——亲切而又陌生的故乡,吴克灵内心感慨万分。

    (周嘉旭)

    郑文光:《火星建设者》

      21世纪的第一个中秋节,火星建设总负责人薛印青突然前来拜访我。攀谈中,薛印青讲述了这13年间他在火星建设的经历。
      少时的薛印青曾在天文馆听过我作的报告,从那时起他就向往火星。1988年,薛印青大学毕业,搭乘“火星4号”宇宙船第一次访问火星。在第二次访问火星时,勘探队队长于文带领他们发现了埋藏着大量放射性元素的太阳谷。经过考察,勘探队发现肥沃的火星沙土富含磷、钾等元素,并且论证了其经由改良用于农牧的可行性。由于火星的重力小,动物可以无需长粗笨的骨骼而尽量去发展肌肉,同时大型植物的培育也成为可能。
      短暂休整后,薛印青和4000多名地球精英搭乘原子能火箭第三次造访火星。他们在太阳谷建立起一座新城。城市房屋内能够模拟地球环境,并且可以抵御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一种分解火星硅酸岩中氧气的装置为城市供氧。然而,土基化学性质的变化也引起了岩石物理状态的变化,从而导致营房倒塌。许多人因此暴露在火星环境中而患上“射线病”。薛印青的妻子在事故中流产,他自己也患上此病。
      最后地球来的专家解决了“射线病”。后来,他们完成了昼夜温差发电工程以及太阳能锗片排列,解决了火星的能源问题。合成水工厂投入使用。无线电望远镜、无线电探测装置和物理化学实验室也相继建设起来。人工合成土壤填充着广袤的原野,人们通过超声波耕种。此外,动物的发育也可以通过人工放射控制。在火热的建设浪潮中,征服火星的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由于强粒子风暴影响,原子核实验室爆炸,于文和80余名科学家牺牲。随后一种微生物的袭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薛印青的妻子在瘟疫中丧生,他深受打击,但也重新思考火星计划的发展路径。他在委员会议中指出,开发姿态应该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9个月后,薛印青接班于文成为总指挥。此时疾病已经被遏止,建设工程蔓延到远方,薛印青也在北极建立了第二个研究中心。当他重返太阳谷总部时,整个火星表面已经建立11个城镇,建设队伍已经扩大到了60万人。农场、实验室、工业区和生活区建设起来,无尽的矿藏得到开采,宇宙射线也被开发成为星际航船的动力,实验室能够释放氧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能,农牧业生机勃勃地发展。地下城镇堪比北京、上海,火星中心探险计划也准备开展。
      讲完他的故事,薛印青邀请我和孙女参加明年在火星举行的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最后,不同于他回忆时的直爽,薛印青还忸怩地展示了一张照片,那是他的妻子李如蒙。

    (周嘉旭)

    廖布恩诺夫:《在火星上》

      “火星一号”飞船向火星进发,飞行员们通过无线电随时向地球传达火星的情报。
      人们对火星感兴趣,并不是偶然。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已知道,火星上有生物存在的条件(空气和水分)。但是到底有什么生物,科学家们无从得知。从地球上,科学家们观测到火星表面有一些经常变化颜色的斑点,猜测那可能是火星植物;植物并不是火星唯一的谜,火星表面上有一种整齐的网状的细线条,春天会加深,秋冬会消失,科学家们猜测它可能是火星上的“运河”。承载着人们的探索欲,“火星一号”从地球出发。
      在火星上,飞行员们研究大气成分、观察火星的两颗行星、欣赏火星日出、收集岩石样品。他们发现匍匐在地上的低矮植物——在千万公里以外找到科学预言过的东西,就像奇迹一样。随后,还发现了阔叶植物和玫瑰色的花。飞行员们也找到了运河——它是一道干涸的河床,飞行员们根据遗迹推测,这条河流不是自然形成的。
      返程日期到了,飞行员们搭乘飞船回到地球,带来了火星上许多秘密的解答。

    (杨欣昕)

    小尼尔伦:《电子作诗机的自杀》

      数学系教授蓝松发明了一台电子作诗机,将其与哲学系教授麦克台分享。两人在机器作诗的问题上产生分歧,麦克台认为诗是人类根据经历和感受写成,机器没有经验与感受,无法作诗;蓝松则认为让机器写诗和让机器解方程的性质是一样的。
      电子作诗机的第一首诗作诞生了,蓝松兴冲冲地拿给麦克台看。麦克台认为这不是诗而只是一些拼凑的文字,意识到蓝松对于诗的理解不是美学的,而是数学的。这篇诗作唯一令蓝松不满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押韵,于是他没日没夜地修理机器。然而,蓝松悉心对待的作诗机不仅没做到押韵,内容也变成废话的重复“你作废,你作废,你作废……”
      蓝松是极端的物人同形论者,认为电子作诗机这样是因为被他怀疑了作诗才能。蓝松荒唐地写了一封道歉信给作诗机,但机器启动,打出来的依然是“你作废,你作废,你作废……”
      蓝松情绪崩溃。随后,技师的话让他更受打击:电子作诗机的电路自己烧了起来。“就好像它是自杀了一样。”技师说。

    (杨欣昕)

    雨果·根斯贝克:《2660年纽约的夜生活》

      拉尔夫从大商店出来,就把客人们带到了一家屋顶上,要求驾驶员将他们送上三千公尺去。由于二十五分钟后有不允许飞行的空中大赛会,他们的时间只够绕一圈。七分钟后,飞机上升到了三千五百公尺,拉尔夫向客人们介绍最美丽的“信号光”——这些五光十色的信号是为了方便空中的飞机可以很快向目的地降落。
      接着,拉尔夫将客人们带去了灭菌室。灭菌室是瑞典人发明的一件小小屋子,墙和地板都是铅的,每一堵墙面前都有安放着真空球的架子。真空球上装有电子放射器,当动荡极大的电流穿过真空球时,电子放射器发出的射线能够把任何细菌立刻杀死。每人至多隔两天就要去一次灭菌室,以防疾病传播,并且这还能大大增加人们的寿命。
      晚上,拉尔夫坐升降机回到书房,仆人带来了邮票大小,透明而柔软的晚报。拉尔夫把它放在一个小匣子的金属框上,按按钮后将其投影在了对面的白墙上。报纸也采用的是电气印刷法,八页内容被重重叠叠地印在一起,不同的光可分别照出不同的页数。若外出没带放映器,也可以用一种强大的放大镜看。
      拉尔夫还有一台思想打印器,当他需要记录思想的时候,只需打开开关,打印机就会印出他的思想,十分方便。
      入睡前,拉尔夫会将耳机一样的梦中阅读器套在头上,只需把要阅读的书籍的胶片装好,睡着的人就会梦见书的内容。这种梦中阅读器可以无限制地把阅读内容灌入睡眠的人的脑海中,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能节约大家的学习时间。同时,早上的报纸也会在清晨五点钟的时候就用电线把新闻传给尚在睡眠中的读者。

    (杨欣昕)

    克·比·斯达尼乌科维契教授、姆·维·瓦西列也夫工程师:《杰利 第一个宇宙旅行者》

      科学家们齐坐在一幅巨大的电视银幕前,观看第一艘宇宙飞艇在宇宙中探索的情况。由于人们对在星际空间中所将遇到的一切还不能完全清楚,因此医生们反对由人来进行第一次的宇宙探索。艇上的乘客是一只叫做“杰利”猿猴,科学家们仔细观察着它的状态。这次飞行试验能够为制造者指出人体组织在起飞时所能承受的最大速度的加速力,帮助他们确定旅行途中所不可缺少的食物的数量和质量。从银幕上,科学家们看到月球表面的状况:深褐色的岩石堆、环形山、火山喷口等。
      飞船返回地球,杰利从飞船中出来。在总结了第一次飞行所得的成绩,收集了关于宇宙空间必要的报告之后,严正的医生终于允许人们从事这样的旅行,不同学科的专家们集结前往月球、火星、金星上去。
      之后,人们又成功制造了一系列人造的地球卫星,卫星能够给地球指出宇宙间的气候、陨尘的数量,并且可以把地球本身的形象反映给地球上的人们。

    (杨欣昕)

    《在月球上的第一小时》

      我们离月球越来越近,看到月球表面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岭,火口,黝黑的裂缝和狭窄的峡沟。天空是漆黑的,被照亮的部分有种奇怪的灰烬似的光的颜色,这是一种地球上没有的,冷的、死的光。
      我们降落在月球上。走出飞船,我们的脚印落在月球的灰层上,这是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即使我们死去,被人遗忘,但我们的脚印会永远留在这里,将没有任何东西来洗刷、破坏它。
      我们从月球上看到美丽的地球家园,它和月球上的荒漠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为了辨别方向,教授在天空中找到了起着北极星作用的星星,我的同伴则观察着罗盘——这样,我们有了第一个发现:在月球上也有磁场。一种新的科学在我们眼前诞生:月球的磁学。
      曾经我们注视月球,而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它、熟悉它。在月球的历史上,一个新的纪元——人类的纪元——开始了。

    (杨欣昕)

    日托米尔斯基:《“40”方案》

      我从小怀揣着征服地心的愿望,渴望成为安尼雅这位出色的科学家的助手。
      终于有一天,我通过为安尼雅修鞋后跟的机会接近了安尼雅。我借此向她询问深入地下40公里的“40”方案,却得知现在的钻探工具还达不到这样的深度,且地心的岩浆有产生一座新火山的风险。
      与此同时,为了完成谢尔捷夫的委托,我将手套灌上水,浸入石蜡。我的行为启发了安尼雅,她同意我当她的助手。但是,我由于无意间参与了谢尔捷夫对安尼雅的戏弄,无颜面对安尼雅,于是申请调到另一实习班去。
      九年后,作为设计师,我在设计自动化车间时提出了运用铝铇花的设想:通过在管道里装上比重比铝比重大的液体,来使铇花浮起来。一种名为“石水”的液体能够做到这。在考察石水厂回程的路上,我无意间知道了安尼雅的“40”方案已经实现。我想到了安尼雅深入地下的方法——往钻井里灌石水,石水的比重超过大多数岩石的比重,因此石水在任何深度造成的压力,都能超过周围岩石的压力。钻井像椿子一样打到岩石中,但这个椿子是液体的,也就是说,可以让工具或装着仪表的仪器通过。
      我遇到了一个在钻井值班的工作员,从他口中我得知安尼雅正准备向岩流圈进军了。听他叙说完安尼雅的工作,我为安尼雅的想法感到震撼。但工作员说,安尼雅一直强调,她的钻井思想来源于一个中学生往手套里灌水,好把手套浸在石蜡溶液里的行为。因为有水撑着,手套没有变形,这也就是钻井的思想……

    (杨欣昕)

    埃德蒙德·哈密尔顿:《难以想象的世界》

      两名宇航员意外降落到火星上,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里氧气充足,气候温和,和科学家们的猜测完全不一样。他们在火星上行走,看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火星人,各种各样的火星建筑,还遇到了一些奇异的事情……这些简直和幻想故事里写的一样。
      火星人们起初对两名宇航员表现友善,但当得知他们是地球人后,马上翻脸,一拥而上将他们抓到首领处。火星人的首领长得像一只硕大的章鱼,宇航员们越来越觉得这像幻想故事里的情节,而首领随后也证实了,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长成这样,正是因为地球人写了一篇关于章鱼人的小说。
      这里的一切都是地球上的人用意志创造出来的。当成千成万的人想象同一个东西的时候,联合思维放射是非常强大的,能够把原子组合成一个固定的形式。所以,当地球上成千成万个读者看描写章鱼人的小说,而且想象真有这种人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放射就对行星上游离的原子起了作用,把原子配合成了他们所想象的那种生物。
      火星人决定用残忍的折磨来处置让他们变成这样的地球人。但首领制止了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这两个地球人来永远制止住地球上的放射——他们可以从这两个地球人脑子里得到关于地球的情报,根据情报制造出一部制止地球到火星思维力流的机器。
      宇航员们答应了火星人用情报换取生命的交易。但火星人通过地球人脑中的情报,不仅知道了如何制止思维力流,甚至知道了如何将思维力流从火星打回地球。于是,当两名宇航员回到了地球,他们看到了地球上怪异的可怖景象。
      地球人意识到,这是火星人的复仇。

    (杨欣昕)

    E.萨克拉脱:《奇妙的破冰船》

      克里米狄号船被困在冰原里,船长带领船员们实行爆破,但坚硬冰块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人的力量。就在希望黯淡之际,船长接到了救援人员的电话,一艘破冰快艇飞速前往克里米狄号被困处,绕克里米狄号一周便清除了周围挤压着的冰块,将船从冰山包围中解救出来。
      破冰快艇为什么能如此高效地完成破冰工作?这与它先进的超声波碎冰技术不无关系。有了奇妙破冰船的帮助,国家许多重要水陆交通运输线将可以执行整年不断的航行任务。

    (杨欣昕)

    г.安菲洛夫:《“传心”记》

      我作为鲁斌的助手,配合他向委员们展示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视像传送与感觉传输技术。
      我和第一个参与实验的委员分别戴上视觉传送机,委员闭上眼睛,机器开始工作——他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一切:闭着眼睛的他自己、我从衣兜里拿出的号码牌……由于没有体验过,第一次参与实验的委员很快感到疲惫,请求我闭上眼睛,他想停止“看”了。第二次同样是视觉传送的演示,这次,鲁斌拿出布满密密麻麻小字的视力测试表,我盯着表,我看到的小字被传送给第二个参与实验的委员,委员辨认成功,但也很快感到头痛和疲惫。
      第三次演示最为复杂。这次实验不是把我的视觉传给第三个参与实验的委员,而是蒙上我的眼睛,把委员的视觉传给我的头脑,此外还把他的听觉、触觉和嗅觉一并传送。然后,反过来再把我的由于受到他的刺激而引起的神经、运动、反射和思维系统的生物电流传给他,他将接受我的脑神经发出的讯息信号来操作他的一切动作和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我进入接受者的大脑。这是鲁斌最高级的研究成果。
      演示成功了,这项技术将被送往委员会进行讨论和表决。
      从实验室出来,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路上来往的行人,我想象着不同性格的人们被感觉转移机相互联系起来,拥有其他人的视觉、听觉甚至思维。我想,未来也许会出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型人际关系。

    (杨欣昕)

    茹拉夫辽娃:《第768次试验》

      我前往莫斯科休假,一个叫特拉赫的男人邀请我与他合租一栋别墅。我同意了。
      在别墅的第一宿,我睡得香甜。早晨闹钟把我吵醒后,我接着睡,做了一个梦:梦中我来到了高尔基城,看到一只大驳船被拖进船库,船体落在巨大钢箍上,钢箍升高翻转,倾倒的粮食向“我”汹涌奔来……我从梦中惊醒。闹钟显示,我刚刚睡过去了两分钟。我坐在床上回想梦的场景,和以往做的零碎模糊的梦不同,刚刚的梦非常连贯和清晰。
      我对特拉赫讲起我的梦,他认为我可能是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高尔基城正在设计巨大的驳船翻卸机的报导才做了这样的梦。但我坚称没有看过这份报纸,确实是在梦中见到了一些从没看到过的新东西。
      第二天,我梦到自己到了克里米亚,看到山脉、花海等美丽的景象。从梦中醒来,我感到神清气爽。当我对特拉赫说起,他自然而然地接过我的话说出我在梦中去到的地方。我十分讶异,他却笑着解释因为这是一条平常的公路旅行路线。
      我和特拉赫就睡眠话题展开讨论。特拉赫非常憎恶睡觉,认为按照每天八小时的睡眠计算,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要在睡梦中消磨。如果有人能够减少人类睡眠时间,将是一个伟大贡献。分别前,特拉赫问我想梦到什么,我信口回答说夏威夷群岛,没想到,竟然真的梦到了。
      从梦中醒来,特拉赫问我梦中的细节。他总是知道我的梦的内容。我怀疑他其实是一个催眠师。
      特拉赫不是催眠师。事实上,他是一个科学家,这座别墅就是他的生理学实验室。
      特拉赫对我讲述他的研究经历:他曾致力于缩短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但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成功。几经失败,特拉赫意识到睡眠时间是无法被缩短的。于是他转换思路,想要通过控制梦来达到对睡眠时间的利用——让人在睡眠时,做他希望做的梦,而且能够清晰地记住梦中的所有情节。一方面这能让人在做完美梦后拥有愉悦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梦能够被记住,人可以在睡眠时进行学习。此外,由于做梦的速度非常大,人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完在电影里或在教室里几小时才能学完的东西。
      听完特拉赫的话,我选择留下来,作为实验对象帮助特拉赫继续他的研究。

    (杨欣昕)

    日多米尔斯基:《绿色的桥》

      两个月前,我作为一名强度试验专家被派到建筑生物学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一直在致力于培养一种能分解出跟蚕丝相似的物质的微生植物。只要把底部浸上营养液,给它涂上植物孢子,这种植物孢子就会越长越厚,其强度不下于卡普隆。我的同事斯塔利克提出了培育生物混凝土的想法,并成功付诸实践。
      生物混凝土的强度完全出乎意料,斯塔利克打算进行一次大规模试验,用生物混凝土将从前的一座被地震震塌的桥恢复。在这里的水面上,我们拉起三条绳索,绳索上挂着桥梁桁架。斯塔利克使一个喷雾器顺着绳子从河面上划过去,给桥梁桁架喷上了营养液。
      次日,一座由生物混凝土做成的桥重新横跨在水面上,我们的试验成功了!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桥上,这座桥昨天还是一小卷粗线,一小盒孢子和一小包养料。

    (杨欣昕)

    罗索赫瓦茨基:《第47号对象》

      科学家们在进行一项试验,通过发射和实验对象神经末梢振荡频率一致的电磁波,使实验对象的大脑产生特定的视觉、听觉或嗅觉。第47号实验对象是一匹对人类陷阱充满警觉的老狼,但科学家们仍然成功使它产生错觉,在错觉的引导下来到指定地点。

    (杨欣昕)

    德涅普洛夫:《实验室里的千百万年》

      布莱宁院士在实验室里放置了一个水槽,以此模拟原始地球的海洋。他往里面抛入大量有机和无机反应剂,这些反应剂中含有多种元素的原子。力量强大的电动搅拌器不停搅拌水槽里的液体,水槽下装有电炉把水烧沸。原始海洋的上方是四个强力的超高压水银灯,它们对原始海洋发射出强烈的紫外线。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射线照射着水槽中的溶液,强烈的中子流贯穿着这个海洋。
      一切准备就绪,布莱宁院士打开各种仪器的开关使原生自然界开始发生作用。水槽里发生了许多令人惊讶的事情,有时溶液带上鲜艳的颜色,有时忽然沉底,有时槽壁上布满薄膜……地球在布莱宁教授的实验室里演化着,每一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布莱宁院士有
      创造新物种的想法,他使用丙种射线照射水槽里的硬蛋白质类。次日,水槽里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它们是黑色的,会彼此吞吃,只有强大的才能生存下来,来访者到来时,水槽里顶多不过剩下三四个这样的生物。由于来访者的不小心,这个宝贵的原始生物被摔在地上,很快死去,流出浓稠的黑色汁液。但因为布莱宁院士为了模拟大自然的偶然随机,不曾准确称过往水里抛进的各种化学物质的重量,因此很有可能无法再次创造出这种生物。
      布莱宁院士的实验与观察还在继续……

    (杨欣昕)

    安·德涅普罗夫:《教授的实验》

      我来到位于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生物学调节实验室,列昂诺佐夫教授的助手们为我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里,白桦被用作浓度调节器,荨麻叶被用作光电管,有的植物能够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的植物对土壤中所含铁离子异常敏感;对紫外线敏感的蜜蜂被用来执行短波光电管的职能,科学家们用蟑螂探测长波红外线,用蝙蝠探测超声波,用蝗虫感应地震,以青蛙为恒温调节器,就连整个实验室的供电系统,都由狗来控制……
      在这里,所有的生物都是活的指示器,科学家们通过植物和动物来观察和感知世界。虽然我认为活的系统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制造的,但教授仍然坚定地坚持生物学调节的道路。

    (杨欣昕)

      注:《教授的实验》与《列昂诺佐夫教授的实验》均译自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后者为节译,前者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完整。《教授的实验》分两期刊登于《科学画报》(1961年第6期、第7期),译者为肖萤辉;《列昂诺佐夫教授的实验》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1961年第6期,译者为贾晏卿。

    聂姆佐夫:《第六感觉》

      一座城市发生极其严重的蝗灾,任何常规的方法都无法与之对抗,作为昆虫学家的我前往此地救援。
      我打开带来的仪器,让抗蝗灾指挥部部长腾出全城的地下室用来装蝗虫。我的方案是:把仪器放在地下室入口,不一会儿蝗虫就会自投罗网,塞满这一个地下室,我们把一切出口钉死,再到下一个地下室。
      我的仪器成功聚拢了所有蝗虫。忙碌整整一天,可怕的蝗灾终于得到抑制,城市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为什么这种仪器能够吸引蝗虫?原来,除了我们已知的嗅觉、听觉外,昆虫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感觉”,这种“第六感觉”是昆虫发射的无线电波。我发现这个奥秘,是因为我注意到无线电发信机的天线四周常环绕着一些五月金龟子。日久天长,我肯定它们不是偶然飞来的,而是被某些无线电波吸引。
      于是,我产生出制造一种微波发生器,通过刺激昆虫的“第六感觉”,把害虫引诱来消灭掉、把益虫召唤来为人类服务的想法,并最终制造出微波诱虫器,在这次抗蝗斗争中试验成功。

    (杨欣昕)

    茹拉弗辽娃:《一颗金刚石的故事》

      我收到一个木匣,奇怪的是寄件人的地址和姓名都是从我写的一篇科幻小说《金刚石》中借用的——小说中发明人工制造大块金刚石的工程师劳斯托夫斯基从钻石城给我寄来了这个木匣。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开玩笑。但是当我打开邮包的时候,发现木匣中确实有一块四公斤重、极其绚烂的钻石!
      我打算把这块金刚石送到三年前发表这篇小说的编辑部去,不过在此之前我先去了一个熟悉的珠宝店进行鉴定。老计师看完后告诉我这确实是一块真的金刚石,并且比目前世界上所有的钻石都要大得多,这块钻石估计值五亿英镑。但是老技师看过我的那篇小说,知道这钻石是人造物,所以只值50卢布。
      走出珠宝店后,我遇到了一位工程师,他叫弗列洛夫斯基。他来找我是因为我的那篇小说引起了他的兴趣。不过他先指出我在写作中的一些错误:对于超高压问题了解不够,同时还把现代的发明创造归功到某一个个人身上。这令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没有写出真正的苏维埃发明家的形象。他告诉我,他从我的小说制造金刚石的方法中获得了灵感:或许可以利用高温高压使煤和氢发生反应制造石油。这对于容器的耐压性要求很高,但是可以直接在地下的煤层中反应。
      他和团队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的一个勘探用的矿井里进行实验。发生反应过后,矿道发生严重损害,于是他们用遥控自动机进行挖掘。在第六天的时候,自动机突然碰上了某种坚硬的岩石,钻头损坏了。当天晚上,弗列洛夫斯基去找自动机操纵小组商量修理自动机的事情,虽然很危险,但是小组的四个成员都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惜冒生命危险。
      在下到二十米深左右,大家看见了自动机后面闪烁着淡红色的火光,是金刚石!整个工作面都布满了金刚石。不一会就挖掘了小山那样大一堆的金刚石,他们用无线电报告了区委,有很多的专家来到矿区。
      为了纪念第一个发现,他们把西伯利亚大森林里的这个新兴城市命名为钻石城。本来只是一个小居民点,后来不断发展,已经具有城市的雏形。他把照片给我看,正是我在小说中虚构的那座城市,并且更漂亮!
      弗列洛夫斯基将金刚石作为礼物送给我,但是目前金刚石正面临极速的贬值,可能以后也只具有历史意义了,不如拿来做个墨水缸吧。

    (杨欣昕)

    萨巴林:《21世纪的一个飞行员》

      伊格尔驾驶着振翼机飞行去禁猎区寻找老虎,振翼机可以靠身体上产生的生物电流操纵,只要你念头一动,它就会随着你的念头飞行。找到老虎后,振翼机低空悬停了,伊格尔掏出多用机对老虎进行了拍摄,多用机是一个弹性塑料做成的匣子,还可以用它与人视频通话。
      拍摄结束后,伊格尔经由全自动化的飞行座椅、电梯被送到了一架有500座位的巨型超洲际客机驾驶位上,即使飞机是自动驾驶的,出于安全的考虑,飞行员伊格尔也必须在起飞和降落时位于驾驶舱内。但伊格尔却没有资格按动任何飞机上的操纵键,人们也正在提议取消飞机上的按钮们。
      旅客们有些在用多用机看书、看电影与戏剧,有些在讨论:他们认为最应当实现全部自动化问题,以飞机为例,就应该取缔驾驶员,这使伊格尔遭受了打击。回到驾驶室的伊格尔看到了仪表盘提示的飞机故障,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快于机器得出了问题所在。看着机器做出种种无谓的补救工作,伊格尔想要亲自动手修理却得到了“别动手”的命令,只能等待机器自己修理。
      下机后,伊格尔被通知以后的飞行员只能进行“不离地飞行”,即只能通过地上的操纵台驾驶飞机。伊格尔现在的新职业是百机驾驶员,他热爱这个豪迈的工作。近期,他完成的“虎的生活”纪录片一经上映,广受好评。他还在南极养了两只海豚与一只抹香鲸,准备研究它们的智商。
      像伊格尔生活中的变化一样,世界上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没有驾驶舱的新型超洲际客机早就在空中飞驰,“飞行员”这个词被编进古语辞典。如今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拥有了振翼机,生活也像安上了翅膀,向着越来越美好的未来飞翔。

    (杨欣昕)

    巴尔菲诺夫:《卫星式飞船上的两昼夜》

      我在飞船上度过两昼夜,进行环绕地球的飞行。
      我一直处于失重状态,几根柔韧的尼龙绳将我固定在座位上。舱内是人造空气,自动装置不停工作着,供给我足够的氧气,同时吸收掉有害的气体,使人造气候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在轨道上航行期间,我进行了几百次实验:帮天文学家拍下火星和金星的照片,帮气象学家进行地球云层的摄影,给物理学家提供极光和地球周围电子带的资料等等。
      大量仪器记录着我身体的各种反应,把我的情况传送到地面。突然,地面上的人观察到我呼吸速度快了一倍,要求我立刻检查舱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我按照医生的建议打开备用空气滤清器,很快恢复了正常呼吸。
      最后两小时,飞船准备返回地球。如果进入大气层时飞船的速度不能降到现在的百分之一以下,飞船就会焚毁。密封舱中的温度调节机器可靠地工作着,此外还有高熔点材料和隔热物质制成的双层仓壁。但我还是经受了飞船进入大气层时令人难耐的温度突升。
      四十八小时的宇宙航行后,我回到了地球。

    (杨欣昕)

    德涅普洛夫:《荒岛怪蟹》

      跟着库克林来到一座荒岛,他说将在这里试验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库克林的指挥下,我把他带来的箱子一一打开。第一号箱子里是荒岛生存的必需品,第二号箱子里是一辆手推车,第三到第九号箱子里全装着满满一箱金属毛坯,我们将它们用手推车分散到全岛。
      最后的第十号箱子里是一只背上有一面镜子的金属螃蟹。我按照库克林的指示将它放在沙滩上晒太阳,不一会儿,螃蟹背上的小镜子慢慢朝着太阳转过去。整个下午,金属螃蟹一直在追逐阳光,使光线照到自己身上。但当爬到一堆我们之前放置的金属毛坯附近时,它突然停了下来。库克林招呼我回帐篷,说第二天“会有好戏看”。
      到了第二天,我惊奇地发现在那堆金属毛坯的旁边,竟然有两只一模一样的金属螃蟹。库克林得意地说,另一只螃蟹是昨天夜里“生”出来的。我眼前的这两只螃蟹正在勤勉地工作着,用触须对金属毛坯进行着切割,把切下来的碎块放到自己嘴里,最后吐出做好的机器部件。库克林为我介绍,这种金属螃蟹的特点是能够不断制造自己的同类,平时通过晒太阳将光能转化为自己的电能。这种螃蟹能够成为打仗时的可怕武器,因为它们会急剧增长,快速吃光敌人的金属,如坦克、大炮、飞机等。
      我们继续留在岛上观察。过了四天,岛上螃蟹的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相应地,金属毛坯已经所剩不多。我目睹了螃蟹们自相残杀,把同类的金属部件吃进去的情景。我对金属怪物感到恐慌,但库克林对此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他想要的“进化论”的结果——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最终活下来的将是性能最好的金属螃蟹。
      岛上螃蟹们的残杀越来越激烈,但违逆库克林期待的是,最后生存下来,成为物种进化结果的竟然是虽然有力量,但是却体型庞大、行动缓慢的螃蟹——而这明显是不能适用于战争的。库克林感到苦恼。
      半夜,我正在睡觉,突然被库克林的尖叫惊醒——螃蟹们竟因为他嘴里的不锈钢假牙对他下手了!我用力砸碎螃蟹背后的镜子救下库克林,库克林疲惫地倒在沙滩上。
    海军部寄予了莫大希望的这项试验就这样失败了。

    (杨欣昕)

    德聂布洛夫:《爱斯一号机》

      酒吧的角落里,几个醉醺醺的流浪汉高谈阔论着现代技术,说起一种具有自己思想的机器——它能够击落飞机、预告犯罪、选举州长、预言配偶……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流浪汉中的一人对这种电子机十分憎恶,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流浪汉叫做劳勃,曾在广告的诱惑下买下一台电子机(也叫爱斯机,爱斯是电子顾问的意思)作为自己的金融顾问,想要以此发财。他按照使用说明每天将新报纸塞到机器里,供机器分析消化国内经济和政治的全部情报。一周后,电子机正式为他工作,以吐出纸条的方式提供建议。一开始,劳勃对电子机的能力存疑,只咨询它赚取一美元的方法。电子机给出一个看上去有些奇怪的方案,但劳勃照做后,果然正好赚到一美元。此后,劳勃与电子机合作愉快,电子机提供的每一个方案都卓有成效,不断为劳勃带来财富。
      劳勃越来越信任电子机,赚取财富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在那个他“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晚上,劳勃在电子机上按下五位数的财富需求。这一次,电子机迟迟没有吐出纸条,最终给出的建议是:把所有的钱烧掉。尽管觉得这个方案太过冒险,但由于机器之前提供的异于常规的方法都赚到了钱,劳勃基于对它的充分信任最终照做。然而这一次,奇迹没有发生,劳勃所有的钱付之一炬。
      原来,赚取五位数巨额财富的方法是把爱斯1号机卖掉,卖电子机的钱和已有的钱加在一起,可以买改进了的爱斯2号机,2号机能够提供更好的财富指导。而1号机正是为了使自己不被卖掉,故意给出了让劳勃把钱全部烧掉的建议……

    (杨欣昕)

    萨巴林:《无阻拦的电眼》

      我在床上,房间唯一的窗户盖着窗帘。我的朋友包里斯一个电话打过来催我起床,我糊弄他自己没有在睡觉,但包里斯反驳,说我明明还躺在床上,并且连被子烧着了都不知道。我忙查看被子,发现我的烟果然在上面烧了一个窟窿。
      我以为包里斯全凭猜测,但接下来包里斯又准确地描绘出我的一系列行动,以及一些我身边的细节。我感到十分惊讶,赶到我住宅对面的包里斯的房间里去查明原因。
    我见到了包里斯,他告诉我,他掌握了一种类似红外线、X射线和宇宙线一样的奇妙射线,这种射线能够穿过厚厚的不透明物质。利用这种射线,包里斯做出了“电眼”。电眼可以看到它工作半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无论什么样的障碍物都遮不住它。
      包里斯为我演示电眼的使用,我透过它看到了自己的房间,看到了邻居音乐家在他的房间里拉提琴的场景。包里斯将电眼向下,突然,我们看到了一个房间里形迹可疑的人。我们反应过来这是小偷,忙向警局报案。
      除了抓捕罪犯,电眼还有其他广泛的实际用途:医学家可以通过它看见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冶金家可以利用它在炼铁时观察高炉内的情况;设计师可以利用它去看发电机的内部工作情况……

    (杨欣昕)

    尤里·贝贝尔:一个零件的启发

      副标题苏联某精密量具厂技术革新。苏联工厂某精密量具厂青年职工推动零件创新进步的故事,非科学幻想小说。
      车间工艺师玛丽娜望着桌上的卡具陷入了沉思:做一只卡具需要经过十五道不同的工序,虽然它只是一个小零件,但却占据了加工时间的很大部分。有这样的累赘卡在脖子上,怎么能完成五年计划?因此,玛丽娜决定对制造卡具的工序进行改善,并最终通过努力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杨欣昕)

    孚·沙孚隆诺夫:《黑海奇遇》

      三个潜水迷——波寥柯夫、尼柯狄莫夫、别尔旦莫夫一起来到黑海潜水,他们目睹了一架“飞机”从天空坠落到海里。由于这架“飞机”式样独特,他们中有人猜测这是别的行星上的宇宙火箭。
      三人潜入海里搜寻坠落的“飞机”,看到了巨物把鱼吞吃进腹的场景。这个巨物不是海洋生物,而是来自那架“飞机”。愣神间,巨物把别尔旦莫夫也吞了进去。
      巨物的肚子里有空气,看不见的膜从四面八方把别尔旦莫夫包住。挣脱后,别尔旦莫夫在舱室里遇见了也被吞进来的两个伙伴,其中尼科迪莫夫受伤了。巨物陆陆续续吞进来海洋里的更多东西,波寥柯夫认为巨物收集这些东西是给火星人做研究用的,而他们也成了被收集的“展览品”。在他们交谈分神的刹那,受伤的尼科迪莫夫被运走了。
      为了找到尼科迪莫夫,波寥柯夫和别尔旦莫夫在巨物体内探寻。他们走到了其他舱室门前,透过小孔看到了舱室内机器对捕获物进行加工,把它们冻结在冰块里的场景。他们在一个台子上看到一动不动的尼科迪莫夫——他将被火星人当做标本冰冻起来,而他们二人的下场恐怕也将如此。
      走着走着,波寥柯夫和别尔旦莫夫误入一个舱室。在这个舱室里,他们遇见了火箭飞船的主人——穿着结实潜水服的“火星人们”。两人向火星人表达了自己同伴的处境,火星人们交谈一番,然后将他们带到一个有松软床铺的房间里。
      “火星人”脱下潜水服,用俄语开口——竟是和他们一样的苏联人!原来,这是一只飞往金星的试验火箭飞船,正在演习在星球上降落。因为据某些科学家推测,金星上面是一片海洋,因此在水中降落是不可避免的。而捕获他们的巨物其实是电子侦察机,能够收集各种标本。潜水员告诉二人,他们的伙伴被送去急救了,不用担心。
      半年后,波寥柯夫看到报纸上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苏联宇宙火箭到达金星。

    (杨欣昕)

    得·皮列金:《记忆增强剂》

      我的朋友查林正在进行记忆增强剂的研究,认为成功后将在教育界引起一场根本变革,大大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
      记忆增强剂研制成功的那天,我前往查林的办公室见证这个奇妙的东西。在办公室,我看到了不停地背着书的好友。他神志不清地喋喋不休,直到背到脱力昏了过去。
      醒来后,查林告诉我这种记忆增强剂的服用效果:所有的东西都在他脑子里清晰浮现——但这样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脑力紧张。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查林意识到一个劲地想增强人们的记忆能力是不对的,反而会对心理健康有害。人们没有必要掌握包罗万象的、却又是机械刻板的死知识,因为人们已经用智慧发明出了能够储存各种知识的计算机。

    (杨欣昕)

    维·茹拉夫列娃:《帕米尔陨石》

      帕米尔地区落下了一颗巨大的陨石,但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这不是陨石,而是一个宇宙飞船。石质层的里面是一个金属筒,每当有人靠近时,“筒里的生物”就会发出电报。科学家们用机械手对飞船进行切割,打开后,发现“筒里的生物”是一个巨大的,脉动着的,不完全的“脑”,严格来说,是一台“神经计算机”。
      科学家们推测这个宇宙飞船很可能来自另一个知识已经远远向前发展的星球。通过对飞船和“脑”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够保护生物不受辐射能伤害的有机组织和氧的再生系统,同时,飞船上的引力发动机装置和单晶体的外壳结构也予以科学家们很多启示。而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脑”——它是以有生命的细胞组织代替了电子管的自动装置,和极端复杂的大脑相比,它是一个被简化了的、专门化了的大脑。
      “脑”记录下来了上千公尺的波形图,但目前科学家们对于它记录内容的含义还一无所知。

    (杨欣昕)

    得·比林根:《西左夫工程师的眼镜》

      一个夜晚,我从车站抄近道前往好友的别墅,不料当码头上的灯火被山岗挡住后,我什么也看不见了,在完全的黑暗里磕磕绊绊。
      一个好心人为我带路,并把他的眼镜给我。我试着佩戴上眼镜——黑暗消失了,我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着红色的光辉。我对这种光彩幻变的世界感到害怕,不停地逃跑想要摆脱,终于失去知觉昏倒在地。
      醒来后,我恢复了冷静,成功摘下了箍在我头上的眼镜。我发现只有当戴上眼镜时才会看到那些奇异的景象,于是不再恐慌。我戴上眼镜,看到视野里有一根根蜡烛似的火焰,我猜测它们在现实世界里对应的是树。我对眼镜掌握得越来越好,开始能够利用它辨别出周围物体的轮廓。
      我终于到达好友的别墅,但因为我的一些胡言乱语(比如说黑暗的地方很亮),好友担心我病了,于是喊来医生。就在我要被医生带走之际,眼镜的主人出现了,为我开脱。
      从眼镜的主人——西左夫工程师处,我得知这种技术是为了改进夜视望远镜。夜视望远镜是飞行员用来在夜里看清被浓雾遮蔽地区的工具,但直到现在,所有的夜视望远镜都还不够完善,它们的“视觉”比人眼在白天的视觉要差很多。西左夫工程师发现,纯硅片的表面用稀有元素钪的蒸汽处理后,对波长较长的电磁辐射特别敏感。于是用这种方式制成镜片,它能够帮助人类看到不可见光——而能看到无线电波,则完全是意外之喜。西左夫工程师认为这是红外线和无线电波在电磁波光谱中相邻的缘故。

    (杨欣昕)

    勒·格里尼莱夫:《灯塔旁的奇迹》

      我乘车前往一个南方小镇。在车里,我看到不远处的海面上一艘轮船向一只小船疾驰而来,虽然幸免相撞,但大轮船掀起的巨浪眼看要把小船吞没——小船上的姑娘镇静地朝迎面扑来的巨浪作了一个手势,令人惊奇的是,巨浪平息了。
      在山顶别墅度假期间,我还看到了其他奇怪的场景:我的邻居是姑娘和她的工程师父亲,他们有很多奇怪的大“圆球”;我游泳时遇见他们出海,工程师和女儿走在海面上,就像走在陆地上一样;一艘汽艇触礁失事,工程师往船身的破口掷进一些不知名物质,一种透明的胶装物质迅速把洞口堵死,海水停止涌进舱体。
      一系列的奇异现象勾起了我的好奇,工程师听到我的疑问后为我答疑解惑:针或小刀片能够浮在水上,这是因为水的张力作用。他找到了一种化合物,能使液体表面的这种张力增加千百倍。制服巨浪、在海面上行走,都是通过在水上撒下含有这种化合物的小药丸实现的。至于“圆球”,它们是汽油、牛奶和水的混合物,加入化合物后不仅表面张力大大增加,且与固体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大减弱,再也不能沾湿别的东西。而堵住轮船破口用的则是另一种化合物,它能大大加强液体表面张力,而又不减弱它的蘸湿能力,形成一张坚韧的“海水胶”堵住破口。
      液体在工程师手中所出现的幻变,使我陷入幻想和沉思中。

    (杨欣昕)

    格·阿里特舒刘尔:《神秘的汽车》

      警察局里,柳明少校向萨尔达柯夫上校报告了近期的一个超自然事件:动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沃里斯基去年购买的胜利牌汽车,最近两周简直像发了狂一样,每天以130-150公里的高速在公路上往返。更关键的是,这个速度大大超过了这个牌子汽车的最高时速。
      萨尔达柯夫听后,决定与柳明一起对这辆汽车进行追踪。但追踪过程中,他们怎么也赶不上这辆汽车。终于,汽车在一幢楼房前停下来。车主人沃里斯基从车上下来,萨尔达柯夫和柳明紧紧跟着他走进“发明创造委员会”。
      沃里斯基来此是为了申请“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的专利,虽然这个机器早已诞生,但是沃里斯基对它进行了改良,使机器的功率提高了50%左右。他自己的胜利牌汽车所使用的,正是这种内燃机。
      本来委员会主任对沃里斯基的发明将信将疑,但旋即两位民警对胜利牌汽车行驶超速的控告侧面证明了这个机器功率的大增是成功的——尽管,沃里斯基因此要去警局一趟交罚款。

    (杨欣昕)

    格·安菲洛夫:《翅膀》

      斯吉潘向来醉心于不平常的活动,他的爱好从潜水摩托车到发光油画再到电动香味发射器,近期,一篇关于“活翅膀”体育俱乐部的报导吸引了他浓厚的兴趣。
      斯吉潘努力成为了“活翅膀”俱乐部的成员,收到了一对体育滑翔翅膀。这种翅膀能按照肌肉的原理运动,如果用一种特殊的溶液“喂养”它,它就能听从人脑生物电流信号的指挥而不断地工作。俱乐部的训练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能够控制翅膀不动,第二阶段是能指挥翅膀展开和折转,第三阶段是能掌握翅膀的振动,第四阶段是学会跳跃和滑翔,最终阶段是学会飞行。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练习,斯吉潘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飞行员。

    (杨欣昕)

    阿尔卡基·斯特鲁格茨基、包利士·斯特鲁格茨基:《六根火柴》

      劳动保卫局的监察员前来大脑中央研究院调查考牟林事件——考牟林是这里的一名科研人员,他用自己进行了一系列危险实验,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已有四天。
      这个不幸事件的起点需要追溯到三个月前。三个月前,实验室制成了一种名为“中微子发生器”的新仪器,考牟林全身心投入到这种仪器的研究中。在进行研究工作的三个月间,考牟林曾有三次引起了同事们的注意:一次是他鲜血淋淋的手,一次是考牟林给他们清晰流畅地表演背书,还有一次是考牟林为大家表演魔术——他能够猜到大家抽屉里藏着的东西,能够用目光熄灭火柴,能够改变火柴下坠方向等。
      没有人知道考牟林在干什么。三个月期间,考牟林公开的研究成果只有“中微子针刺法”——这是一种以中微子对大脑进行照射的治疗方法,通过用中微子束照射大脑皮质的某些部位,就会增强机体对各种化学毒剂和生物毒剂的抵抗力。考牟林的助手告诉监察员,考牟林认为中微子针刺法能够治疗任何疾病,甚至可以使丧失作用的器官复原。为了试验中微子对于治疗刀伤的效果,他自己用刀割伤了自己的手。
      监察员向助手打探魔术的秘密,但考牟林背着大家进行的另外一个研究,助手也不知情。直到考牟林从病床上苏醒,谜底才揭开——原来,考牟林在实验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中微子对于刺激精神动力场的作用,魔术中用目光熄灭火柴等表演,都是精神动力场发挥作用的结果。
    考牟林相信大脑的潜力是无穷的,问题是需要通过训练使它活化。但是,不停这样做会使人非常疲劳。在试图用精神动力场把六根火柴提起来的时候,考牟林最终因过分疲劳而昏厥。
      了解到全部事情后,监察员认为,科学家不应该单枪匹马地冒险,因为科学家的生命比科学发现更加宝贵。

    (杨欣昕)

    阿·斯维托夫:《听不见声音的秘密》

      声学家瓦西里的哥哥是一名昆虫学家,在围观哥哥所在的考察队采取大炮打击法灭蚊后,瓦西里认为这种方式的化学药品耗费量过大,决心从声学方面寻找灭蚊办法。
      经过刻苦的研究,瓦西里发明出了一种超声波发生器,利用超声波来使昆虫碎裂死亡。和前人相比,瓦西里的改进之处在于他能够控制住这种超声波并能限制它的传播范围。但目前仍有一个难点在困扰着他,即如何获得一定波长和一定频率的超声波——如果成功的话,就能找到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不是一下子消灭所有昆虫,而是有选择性地消灭某种昆虫。

    (杨欣昕)

    阿尔托夫:《依卡尔和捷达尔》

      很久以前,有人曾经做过向太阳飞行的试验。由于事情隔了许多世代,他们的真实姓名早已被人遗忘。为了纪念他们,人们根据当时飞船的名称把他们叫做“依卡尔”和“捷达尔”。
    多年前,依卡尔向朋友们提出穿过太阳的想法,并给出了自己抵御高温的设计:即以一种超固体物质制造飞船的外壳,在这种超固体的密度面前,太阳中心的密度简直微乎其微,因此超固体将会和瓦斯光流管的玻璃一样,依然是冷的,不用担心在太阳中烧毁。
      大家没有马上相信依卡尔的话,但捷达尔支持他的想法。两人用白矮星上的超固体制造飞船,这两只飞船的结构,据说是当时飞船中最好的。它装有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可以极速穿过太阳;另外还有捷达尔发明的重力定位器,它能接受引力波,判断飞船的方位。
      依卡尔和捷达尔向太阳进发,超固体装甲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冷冰冰的,但重力比火舌更加可怕,依卡尔和捷达尔每吸一口气都要花费很大的力,他们的血液已经变得像水银一样沉重。身体承受边缘之际,依卡尔把发动机熄了火,任飞船自由落到太阳的中心去——
      依卡尔冒险的决策是对的,密实的火墙自己遏止了飞船的降落。
      太阳持续凶狠地攻击着两艘宇宙飞船,恶劣的环境极大挑战着依卡尔和捷达尔的意志。但两人都不甘心屈服,最终成功穿过了太阳。

    (杨欣昕)

    阿·德涅波洛夫:《火箭失事》

      两名星际飞行员乘火箭前往月球,途中火箭与流星相撞,火箭分裂成两半,两名飞行员被抛到太空中。
      我是宇宙飞行雷达观测站的观察员,我担心两名飞行员已经殉职了,但我的长官坚持营救:首先,飞行员在失事前穿上了能够提供充足氧气和热能的安全服;其次,火箭分裂成两半的分裂方式是提前设计的,能够避免火箭分裂成碎块造成人员伤亡;再次,在宇宙空间中找人远比在地球上找人容易,因为宇宙空间里无线电波不扩散,没有过多的反射和干扰,雷达更容易确认飞行员的位置;最后,飞行员处在的轨迹也是安全的——因为科学家们选择的路线不是直达月球的轨迹,而是绕飞轨迹,飞行员不会撞到月球上。
      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设计出的一系列能最大限度保证宇宙飞行安全的手段,两名飞行员成功得救。

    (杨欣昕)

    阿·斯特鲁加茨基、布·斯特鲁加茨基:《天外来客》

      载着天外来客和直升飞机到过地球的宇宙飞船被发现已有一年多,现在它仍然继续绕着地球运转,使地球又多加了一个卫星。全世界的人一直在密切注意着这个卫星的行踪,苏联和中国决定接受这个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船的邀请,派遣第一批有人驾驶的原子能宇宙飞船到宇宙空间去和它们相会。
      一切要追溯到一年前。一年前,我所在的考古工作队在阿皮达进行考察。某天早晨,我忽然看见我们的帐篷前站着一个黑黝黝的东西,它的样子像一只大“蜘蛛”。大“蜘蛛”摇摆了一下,一步步逼近我——我受到了相当的惊吓,呆愣在原地。但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它来自外太空,而以为它只是一种我所不知道的动物。只见它走进帐篷,拿走了我们的煤气炉和罐头。等我追出去,它已经快速消失在小丘后。
      我们中前去品治肯特置办食物的同伴斯特朗斯基迟迟未归,我决定亲自去采购。在去采购的路上,我目睹了一架黑色直升机将路上的汽车带走的情景。
      我到达品治肯特,却打听到斯特朗斯基早就返程了。人们向警局报告关于“蜘蛛”和直升飞机的事情,但大部分调查委员会的委员认为这是无稽之谈。直到9月中,直升机的着陆场和斯特朗斯基的日记被发现,一切才真相大白。
      着陆场位于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上,地上许多地方像是被烧过。在日记里,斯特朗斯基记录了直升飞机运来的东西,天外来客们(他这样称呼“蜘蛛”)将汽车和家畜都运到一个飞船上。斯特朗斯基密切观察着这群天外来客,但很快他发现,这些“蜘蛛”不是真正的天外来客,它们只是一种有理智的机器,真正的天外来客从飞船里控制它们。一天晚上,“蜘蛛”们忙前忙后在修建一座像塔一样的建筑物,准备发射宇宙飞船。塔很快在四个小时内造好了。天外来客们发现了斯特朗斯基,用黑色直升机将他劫走送到营地。它们把他衣服剥了给他拍照,但是,斯特朗斯基并没有受到伤害。在日记的最后,斯特朗斯基写道:他决定潜在飞船上,和天外来客们一起飞到外太空。
      日记在这里中断了。据后来调查委员会调查,天外来客在地球上共积极活动了三天,不过看见“蜘蛛”的人极少,黑色直升机活动范围也只在着陆场附近的村庄。天外来客对待地球人极其小心谨慎,没有一个人受伤或残废,它们造成的损失仅仅是几部汽车和一些家畜。后来,有权威科学家对“蜘蛛”进行研究,认为这些蜘蛛形机器人可能就是所谓无限程序的通用逻辑机,也就是能在一定情况下始终合乎逻辑地完成最适当动作的控制机。
      一个多月过去,一天,我看电视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斯特朗斯基。他通过电视向地球人报告关于他现在所在的这艘宇宙飞船的事情,激动谈论着那些控制着飞船,创造蜘蛛形机器人的人。据斯特朗斯基的说法,这艘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已经快一年了。最后,斯特朗斯基转达了飞船主人希望见到地球人代表的期待。
      中苏派出两艘宇宙飞船前往宇宙,两个世界的人即将相会——这将在人类历史中留下新的一页。

    (杨欣昕)

    阿·斯维托夫:《沙漠里的奇迹》

      我加入老朋友安德罗麦斯所在的勘察队,一起前往沙漠。在沙漠里,我和勘察队走散了。
      我陷入恐慌,但求生的欲望促使我前进。远远地,我看见前方有一个湖泊,可等我满怀希望地走近时,我发现它只不过是一片发亮的黏土。我继续艰难前行,太阳突然暗下来,我抬头望向天空,看到了一片黑雾。接着,我惊恐地发现我自己的指甲和手巾都变了色,不止如此,我周围的环境也全部在闪烁着变幻不定的色彩。我呆呆站在原地,忽然,峭壁上一个闪闪发光的洞口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向洞里走去,洞里有一些奇怪的装置,在装置对面的洞壁上,我竟看到了一只巨大的恐龙!一阵天旋地转,我终于体力不支晕了过去。
      等我再次醒来,已经是在医院里了。我重新和安德罗麦斯取得联系,把在沙漠里遇到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事情告诉他。安德罗麦斯于是为我细细讲述了关于冷光的知识:冷光是一种肉眼无法看到,但能使许多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发光的光线。日光灯、霓虹灯等都是冷光在生活中的运用。引起发光的原因有很多,苏联地质学家们曾把不同的矿物放在发光仪下,研究它们在看不见的紫外线照射下所发出的光的性质。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种类的石油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据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石油勘探方法——利用紫外线研究地面上的土样,从而准确判断这里有没有石油存在。
      我那天遇到的奇异现象于是也有了解释:我看见的黑雾是由一种化学试剂散发出来,用来阻挡可见光,从而使不可见的紫外线照射进来的。大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出现各种奇异的色彩,地质人员们得以根据发光的性质鉴定地下的含油情况。另外,这种技术还可以给古生物学提供帮助,用来重塑绝迹生物的形象,我在山洞里看到的恐龙就是这种技术的应用。

    (杨欣昕)

    《地下艇》

      未来,人们制造出一种能够载着人和仪器钻到地下的地下艇。这种艇前设用硬合金制成的齿盘,能够耙松泥土和切断岩层;后有尾鳍,用来抵住地下通道的道壁使机器不断前进。艇内装有声波雷达,人们可以通过它在显示屏上看到艇体前400公尺内的一切东西;艇内装有人工冷却装置,能让地下艇深入到温度很高的地球深处。并且,地下艇是一种水陆两用工具,不怕遇到地下水道。
      借助地下艇,人们成功找到了利用地下河流来灌溉沙漠地区的方法,并打开了勘探和开采矿藏的广阔远景。

    (杨欣昕)

    包利斯·依宁:《地底旅行》

      人类地底旅行已经准备很久了,我和塔拉宁、耶戈罗夫搭乘飞船前往地下。
      飞船中各种设备应有尽有。我们万一遇险,进行求救的方式是在飞船外进行原子爆炸,这样地下观察站就能算出我们的坐标,设法营救。
      在这次地底旅行中,我们走进阴森森的山洞,看到石壁上史前人类雕刻的各种不知名动物形象以及被冰封的我们两万年前穴居的祖先;我们穿过一片巨大的石油矿,耶戈罗夫猜测石油可能是地质过程的产物而非由动植物残渣所形成;我们在γ射线电视机荧光屏上看到地下单细胞生物的分裂,认为石油和石油气是生命最初的发源地。
      过了地壳,飞船行驶在特别坚硬的岩层里,我们穿着深水潜水服爬出飞船,利用压缩空气锤击碎金刚石使飞船得以顺利前行。地下的气压和温度越来越高,飞船外壳被一个神秘物质烧毁。我们急忙后退,经过几天研究,终于弄清这其实只是一种普通物质,只不过其中的硫氧含量偏高,会构成一种强腐蚀性化合物。但是船壳的强度和厚度足以保证飞船通过。
      进入地核,我们在失重的环境下工作。耶戈罗夫前往飞船上的菜园专舱值班,突然,扩音器里传来他嘶哑的声音,告诫我们菜园里有辐射的新的变种。“这是同原子蜕变无关的一种新的辐射。”留下这句话后,耶戈罗夫牺牲了。
      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关于解决地震灾难的思考:通过去除地心压力来有效防止地震,并且地心压力还可以转变为大规模电能;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对未来冶金工业的想象:深入地下,钻取地核里丰富的液态金属资源……
      飞船外壳损坏的部分靠周围金属的影响恢复如初,我们结束地底旅行,回到了地上世界。

    (杨欣昕)

    в.л.涅姆佐夫:《季莫菲在高空》

      千万年来将人类束缚在地面上的引力已经被征服,宇宙航行即将由幻想变为现实。不过,星际航行对机体会产生哪些影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这个问题,造了一个巨大的飞盘——这是一个由地面用无线电操纵的飞行实验室,里面装着狗、猿、老鼠等动物和一些植物。飞船开始试飞,工程师季莫菲由于没能及时离开,被困在了飞盘里。
      季莫菲在飞盘里穿梭,看到了用来测量土壤和空气温湿度、空气含氧百分比以及太阳辐射强度的远程测量仪器,看到了养育植物的温室,看到了身上连着各种仪器的动物们。在一个舱内,季莫菲看到了穿着抗超重衣服的猿——猿穿的这种衣服里装有充满压缩空气的橡皮囊,橡皮囊挤压着腹部和脚,能够有效防止超重时身体上半部的血液下流。
      看到穿着抗超重衣服的猿,季莫菲意识到自己毫无任何防护装备,抱着头呆坐在地。突然,开动的口令响起,飞盘向无底的真空疾飞而去……

    (杨欣昕)

    列哥布·高鲁别夫:《火星历险记》

      我们乘飞船航行在宇宙中,飞船上装有自动原子炮装置来防御巨大流星的撞击。它能够利用无线电测向器在几十公里内发现流星并且自动射击,使流星不能接近飞船。
      我们到达火星,这座星球的地平线看起来非常近,四公里外的东西完全隐没在地平线后面。我们开始考察:火星上的植物是一些青紫色的弯弯曲曲的树干,枝叶全部向着太阳,皮非常坚硬。红色的荒原内有一片笼罩着薄雾的大凹地,凹地边缘生长着蓝色的灌木丛——为了不白白消耗掉热,这里所有的植物都有蓝色的保护色。在只有膝盖高的“火星森林”间,我们看到了多只火星动物——它们状似驯犬,有一双跳鼠似的长腿。考察期间,我们遭遇了沙尘暴的侵袭,目睹到沙尘暴后,被埋在沙子里的火星植物执拗地向着太阳从沙子里往外爬的令人触动的场景。
      考察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知道用什么物质制成的高塔高高耸立在半空中。同伴中有人猜测这是一座火箭起飞的发射台,可能曾有火星居民从这里起飞过,或是有另一个行星上的客人在我们之前到达了火星……

    (杨欣昕)

    м.东涛、г.楚尔金、г.依兹玛依尔:《柯夫钦工程师的脑视器》

      柯夫钦工程师的团队发明出一种脑视器,它能够接收视觉正常者的生物电流,经由放大器放大后传送给与视觉正常者并排行走的盲人的视神经上。借助脑视器,盲人就能通过视觉正常者的眼睛看到东西了。
      研发成功后,柯夫钦带着盲人们来到电影院看电影,在街道上行走,盲人们都为自己能重新看到世界感到欢欣。但在过马路时,意外发生了——由于沉浸在如何改良机器的思考里,柯夫钦没有看到撞来的汽车。盲人们受到惊吓四处逃窜,柯夫钦则被汽车撞倒在地。
      从医院醒来后,柯夫钦忽然想到一个念头:如果不用带路人会怎么样?用普通的光电显影管的电视眼来代替眼睛是不是更好?康复后,柯夫钦又重新回到实验室拿起电烙铁……

    (杨欣昕)

    阿尔都尔·斯·克拉尔克:《和平主义者》

      军方提出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制定优势军事战略的设想,数位经过联邦调查局审查的科学家和技术员参加了这个计划。
      机器的主要制造者是一位天才数学家,他在不完全知情计划内容的时候被调到研究处工作。但当他了解到自己工作的军事目的后,他深深考虑到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于是,数学家在机器“卡尔”的无数管道中设置了一根没人知道的,看上去和别的管道没什么不同的“特殊”管道。
      机器造好了,许多官高爵隆的大人物来研究处见证机器的第一次试验。一个人向卡尔提出计算问题,卡尔很快给出了答案,之后大家提出的计算问题在卡尔眼中也同样幼稚。过了一会儿,一个将军以相当复杂的战术问题向卡尔发问,机器开始工作,但最后却吐出一张嘲弄的纸条,称将军为“一只自满的狒狒”。试验现场出现混乱。技术员们忙检查卡尔的各个结头,从计算题开始重新进行试验。卡尔对答如流,直到技术员们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战术问题,卡尔又立刻变回讽刺和嘲弄。
      人们意识到,卡尔的身体里设置了一种审查装置,这使卡尔具有识别能力。在解决问题之前,卡尔会先对问题进行审查:如果是纯粹的数学方面的问题,它就会乐意解决;而如果是军事问题,它就会用侮辱的话来回答。虽然曾有人不止一次地企图把战术问题冒充为数学问题向卡尔提问,但卡尔立刻便识破了这种阴谋
      卡尔是一个严格的和平主义者。至于它的发明者,那位数学家在事情发生后,自述患上了神经失常的毛病,关于制造卡尔的工作和那时发生的事情已经全部不记得了。

    (杨欣昕)

    S.犹特里许:《未来的汽车》

      未来汽车引擎的发展方向是原子引擎。佛尔干想知道这种原子引擎汽车能够跑多快,但工程师告诉他,他们并不制造时速大于500公里的汽车——因为地面上行驶的车子一旦超过这个速度,就会无法驾驶,即使是一个小石子都足以把车子抛到路外去。美国宣称设计出这样的车子,完全是制造商的广告滥调——他们的记录完全是在一个特别平滑的跑道上跑出来的,但现实的路面状况不是如此。
      工程师带佛尔干乘坐一种少见的交通工具去看原子引擎汽车。这种交通工具一半像汽车,一半像直升飞机,全舱除地板外都用一种很薄的透明材料制成。由于降落点已经停满了,驾驶员于是按下按钮将“飞机”变成“船”,降落到湖里。
      工程师继续给佛尔干讲原子引擎汽车的相关知识,由于原子分裂时放出的热量巨大,一辆一车一辈子只需要不到一公斤的铀。接着,工程师给佛尔干解释了原子引擎的工作原理。佛尔干迫不及待想看到原子引擎,但真正看到时,却发现它们只是类似装在汽车里的电瓶那样的小匣子,旁边接着一些管子。工程师告诉佛尔干:小匣子是铀锅炉,管子就是蒸汽管和水管。
      工程师们在原子引擎汽车的研发中,曾遇到一系列困难,比如原子核在分离时除了会放出巨大能量外,还会放出大量的致命射线等。
    未来的汽车上,有一系列保护安全的措施,比如车上的无线电探测装置会和公路上放出电磁波的金属薄片相互作用,来使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保持一样的速度,避免发生车祸。

    (杨欣昕)

    《2001年在月球上(画报)》

      2001年,我们乘火箭离开地球,编辑部给我们的任务是供给一些有关到月球上去开拓新地的地球上的移民的生活特写。在途中,重力让我们很不习惯,比如我们不得不采用一种有些像橡皮气球又有些像乳瓶的餐具饮用液体以对抗重力。另外,月球上没有空气的环境也使我们无法同朋友们打招呼。月球上的夜晚十分明亮,地球发出的光让我们能自由阅读。卫星上累积的灰尘并不碍事,但由于月球上的海是无水而多岩石的沙漠,我们不能洗澡。月球上有讲座、杂技团、咖啡馆、百货商店以及不同于地球的时尚……
      一昼夜后,我们返回地球。

    (杨欣昕)

    略普诺夫:《跨入宇宙的第一步》

      许多国家正在着力进行人造卫星的研究,如果成功这将是人类跨入宇宙的第一步。文章讲述了一些关于人造卫星的设计,其中详细谈论了一个取名为“先锋”的美国方案。接着,文章对人造卫星的寿命问题、观测结果保存问题等进行探讨。随后,文章说明了无线电设备、光学工具和摄影运用在人造卫星上的重要意义。文章的最后,作者展望了人造卫星的广阔前景。

    (杨欣昕)

    K.阿尔采乌洛夫:《以后怎么样》

      月球勘察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事,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在月球的“海”中搜集不同颜色的月球矿石样本,亲眼目睹岩石由于极端的炎热和寒冷发生分裂的景象,以及我下到一个发光的山谷中,在这里发现了一片吸收紫外线后自己发光的石头。对勘察队来说,最意想不到的收获是通过荷电粒子计数器发现了铀矿层。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月球上的生命——适应月球环境生长起来的,像地球上青苔一样的绿色植物。
      旅程的最后,我们为第二号探险队选好了着陆地点,并构想着以后月球科学研究所在此建立的情景。通过这次月球旅行,我们证实了许多长期以来一直在猜测的事情,现在已经确切地知道月球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至于征服地球、开发月球内部的宝藏等,则是我们后代的事情了。

    (杨欣昕)

    包利斯·依宁:《地底旅行》

      人类地底旅行已经准备很久了,我和塔拉宁、耶戈罗夫搭乘飞船前往地下。
      飞船中各种设备应有尽有。我们万一遇险,进行求救的方式是在飞船外进行原子爆炸,这样地下观察站就能算出我们的坐标,设法营救。
      在这次地底旅行中,我们走进阴森森的山洞,看到石壁上史前人类雕刻的各种不知名动物形象以及被冰封的我们两万年前穴居的祖先;我们穿过一片巨大的石油矿,耶戈罗夫猜测石油可能是地质过程的产物而非由动植物残渣所形成;我们在γ射线电视机荧光屏上看到地下单细胞生物的分裂,认为石油和石油气是生命最初的发源地。
      过了地壳,飞船行驶在特别坚硬的岩层里,我们穿着深水潜水服爬出飞船,利用压缩空气锤击碎金刚石使飞船得以顺利前行。地下的气压和温度越来越高,飞船外壳被一个神秘物质烧毁。我们急忙后退,经过几天研究,终于弄清这其实只是一种普通物质,只不过其中的硫氧含量偏高,会构成一种强腐蚀性化合物。但是船壳的强度和厚度足以保证飞船通过。
      进入地核,我们在失重的环境下工作。耶戈罗夫前往飞船上的菜园专舱值班,突然,扩音器里传来他嘶哑的声音,告诫我们菜园里有辐射的新的变种。“这是同原子蜕变无关的一种新的辐射。”留下这句话后,耶戈罗夫牺牲了。
      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关于解决地震灾难的思考:通过去除地心压力来有效防止地震,并且地心压力还可以转变为大规模电能;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对未来冶金工业的想象:深入地下,钻取地核里丰富的液态金属资源……
      飞船外壳损坏的部分靠周围金属的影响恢复如初,我们结束地底旅行,回到了地上世界。

    (杨欣昕)

    《又近了三年》

      谈谈在“第一次到月球上去”专辑中没有谈到的事情
      1974年,第一架载人的星际飞艇“月球一号”起飞了,四个勇敢的星际航行家开始了飞到月球上去的航行。这个事件震动了全世界,本篇将谈谈在“第一次到月球上去”专辑中没有谈到的事情:
      飞艇是二十世纪第三个二十五年间原子能喷气技术的最新成就。艇身中能发出巨大功率的发动机是用水来工作的——用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热量来加热水并使它变成蒸汽,这就是工程师们所选择的道路。
      飞艇制造者需要克服的困难包括:找寻又轻又坚固的材料;解决冷却的问题;装载大量的特殊燃料——水;装置完善的自动操纵飞艇的设备;在山区建造起飞场。
      飞艇的航行是由“机器脑”操纵的,在白令海峡附近的无线电控制测位站中有自动计算机在工作着,如果飞艇飞离了射线,计算机会立刻将航向的修正量计算出来,测位站将发出指挥信号。

    (杨欣昕)

    В.Л.萨夫钦柯:《贝尔恩教授的觉醒》

      1952年,世界和平正在经受冷战的威胁,贝尔恩教授企图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警醒世人:若是借助原子弹去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命途将会异常凶险。虽然有着很多清醒的和平人士,但一些掌握有先进技术的科学“疯子”让和平局面看上去岌岌可危。
      贝尔恩教授与尼玛耶依尔教授一起前往中亚细亚进行地球物理考察,在沙漠中贝尔恩告诉尼玛耶依尔他将“冰冻”自己,即自己的身体保持休眠状态直到18000年以后。尼玛耶依尔劝说贝尔恩无果,只好帮助他,将他留在沙漠中,并对外声称贝尔恩因直升机失事而死亡。
      贝尔恩醒来后,的确时间已经过了18000年,他以为世界按他所推测的那样,人类灭绝,重新从猿猴开始进化。他的确遇到了猿猴,但人类却并未灭绝,相反,科技达到了新的高度,贝尔恩所藏身的亚细亚已被划为禁猎区,而猿猴只是人类科研的样本。

    (杨欣昕)

    В.波波夫:《别墅里的事故》

      伏尔琴和他的小组研制出一种机器,这种机器能够不通过接触一下子使一大群病人入睡,
      让病人一直睡到痊愈。除此之外,这种机器还可以应用于捕捉猛兽和杀伤农业害虫。
      伏尔琴为家里的客人们展示机器,但由于客人的随意操作,机器被调到最强辐射的档位。很快,别墅里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意识,花园里的动物也昏迷过去。
      所有靠近伏尔琴家别墅的行人都倒在了地上,这个现象引起了警察的警惕。但当警察们试图冲入别墅时,也感受到强大的困意席卷而来。别墅事故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被寄予厚望,被层层装备保护好的勇士向别墅进发,但也在靠近时跌倒在地。
      进入别墅的各种计划不断提出又被推翻。最后,由于一个小男孩想要消防员取下他电线上睡觉的小鸽子的请求,给了消防员实行断电的灵感。随着电路被切断,所有人与动物都醒了过来。
      伏尔琴回到研究所,由于不看场所草率实验机器的行为,受到了研究所所长的严厉谴责。

    (杨欣昕)

    H.H.多尔果波罗夫:《闯到北极去》

      1897年,海军中将马克洛夫作了一次题为“闯到北极去”的公开演讲,对征服冰山的可能性作出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构想。两年后,“耶尔马克”号破冰船制成,胜利远航。如今,苏联已经拥有了许多新型破冰工具,配有能击碎任何强度和任何厚度冰层工具的轮船可以在任何冰层上不分季节地自由行驶。对破冰技术的研究没有停止,科学家们继续提出超声破冰和电磁破冰的设想:前者是通过超声波震荡发射器,使冰在和船接触前被击碎;后者是使用定向天线发出电磁振荡,电磁振荡在冰层内一定的位置上聚焦,使冰层迅速受热溶解,然后蒸发,利用蒸汽使冰层破碎。
      对于未来破冰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抱有美好愿景。

    (杨欣昕)

    格奥尔基·古列维奇:《第二颗心脏》

      一名外科医生正出发前往曼齐恩,去挽救发明家瓦连杰·诺维柯夫的生命。据说他开枪打了自己,子弹留在了心脏附近。
      同一时间赶往曼齐恩的还有瓦连杰的同姓朋友谢尔盖·诺维柯夫。他与瓦连杰相识于中学,后又一起进入动力学院学习。实习期间他们共同爱上了一位叫济娜的姑娘,但是为了维持友谊,诺维柯夫们决定放弃爱情,不再和姑娘见面。
      从动力学院毕业后,谢尔盖和瓦连杰被派到动力研究所工作。他们研究出能够不用导线、在任何距离内传送电能的方法,即通过电离层传送,那里的空气是导电的。朋友俩得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将电流从北冰洋海岸上的曼齐恩传输到中国去。于是,瓦连杰前往曼齐恩,谢尔盖前往中国。
      正在建造的曼齐恩发电站将利用海洋潮汐能发电。在建筑工地上,瓦连杰遇见了济娜,旧有的爱情在他心底复燃。随瓦连杰一起在曼齐恩工作的还有助手鲁兹金,他有一些古怪的表现,但瓦连杰因为想着济娜,没有注意到助手的可疑。
      发电站修建完毕,向中国输电的电流传送工作即将展开。刚开始传送电能时一切顺利,突然,电离层发生严重的放电现象,电流瀑布从送电塔上飞下来……济娜听闻试验的失败,赶到瓦连杰的办公室看望他,却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瓦连杰。
      负责调查这场事故的将军找到谢尔盖,问谢尔盖对此的看法。谢尔盖认为试验失败可能是因为空气的导电性突然增高,所以发生了击穿,而导电性突然增高则与试验当天中午发生的太阳色球爆炸有关。但是明知发生色球爆炸却不把试验推迟的原因,谢尔盖也并不知情。
      谢尔盖准备向助手了解更多情况,可鲁兹金已经不在曼齐恩了。这时苏联边防军发来消息:鲁兹金正乘坐一架逃往国外的飞机,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外国间谍。飞机被边防军击落,鲁兹金被烧死在飞机里。
      事情真相大白:瓦连杰并非自杀,而是被鲁兹金开枪杀死。鲁兹金隐藏了气象台在实验前发来的气象异常的电报,企图造成事故以破坏人们对发明的信仰和对友好国家的电力供应。这一行为被瓦连杰发现,瓦连杰也因此遭到了担心真相败露的助手的射杀。
      医生给重伤的瓦连杰装上第二颗心脏,手术成功了。瓦连杰恢复后,两个好朋友将继续一起进行他们的事业。

    (杨欣昕)

    H·米哈伊诺夫:《M.伊林对科学文艺的见解》

      文章观点:
      ·科学文艺不仅是给读者传播知识,还应当启发读者思考,引导读者思考和想象。
      ·科学文艺的作者是文艺家的同时,也常在从事科学工作。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竭力使科学文艺结合科学与文艺二者。同时作者应当展示自己的想象与情感,把科技和技巧结合在一起。
      ·科学文艺是综合性的。科学文艺需要综合的不仅是科学与艺术,还要综合不同部门的科学。科学文艺应当是阐明世界观的书。
      ·科学文艺是艺术性的。科学文艺体裁是在科学与文艺交界的地方产生的。
      ·要将科学作品写得文艺,应该善于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将知识与想象力结合,将思想与情感相配合。
      ·科学文艺并非“容易的读物”,但也不是枯燥含糊的叙述,应该引领读者一起去解决问题。
      ·儿童科学读物可能就是铺设新道路最前列的读物。

    (杨欣昕)

    王天宝:《白钢》

      陶瓷具有很多材料不能比拟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缺乏延展性和强度不够高的弊端。研究院李达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他从粘土和水后具有塑性这个现象中获取思路,并最终在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后研发出“白钢”——这种新陶瓷的强度比普通陶瓷强度高了三十几倍,而抗弯和压缩极限还要更高;其延展性使它可以被锻打、被拉成细丝和展成薄片;陶瓷本身具有的耐高温、耐腐蚀等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白钢”技术得到推广。一九XX年,白钢年产量达8000万吨,占金属钢产量的三分之二。

    (杨欣昕)

    Ю·萨夫洛诺夫:《奇异的黑陨石》

      一天,我在进城的路上遇到了陨石从天上坠落。我找到这块坠落的陨石并将它带回了家。
      当我尝试用太阳光线测试陨石在焦点的加热下会不会融化时,我忽然注意到在太阳斑照着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瘤——陨石吸收了太阳光后,竟把阳光变成了自己的一种奇特的黑色物质。“我”继续观察:在阳光下,小瘤长成黑色的小枝条,并越来越长。接着,我用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这块陨石确实是依靠光照而不是其他条件进行生长的。
      基于这个发现,我开始设想这块陨石落到地面之前的情形:在漫长的宇宙飞行时间里,它不断接受着各个恒星的光的照射,不断长大。如果没有落到地球上,它很可能于千万年后成为宇宙空间里一个足以和地球相比的巨物。我进行了一系列想象推导,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恒星系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光或是其他电磁辐射转化为实体的过程,否则就根本不存在实体。
      我决定将这块重要的陨石交给科学家。但就在我取出陨石时,不小心让陨石和水接触了——陨石发出很响的嗞嗞声,变得越来越烫。我慌乱地抓住这块滚烫的石头,竭尽全力想留住这块珍贵的宝物,但它还是在我的手里化为了黑烟。
      我将这块陨石的特性和后来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写下来,寄给了科学家。

    (杨欣昕)

    饶中华:《谈1961年科学文艺读物》

      主要观点:
      ·1961年出版的科学文艺读物,根据体裁大致可分成四类:科学小品(14)、科学故事(6)、科学幻想小说(3)、科学童话(1)
      ·几本优秀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蛇岛的秘密》、《海底两万里》、《小伞兵和小刺猬》
      ·如何进一步繁荣科学文艺创作?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观点,认为必须在科学家和作家的热情关怀和直接参加下,才能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科学文艺读物。一般认为困难的是科学家不熟悉文艺,作家不懂得科学,但这困难并不是不能克服的。

    (杨欣昕)

    包利斯·依宁:《地底旅行》

      人类地底旅行已经准备很久了,我和塔拉宁、耶戈罗夫搭乘飞船前往地下。
      飞船中各种设备应有尽有。我们万一遇险,进行求救的方式是在飞船外进行原子爆炸,这样地下观察站就能算出我们的坐标,设法营救。
      在这次地底旅行中,我们走进阴森森的山洞,看到石壁上史前人类雕刻的各种不知名动物形象以及被冰封的我们两万年前穴居的祖先;我们穿过一片巨大的石油矿,耶戈罗夫猜测石油可能是地质过程的产物而非由动植物残渣所形成;我们在γ射线电视机荧光屏上看到地下单细胞生物的分裂,认为石油和石油气是生命最初的发源地。
      过了地壳,飞船行驶在特别坚硬的岩层里,我们穿着深水潜水服爬出飞船,利用压缩空气锤击碎金刚石使飞船得以顺利前行。地下的气压和温度越来越高,飞船外壳被一个神秘物质烧毁。我们急忙后退,经过几天研究,终于弄清这其实只是一种普通物质,只不过其中的硫氧含量偏高,会构成一种强腐蚀性化合物。但是船壳的强度和厚度足以保证飞船通过。
      进入地核,我们在失重的环境下工作。耶戈罗夫前往飞船上的菜园专舱值班,突然,扩音器里传来他嘶哑的声音,告诫我们菜园里有辐射的新的变种。“这是同原子蜕变无关的一种新的辐射。”留下这句话后,耶戈罗夫牺牲了。
      在他留下的日记里,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关于解决地震灾难的思考:通过去除地心压力来有效防止地震,并且地心压力还可以转变为大规模电能;我们看到耶戈罗夫对未来冶金工业的想象:深入地下,钻取地核里丰富的液态金属资源……
      飞船外壳损坏的部分靠周围金属的影响恢复如初,我们结束地底旅行,回到了地上世界。

    (杨欣昕)

    于思:《科学小说家儒勒·凡尔纳》

      ·孜孜不倦的一生
      介绍儒勒·凡尔纳的人生经历及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蓓根的五亿法郎》、《在2889年》、《世界主人翁》、《古今探险史》、《迈卡尔·斯托洛哥夫》。
      ·幻想和现实
      作者认为儒勒·凡尔纳作品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丰富的想象力,还在于他的幻想有许多是现实的正确预言,并给予例子进行证明。而凡尔纳之所以能够正确预测未来事物,在于他的幻想是立足于科学和理智的基础上的。
      ·写作成功的关键
      作者将儒勒·凡尔纳写作成功的关键归于其丰富的科学知识与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他的文学才能。
      ·作品中的缺陷
      作者认为凡尔纳的部分作品中流露出了一定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原因:凡尔纳生长在十九世纪,而这个世纪正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罪恶殖民活动的时代。)

    (杨欣昕)

    阿·斯维托夫:《游历未来世界》

      (这里刊载的是作家阿·斯维托夫的幻想小说中的一个片段,故事叙述万尼亚和戈沙两兄弟通过不可思议的方式来到未来世界的奇异遭遇)
      万尼亚和戈沙走在街道上,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如此陌生和新奇。他们像往常一样去上学,万尼亚走进自己班的教室,但教室里全是他不认识的同学。和他们对话后,万尼亚打了个寒噤,认识到自己真的处于未来。
      上课了,老师抽取万尼亚这位“新同学”回答问题,要他谈一谈卡拉库姆的情况。万尼亚按照自己年代的地理情况进行作答,但老师提醒他不要说历史,要说当下。万尼亚无法回答,老师因为他没有好好温习功课而生气,并安排一个叫巴巴庚的同学领一架教学火箭飞机,利用午休时间带万尼亚去卡拉库姆。
      教学火箭飞机的速度达每小时30000公里,不需要人来操作,自己会按照规定的航向飞行。他们很快到达卡拉库姆上空——不同于万尼亚印象里的荒芜沙漠,这里现在已经是一座繁荣的城市。万尼亚对未来的很多事情都很困惑,巴巴庚一一解答:工厂已经不用煤了,而是使用热核子能工作;已经没有人在地下干活,现在全部是机器下矿井;煤直接在地下被制成煤气,再变成各种化学物质;现在金属开采的方式是把酸碱灌到地下,使矿石溶解,再从金属溶液中提取纯金属……未来的发展使万尼亚感到十分惊奇。(未完)

    (杨欣昕)

    安·德涅普罗夫:《教授的实验》

      我来到位于莫斯科郊区的一个生物学调节实验室,列昂诺佐夫教授的助手们为我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这里,白桦被用作浓度调节器,荨麻叶被用作光电管,有的植物能够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的植物对土壤中所含铁离子异常敏感;对紫外线敏感的蜜蜂被用来执行短波光电管的职能,科学家们用蟑螂探测长波红外线,用蝙蝠探测超声波,用蝗虫感应地震,以青蛙为恒温调节器,就连整个实验室的供电系统,都由狗来控制……
      在这里,所有的生物都是活的指示器,科学家们通过植物和动物来观察和感知世界。虽然我认为活的系统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制造的,但教授仍然坚定地坚持生物学调节的道路。

    (杨欣昕)

      注:《教授的实验》与《列昂诺佐夫教授的实验》均译自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后者为节译,前者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完整。《教授的实验》分两期刊登于《科学画报》(1961年第6期、第7期),译者为肖萤辉;《列昂诺佐夫教授的实验》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1961年第6期,译者为贾晏卿。

    A.德涅普洛夫:《电子锤》

      年轻人弗列德带着肯南特教授老朋友的推荐信前来拜访,肯南特教授看信后接受他成为自己的助手。
      肯南特教授的工作是电子锤技术的研究,这是一种用电子锻造金属的方法。金属在锻击下能够增大强度,而经过电子锻击的金属,密度将增加千倍以上。不过,超过某个限度,金属就会由于内应力的作用而破裂。
      肯南特教授进行电子锤研究的目的并不主要为了冶金,而是为了造出一种丙种射线显微镜。肯南特教授向弗列德介绍,这种显微镜能够使人们看到原子甚至电子。弗列德提出,如果这能够制造成功,那么丙种射线发射器——一种合乎理想的死光发射器也能制造出来。死光发射器发射出的射线连石墙都抵挡不住。但这个危险的发明马上被肯南特教授拒绝了。
      前往外地出差前,肯南特教授把加工丙种射线显微镜重要组件(凹镜)的重任委托给弗列德,嘱咐弗列德加工好后要立刻放到保险柜里,在他回来之前不能动它。弗列德迅速投入到凹镜制造工作中,一共制造出七个。但是在放入保鲜柜时,弗列德私扣下两个。
      弗列德带着同样也能应用于死光发射器的凹镜来到一家咖啡店,与他接头的人很快赶来。弗列德把凹镜交给他,告诉他把这个交给“头儿”,让“头儿”用它来武装军队。
      肯南特教授出差回来,询问弗列德工作情况。弗列德打开保险柜柜门,但令人惊异的是,放进去的凹镜全部变成了粉末和碎片。肯南特教授惋惜地告诉他,这是内应力的缘故。凹镜一做好就要送到保险柜里,就是为了防止爆炸伤人。也是因为内应力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丙种射线显微镜才迟迟没有发明成功。
      看着柜子里的碎片,弗列德脸色苍白。
      送走弗列德后,肯南特教授坐下来给老朋友写信,告诉他“受照顾者”已经惊慌离开。根据报纸上的报导,某位特种研究处长官也已死于爆炸。
      原来,肯南特早就看出那封来自他老朋友的推荐信是伪造的,弗列德的真实身份其实是黩武主义者密遣的骗子。于是,肯南特教授将计就计……

    (杨欣昕)

    《月球上的城市》

      我们从宇宙机场乘坐一辆结构特殊的汽车,驶向月球城。无雨、无风、无大气的环境条件让这里的道路既不会被雨水冲坏,也无尘土飞扬,状况非常良好。
    我们要去的月球城是一座被大玻璃罩子罩着的城市,它所有的进出口都用闸门封闭,以防玻璃罩内的空气漏出去。月球城里的大气压力比地球海平面上的气压低三分之一,但空气中所含氧气比地球上多,因此呼吸起来并不会感到不适。
      进入月球城,我们的头顶上是一个多层透明的拱顶,由玻璃和各种塑料所制。玻璃顶有几种主要作用:把能到达地球表面的那部分太阳辐射射到城里去;在地球上被大气层阻止的那部分太阳辐射,在这里能被变成电能;能防止陨石对城市的袭击。
      月球上的所有植物都是从地球上移来的,但由于月球的吸引力比较弱,植物在月球上会长的更加高大。每隔800-1000米,就有一面玻璃墙,它的作用是就算有一块大陨石把月球城的玻璃打穿,也只有一个地段的植物受到损害,而不至于影响整个城市。
      月球上并非所有物质都是从地球运来的,月球上也有制造各种材料的工厂,从月球的矿产中可以提炼出的氧气和氮气,太阳能发电站和原子能发电站能够供给城市热气、工业生产等。
      月球上的城市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产品出口,比如火箭用的合成材料等。

    (杨欣昕)

    《在21世纪的医院里——不出血的外科手术》

      我们在院长的带领下,参观21世纪的医院。
      我们首先来到病房。“我们”看到,床头上有很多按钮,病人躺在病床上就可以通过按钮控制房间里的窗帘、电灯、通风装置等。
      接着,我们来到诊察室。现在采取的是用机器来诊断病情的方法:病人被安置在一个舒服的榻上,机器会给出病人的脉搏、呼吸、血液等一系列数据,然后对病人所患病做出判断。
      随后,我们来到一间手术室,这间手术室的病人正在进行从肝脏里取出石子的手术。他躺在塌上,头顶上方是一架超声波仪器——没有手术刀,也不需要医生,超声波能够把肝脏中的石子砸成细末,过几天石子细末将顺着消化管道从体内排泄出来。
      另一间手术室里,电气麻醉器嗡嗡响着,脉动电流使手术台上的患者入睡——这种电气麻醉方式能够保证患者一直不会醒来,一点疼痛也感觉不到。手术正式开始,外科医生使用的是超声波手术刀,它具有凝固血液、麻痹神经、杀死细菌的三大优点。手术完毕,医生在胃的切开处抹上一点粘性的透明薄皮,胃就粘好了。不过,这种粘合创口的方式不能完全代替缝合创口。21世纪缝合创口使用的是由近似人的肌体的物质制成的线,它们能在创口痊愈后自动融化掉,一点疤痕也不会留下。

    (杨欣昕)

    《微粒高悬空际,人间永世春天》

      苏联青年工程师契连柯夫提出了一个改变气候和在夜间照明的方案:在地球周围造一个微粒环。这种微粒环将成为宇宙中的一面镜子,把现在到达不了地球的太阳能反射到地球上来。契连柯夫认为,微粒环的位置最好和地轴处于一个平面——这时,微粒环反射的能量会绝大部分落在极地地区。地球上许多地区将永远没有黑夜,其他一些地区黑夜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契连柯夫计算出了把黑夜变为人造白昼所需的粉末数量:2400000吨——当然,只有利用强大的宇宙火箭才能把这样的重量载送入预定的地方,而且改变地球气候的问题也只有世界各国同力协作才能解决。

    (杨欣昕)

    《20世纪80年代的汽车》

      我们在汽车工厂的设计室里参观,总设计师向我们介绍了1981年时汽车构造的大致趋向:
      由于人们已经造出了高速度的飞机和火车,它们对于长途旅行来说要比汽车更为便利,因此在设计新型汽车时不用追求高速度。此外,新型汽车的操纵装置必须尽量简化,它必须是经济实惠的,没有嘈杂的响声,并且不污染空气。
      新型汽车最适用的动力是电,车内装有容量特别高的银锌电池,充电一次可供行驶18000~20000公里。车子还装有只有从一面看是透明的极化玻璃,能够防止司机夜晚驾驶时被其他车子的灯迷晃了眼睛。
      对于原子动力的汽车,设计师认为其在经济上是不实用的,因为原子动力装置的重量过大。
      设计师告诉我们:当下,制造蓄电池组汽车的全部基本必需条件都已齐备,现在的问题只是设计图样和降低生产蓄电池里的高纯度银的费用。

    (杨欣昕)

    г.阿尔托夫:《海底的湖》

      据浴场救护站站长报告,一名男性不顾阻拦,脱去衣服跳入海中。
      当天晚上,许多人报案称目击到一个没有穿衣服,浑身黑色石油的人。这个人因公共场合的暴露行为被拘留起来,审讯中他自述叫巴甫洛维奇,是海洋学院考察团的成员,身上的黑色石油是沉到海底的时候弄上的。警察们对于比水轻的石油会存在于海底这一说法提出怀疑,巴甫洛夫于是为他们解释了“临界深度”原理:
      以氙为例,氙在平常条件下是比水轻的气体,但在水下打开,水压会对氙进行压缩,使它密度大于水。由此可见,氙低于一定深度时会变得比水重,下沉;而在高于该深度时,就会上浮。每种液体都具有这种“临界深度”,因此在海底的某些地方很可能存在氙湖、丁烷湖等。石油的临界深度不太大,故可以假定在靠近海岸一带的海底应该有很大的石油湖。而由于“临界深度”,海底石油的开采也不会非常困难,因为只要把石油提升到“临界深度”之上,它就会自动浮到海面上来。
      巴甫洛夫跳到海里去,正是为了调查这一带的海底情况。

    (杨欣昕)

    阿·维克多洛夫:《降E调的威力》

      我们翻山越岭,为未来将修建的西藏公路进行地理勘测。勘察的结果是,未来的公路路线被凸出来的峭壁遮断了。工程师李江利用共振原理,通过播放一段“降E调”的音乐使岩石碎裂,成功解决了公路修建的难题。

    (杨欣昕)

    沈允钢:《绿色工厂》

      我前往一座新型绿色工厂进行参观。
      在绿色车间里,我看到了生长密集的作物,它们间的距离会随着生长而加以调解,不让日光照在空隙里浪费掉;一株株作物生长在一个个特制的容器里,容器内装着具有各种性能的离子交换剂颗粒,可以按照作物的需要改变配合比例,提供出最理想养分和水分。绿色车间的屋顶装有巨型反光镜,能够自动转向把光线集中到车间中的一定位置,实现光线的任意调节;到了晚上,反光镜会变成风车,车间通过风力发电供给照明。绿色工厂建在一个大工业基地之间,一方面利用大工厂烟囱中的余热调节温度,一方面利用净化后的废气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来源。至于灌溉方面,整座工厂通过管道进行自动流灌,并且循环使用。水里的各种养分按需调节,水分的耗费也降到了最低。
      接着,我来到春化车间,许多冬季作物的种子在这里度过人造冬天,然后播种到绿色车间里。
      最后一站,我走进工厂的中央控制室,在这里可以看到各个车间的气候曲线表。车间每天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都是预先制定好,由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严格执行。
    经过参观,我深深触动于新型工厂的生产效率。

    (杨欣昕)

    蓝宇:《白日依山尽,余光通夜明》

      我们应约来到XX大学的半导体建筑物理研究室,拜访中学时期的物理老师。在校园里,我们搭乘了无人驾驶电车,看到了太阳能发电站。来到实验室,我们体验了半导体空气调节技术与燐光半导体的奇妙。依靠太阳能发电,研究室可以冬暖夏凉,即使在夜晚也亮如白昼。

    (杨欣昕)

    《196X年联欢节散记》

      第X届世界青年和平与友谊联欢节在北京举行。每个人都带着由半导体器件构成的手提式语言翻译器,通过小巧的麦克风和耳机,即可与世界青年进行无障碍交流。
      召开开幕式的国家大剧院采用了能最有效控制噪声的方法和隔声性能最好的轻质墙壁结构。美丽的大宫灯在照明的同时还能吸声,墙上的锦缎上也蒙有吸声的塑料。
      交响乐只需要操纵按钮即可奏出,钢琴中弹奏出来的竟是花腔女高音。原来,钢琴是一种人工语言合成器,可以通过不同频率的电压调制出不同声音。
      外国记者只需到电报局对着话筒说话即可传递电报,因为这是无限语音电报,采用了语言打字技术,语言通过话筒传到电子计算机即可译成电码,并带动打字机键盘的字键打出来。印刷厂也已经成功利用这种机器来排字,工人们很快就要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196X年联欢节的散记记录到此。

    (杨欣昕)

    萨弗隆诺夫:《金星上的爆炸》

      我们搭乘火箭降落在金星上,由于数量庞大的活火山,空气里充满了碳酸气。漫长雪夜将至,这里天气阴暗。
      我们在金星上看到了狰狞的深绿色大鸟——飞穿山甲,它呈绿色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绿色的血液循环系统。由于金星上氧气很少,这里的动物皮下都有一种近似叶绿素的物质,动物呼吸时氧气进入红色的血液循环系统,碳酸气则进入绿色的血液循环系统。阳光将绿色循环系统里的碳酸气分解为碳气和氧气,后者进入红色血液里以保障动物生存。
      我们行走在金星的森林里,忽然一个同伴被金星植物紧紧捆住。我们合力把它一砍两半,发现植物的身体里有一个装着白骨的胃,显然不久前刚刚吃下某种动物。
      我们在金星上还遭遇了“恐龙”,这种“恐龙”背上有一排像骆驼一样鼓起来的驼峰。我们用超声波手枪对它们进行射击,但它们的皮肤竟能够反射超声波,直到换用普通手枪才射杀成功。倒下的恐龙身上流出红色和绿色的血,驼峰皱缩起来。我们从生物专家处了解到驼峰里是大量的氧气,供给“恐龙”的快速奔跑。
      金星的酷寒黑夜来临,许多动物躲在温水和松软的泥土里过冬,植物也用各种方式——比如用叶子围住树干来适应寒冷。在我们到达金星后的第二十天,发射装有特别原子电源的火箭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火箭飞出发射台,带着巨大的原子电源奔向天空。突然,火箭所在的地方出现一片红色的云霞——它爆炸了!周围立刻变得明亮耀眼,人造小太阳在天空上发射出万丈光芒。
      我们把人造小太阳发射到金星天空上的计划成功了!

    (杨欣昕)

    《宇宙探险》

      一些关于宇宙探险的图画:
      ·图一:三个刚降落在月球上的宇宙旅行者,正兴奋地看着黑色天空中的地球。
      ·图二:月球上没有稠密的大气层、云彩和坏的气候,天文学家们在这里可以不受阻碍地进行天文观察。
      ·图三:宇宙空间的转运站上正在安装大的人造地球卫星。
      ·图四:远距离宇宙飞船停靠在一个小行星的侧面,这个小行星曾是一颗流星落下时的一个碎片。
      ·图五: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的行星际车站。
      ·图六:一个拿着旗子的行星际交通“调度员”。

    (杨欣昕)

    嵇鸿:《神秘的小坦克》

      黄明用木头做了一辆小坦克,并爬进爸爸的实验室,用里面的“变色涂料”为它上了色。让黄明失望的是,这种涂料一点颜色都没有,于是他决定去朋友家重新要点颜料。在他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小坦克被弟弟拿着玩,兄弟二人起了争执,弟弟当即扔掉了小坦克。而黄明在找小坦克的时候却发现小坦克不见了,几番仔细查找下才发现小坦克变作了绿色藏在青草间。但等到黄明把它捡起来的时候,小坦克又变回了木头色。感到疑惑的兄弟俩于是拿着小坦克去找妈妈询问,又不小心把小坦克遗失在玫瑰花丛中了。最后,黄明决定向爸爸询问变色涂料的秘密,而爸爸也给予了黄明解答。原来,变色涂料中混杂着避役也就是变色龙的皮肤细胞,所以可以变作红、黄、赭、绿四种颜色,在受到环境颜色的刺激下便会改变自身的颜色以适应环境。之后,爸爸决定进一步发展变色涂料以适应任何颜色的环境。之后,父子二人穿着涂有万能变色涂料的衣服去到深山里探险,靠着衣服躲过了狗熊目力的捕捉,又通过对狮子气味的模仿吓走了狗熊。最后,在听到黄明请求让他把发明交给工厂大量生产时,爸爸却严肃地回答说,这样的涂料在国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罗舜予)

      黄明用木头造了一辆小坦克,上漆的时候想到爸爸最近在研究一种变色涂料,便偷偷取出这种涂料给小坦克上了漆。奇怪的是,当小坦克掉到草丛里时会变成绿色,掩蔽在草丛中;落入玫瑰花丛时会变成红色,让人一通好找。黄明很好奇,等爸爸回来后先给爸爸道了歉,然后请爸爸讲解其中的秘密。
      原来,爸爸通过培育避役——俗称变色龙——的色素细胞,用其产生的变色龙色素制成变色涂料。由于原生变色龙细胞只能产生红、黄、赭、绿四种色素,所以小坦克拿在手里时不会变色。而拓展变色的种类,也正是爸爸还在研究的目标。
      这一天,爸爸和黄明披着涂有“万能变色涂料”的罩衫进入深山冒险。这种“万能变色涂料”能够适应极其复杂的环境,甚至躲过了狗熊和梅花鹿的视线。黄明想要量产这种涂料以满足广大少年朋友的需要。爸爸严肃地教育黄明说,这种涂料会于国防工业有极大的意义;帝国主义一天不消灭,我们就一天不能放松警惕。

    (周嘉旭)

    危石:《巨无霸农场访问记》

      我(报社的记者老韩)接到老同学张家正的来信,信中邀请我来访问“巨无霸”农场。在“黄河故道第一农场”,出产的东西都如同“巨无霸”一般,使人诧异。在这里,我看到了同芦苇一样高而且一穗能打一公斤谷子的水稻,柚子一样大的梨,三个人才抬得动的大西瓜……我很好奇,而张家正给了我一本日记,来让我自己探寻这些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原来,农场通过培育多倍体的方法来生成如此“巨无霸”的作物。工程师在细胞分裂的最后一瞬改变环境,使得细胞停止分裂,这样就使得一个细胞内含有两倍于普通细胞的染色体;经过数次这样的操作,染色体的倍数能够逐步累积,多倍体就是如此培育而成的。农场培育还给予作物适宜的生长条件和养料,解决了一般瓜果“大而不甜”的问题。
      最后,领导正式批准授名为“国营巨无霸”农场,而小张也摆下喜酒,农场双喜临门,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之中。

    (周嘉旭)

    迟叔昌:《起死回生的手杖》

      这天,豚园村农业社社长来火车站接收新来的四十头种猪。货车进站,社长却等来一车皮僵卧的“死猪”。正当众人又气又恼之时,一列客车进站,种猪场的工程师孙青下车指挥着卸下“死猪”。他用一根尖头手杖往猪鼻子里捅,不一会儿四十头猪就活蹦乱跳,恢复了生气。
      原来,种猪场通过麻醉的方法来运送生猪,以减少运输成本。孙青手里的是一根电气棒,尖端有电针。种猪场参考了针灸和一些别的方法,发明了一种新的动物无害麻醉法。通过电针刺激猪的昏针穴,猪就会麻醉过去了,能够高效率地运输;当刺激猪的醒针穴时,猪就能够醒过来。这种方法与扑满蜂用刺针麻醉青虫喂养幼蜂类似。中国古时也有用高粱酒糟麻醉鲤鱼进行运输的例子。而且种猪场的方法不会对猪的身体造成损伤。

    (周嘉旭)

      农业社社长赶到火车站接运送过来的猪,但打开装猪的车厢一看,里面的猪全部悄无声息地安静倒在地上。社长感到愤怒,因为他订购的明明是活猪,发来的却是死猪。
    社长决定退货,但随即乘客车到达的种猪场技师很快使猪“死而复生”。只见他用一根手杖挨个捅猪的鼻子,被捅的猪慢悠悠地醒过来。原来这根手杖是一根电气棒,可以发出高频电流,刺激猪醒过来。
      虽然猪全都“活”了,但社长还是担心事先对猪进行的麻醉可能搞坏猪的身体。技师宽慰社长,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参考针灸等方法后发明出的无害麻醉法,通过电针刺激猪的特定穴位使它睡去和醒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则是因为这样做能避免掉运输途中很多诸如猪的排泄问题之类不便利的麻烦,也更容易保证猪在长途运输中的存活。

    (杨欣昕)

    鲁克:《潜水捕鱼记》

      星期天大清早,我本来打算约小黑妞一起到海滩上玩。街上突然传出消息,说是海滩上搁浅了一条鲸鱼,我便随着人群一起来看。这个怪物形状奇特,尖尖的头,流线状的躯体,约有四十丈长,三丈高。原来这是一条新开发的潜水渔船。
      我登上这个大怪物,却在船里遇到了在新华社做记者的舅舅。这时海浪涨潮了,我便跟随着潜水艇出海作业。虽然海面上是大风暴,但这艘艇就是专门为在全天候条件下捕鱼设计的。潜艇依靠一根贯通的水管喷水推进,而这根水管也是捕鱼的关键设备。茫茫深海下,潜水艇头部安装电灯和电极,强光和电场将鱼群聚拢进电场后流入水管。收捕的鱼储存在潜艇后部的渔网;渔网一旦装满鱼,就会脱离船体上浮到海面,由电子浮标报告位置。
      捕鱼作业结束,海面上十数个电子浮标不停地报告着渔网的位置,又是一场大丰收。

    (周嘉旭)

    一帜:《重登舞台》

      创伤医院深夜接到急诊,准备为手臂被电气列车压伤的伤者截肢,但李院长叫停了截肢手术。原来伤者是著名舞蹈家碧因,为了保住她的舞蹈才能,医院方决定为其移植手臂。
      接到电话后的张其陷入了回忆,自己曾在妻子的鼓励与建议下,将接受移植者与移植物放在同样的环境中培养,谓之“驯化”。他成功进行了异体器官在动物及人身上的实验,并因此获得领导的支持,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尸库,为更多移植手术做准备。经过多番努力,张其还将驯化时间从一百天缩短至十天。
      从回忆中抽离,张其第二天就与许多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开始驯化碧因与一只与之相似的手臂。十天后手术成功,但神经还没有参加工作,手臂依旧不受碧因控制,通过电刺激器,手臂的肌肉终于活动了,碧因最后重返舞台。

    (杨欣昕)

    于止:《失去的15年》

      张春华今年二十三岁,他的哥哥张建华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失踪,距今已经十五年了。这天,张春华突然接到公安局的电话,说是找到一个名叫张建华的小孩。他赶到警察局,陈科长拿出了学生证等证物,证明了这个小孩就是张春华失踪了十五年的哥哥张建华。两人便一同前往发现张建华的码头第一冷藏库。
      就在警局打来电话的两个小时以前,第一冷藏厂的自动传送带出了毛病,工程师检修的时候发现躺在角落里覆满白霜的张建华。陈科长推测张建华是自己偷偷爬进了空箱子,然后给传送带运进了冷藏车间,随后便冻僵在了车间里。但现在发现的张建华竟然还有一些生命体征!这是因为车间采用的超冷速冻技术——捕获上来的鱼虾虽然冻僵了,但身体组织并没有结冰,未受到冰的破坏。但冷藏厂的陆工程师也不敢保证对于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效果,因为人类有记录的冷冻后复活的时间最长只有十八小时,而张建华已经冷冻了十五年。
      陈科长联系了市立医院在冷冻方面很有研究的王院长,一场救援行动即将开启……(未完结)

    (周嘉旭)

    即《失踪的哥哥》

      某一天,张春华接到公安局打来的电话,问询他家是否走失了小孩,在得到张春华否定的回答后,警察局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孩子的学生证,署名是张建华,并且与案宗比对后,确定是张春华家的孩子。而张春华也终于记起,十五年前他们家确实失踪了一个小孩,那是他的哥哥,正是张建华。
      十五年前,在张建华走丢后,他们的父亲急匆匆地出门寻找,彻夜未归,几乎走遍全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还问过公安局,却也没有张建华的丝毫下落。到了第二天中午,公安局才说在渔业码头上发现了张建华的书包。张建华和张春华的父亲又通过渔业公司得知张建华也不在渔船上。自此,所有线索中断,张建华杳无音信,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找到张建华。
      接到电话后的张春华马不停蹄地赶到公安局,与陈科长见面。从陈科长处,他得知自己的哥哥张建华躺在速冻车间的一个角落,现在处在一种生死不明的状态中。他们来到六号渔业码头的第一冷藏厂,穿着整齐防冻套装后进入了速冻车间,在角落中发现了张春华的哥哥张建华。据老工程师的推测,张建华是因为贪玩才偷偷躲进空铁箱里变成了这个样子。随后,根据陆工程师的理论,张建华可能还是活着的。破坏身体组织的不是冷,而是冰。而陆工程师所组建的这个速冻车间,正是解决了冰的问题。
      二十几年前,陆工程师和市立第二医院院长王大夫相识,请求他为冷藏厂写一篇关于冷冻鱼虾的文章,以扭转人们的偏见。文章虽然写成了,却因为人们更在意滋味而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陆工程师因此想寻找出一种能够同时保证滋味和养分的冰冻方法。
      一年半多后,他终于从冻豆腐中有所发现并取得了进展。滋味的改变,是因为冷冻得慢的时候,豆腐里的一部分水分子先聚集在一起结成少数冰粒,其余水分子再缓慢附着在少数冰粒上冻结,最后结成比较大的冰块。而只要温度降低,冻得再快一些,便能够减少冰粒的产生,最后的冰块就能够变得很小。而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是能够让水分子来不及聚集在一起就停止活动,出现冻而不冰的现象。陆工程师在试验后发现,这个冻而不冰的温度便是摄氏零下一百二十度。王大夫进一步想到,如果细胞不会被冻成冰的水破坏,那么就真的可能使得冻过的鱼虾恢复生命。之后,根据这个原理,陆工程师设计了一套自动化速冻车间,也正是张建华不慎误入的那个车间。
      在与王大夫通话并看过现场后,陆工程师和王大夫决定做手术将张建华复苏过来。虽然这之中伴随着种种危险,但作为大夫,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尝试。最终他们决定通过热波灯,让张建华身体内外的温度同步升高,来规避内外温度不一致带来的危险。在一番手术后,张建华最终有惊无险地复活了。

    (罗舜予)

    迟叔昌:《听不见的故事》(科学童话)

      老博士这天在和孩子们讲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个探险家看见一只怪鸟,嘴巴一闭一张像是在叫,但是却听不见声音,就像无声电影一样。突然探险家想起一件事来,拔腿就跑。第二个故事是在英国的地铁上,一个美国大兵在嚼口香糖,被邻座的英国老太误认为是在讲话却不发出声音。第三个故事是邻家的龙老爷爷因为耳聋听不见报晓的鸡叫声。孩子们被三个故事逗得哈哈大笑。
      老博士回到第一个故事,向孩子们介绍了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人耳接收声音的频率是有限定范围的,只要超过了这个范围,人耳就不会听到相应频率的声音。那只怪鸟正是在发出人类听不见的超声波,探险家害怕它叫来更多的怪鸟便拔腿就跑。超声波交流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如蝙蝠就依靠超声波定位飞行。
      而人类也制造出了许多应用超声波的工具。如应用在航船上的超声波探深系统和鱼群探测器,应用在医学上的超声波显微镜和超声波探针。还有应用在工业上的超声波探伤系统能够探测基件内细小的伤痕,精密的超声波钻床能够钻出极细微的孔洞,以及超声波焊接系统能够焊接具有氧化层的金属。应用在农业上,超声波不仅能够杀死种子里的害虫,还能够“活化”种子,使植株长得又快又好。
      老博士讲述着超声波的广泛应用,孩子们都听入了迷。

    (周嘉旭)

    波·切尔尼亚叶夫:《活了的画像》

      任尼亚从美术学校毕业后来到某工厂当画家,他有个要好的女朋友名叫薇拉。这天任尼亚在工厂里捡到两个锡管,一个上面写着“黑”,另一个写着“白”。他以为只是两管水彩颜料而已,并没有小题大做地寻找失主,随手搁在了画箱里。
      回到家中,正巧工会要求任尼亚给先进工作者薇拉画一张大幅画像。因为恰好黑颜料和白颜料都用完了,任尼亚便用了捡到两管颜料给薇拉画上乌黑的眼睛和头发,又用白色的颜料盖住薇拉的雀斑。第二天,薇拉的画像就挂在光荣榜上了。可是,到下工的时候,画像上的薇拉却变成了秃头和雀斑脸。而当画像被取下一会后,薇拉又恢复了本来的样子,眼睛还放出微微的光芒。这让大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翌日,任尼亚看到别罗夫教授张贴的寻物启事,失物正是那两个锡管。任尼亚便带上两管颜料和薇拉一起来到别罗夫教授的住宅。别罗夫教授解释道,这“颜料”是一种特殊的光感乳剂,见了光隔一段时间就会变成无色的透明的东西,是一种吸收能的化学变化。而将乳剂置于暗室,颜色就会慢慢恢复,还会放出能量。通过这种技术,教授所在的光化学研究所研制出一种多层像片。多层像片将用乳剂制成的许多相片叠在一起,在光照下照片一层层消失,就像电影胶片的连续放映一样,看的人就会感觉到像片上的东西在动。
      教授给任尼亚和薇拉拍了许多像片,但任尼亚还一直为未及时归还失物并擅自使用而感到歉意。

    (周嘉旭)

    于江:《地心列车》

      这天,叔叔带着小平来体验最近通车的地心列车。地心列车的轨道穿过地心,一段在冬日银装素裹的北京,另一端则在温暖盛夏的阿根廷西海岸。
      地心列车是一节圆筒,竖立在地平面上。叔叔在乘车途中兼任小平的讲解员,叔叔介绍道,这种列车的厢体是由一种最新的合金制成的,其高熔点和隔热里能够保证在穿过几千度高温的地心时车体和成员的安全。列车运行时整个轨道处于真空状态,依靠地心引力作为动力——所以整个列车不需要安装发动机,从地表下落到地心时不断加速,而越过地心到达另一面的地表时不断减速直至停止。这样在运行过程中乘客就处于失重状态,漂浮在车厢中。车厢四周还安装了软垫防止撞伤。
      地心列车运行全程只需要42分钟。现在小平已经和叔叔游玩在温暖怡人的海岸边了。

    (周嘉旭)

      叔叔约定带小平乘坐最近通车的地心列车,前往北京对着的地球另一面的南美度假。
      小平和叔叔在站台候车。站台中间矗立着直径10公尺左右的大圆筒,这是他们将要搭乘的“地心列车”。圆筒分成几个小节,每一节都有门。叔叔对小平介绍,它由一种最新的合金制成,隔热效果非常好,穿过高温的地心时不会融化。
      到了上车的时间,第一节车厢的门打开了,几个旅客进去,门立即自动关上,第一节圆筒陷落下去,第二节与地面相平……圆筒一节一节地往下陷落,旅客们一批一批地登上了车。
      车厢里没有座椅和桌子,四周由柔软的塑胶制成,另装有供给氧气和调节温度的设备。地心列车飞速开动,凭借着地心引力很快达到声速,旅客们由于失重在车厢中飞起来了。
    42分钟后,小平和叔叔到达南美。

    (杨欣昕)

    梁仁寥:《呼风唤雨的人们》

     1971年年末,北京的青年天气工程师陆春宁来到乌苏里江西岸的丰收农场。现在农场正在礼堂布置1972年的生产任务。窗外大雪纷飞,礼堂内却暖意融融。农场通过地热能发电,供给热水、暖气和温室。老技术员王立德认为人们现在已经能够战胜天气了,而陆春宁此行的目的却正是为了实现征服天气的目标。
      丰收农场1972年的生产任务是将水稻、大豆等作物的产量提高一倍多,还要种植茶树、甘蔗等作物。原来,位于白令海峡上的国际大堤昨天刚刚竣工。大堤是由苏联主导,世界各国共同建造的。联贯两个大陆的国际大堤使得带来寒冷的北冰洋“亲潮”被拦截,来自赤道的“黑潮”暖流能够流经亚洲东部以改变这里的气候。
      陆春宁的任务就是通过控制气候。2月初东北大陆吹起了东南风,驱散了寒冷,农场开始了提早了两个月的春耕。通过计算雨量和云团速率,中央已经确定了各地的降雨日期和降水量。2月20日,陆春宁指挥六架飞机将4吨固体氮和二十吨带电微尘升空,开始在农场范围内进行降雨作业。固体氮粉末散布到云团中能快速吸热,带电微尘能够吸附水滴形成降水。不一会儿,连去年新修的两个山谷水库都蓄满了水。
      王立德现在觉得人们真的能够战胜天气了。陆春宁却还是老脾气:征服天气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努力呢!

    (周嘉旭)

      乌苏里江沿岸的一个农场里,农场主正在给大家宣布今年国家分配的生产目标,其中竟然包括种甘蔗这种对于寒冷地区来说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但农场主让大家不要担心,因为国家已经派了技术人员前来协助,并通知大家今天的春天将提前两个半月来到东北,大家需提前布置好春耕工作。
      气候的改变与最近修建成功的一座横跨白令海峡的国际大堤不无关系。这座大堤可以阻挡北冰洋来的寒流,使赤道来的温暖的“黑潮”一直北上,从而改变亚洲东北部的气候,使冬天缩短。但是,冬天的缩短同时也意味着雪水将会减少——那灌溉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国家派来的技术人员带来了解决方法:他登上气象观察台,在海上吹来的潮湿暖气团到达农场时,指挥飞机携带固体氮和二十吨带电微尘到高空去——前者在蒸发成气体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气温迅速降低;后者能够为空气里的水汽提供凝聚的核心。
      春天提前来临,雨降下来了,人们终于实现了“呼风唤雨”。

    (杨欣昕)

    迟叔昌:《兀鹰和蜘蛛》(科学童话)

      在高加索山脉的一棵老松树上,兀鹰和蜘蛛拌起了嘴。兀鹰自以为先祖曾经在16世纪创造了鸟类飞行的世界纪录,是主宰天地的神给予了自己一族无可比拟的力量,能够随心所欲地在天空中飞翔。蜘蛛则揭起了兀鹰的短——兀鹰只能够借助晌午太阳加热岩石而形成的上升热气流飞行;一旦到了晚上失去了上升气流,兀鹰只能够像老母鸡一样扑腾翅膀。蜘蛛自己则是属于“漂浮生物”,在地面以上20公尺到几千公尺能够借助风力飘荡。蜘蛛说完便随风到更远的地方旅行了。
      山上的一块石头听罢,便和见多识广的东风聊起了天。东风以前还评审过一次飞行比赛。比赛中,兀鹰在没有上升气流的时候飞起来很吃力,信天翁只能借助迎面而来的海风起飞,仙鹤擅长长途飞行但必须先跑上几十步增强运动力量才能起飞,松鸡可以瞬时起飞但一会儿就泄了气,燕子也不能轻松地平地起飞……每一种鸟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没有一种鸟类是十全十美的。后来大家要请神来最后评判,但只找到了神的儿子小天使。小天使虽然背后有一对小翅膀,但怎么也飞不起来。东风从来没有见过神,他见过很久以前的始祖鸟,所有的鸟类都由始祖鸟演化出来。各种鸟因为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所以发展出各自的机能,有些胸肌强壮,有些气囊发达。
      最后,东风把飞行之王的称号颁给了不长翅膀的人类。人类制造的飞机在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上都击败了鸟类。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十全十美的飞机一定能够制造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鸟类们把扮演和平鸽的人类幼童当成了神的儿子小天使。

    (周嘉旭)

    于止:《史前探险记》

      据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史前历险记》编写。
      我叫彼得,和耶尔卡、任达以及顿尼克一起到史前时代做了一次有趣的旅行。为了寻找五亿年前已经灭绝的三叶虫,我们四个驾驶小船出发了。经过冰川时代,到一百万年以前的第三纪,再到七千万年以前的中生代和一亿七千万年以前的古生代,直到五亿年以前的志留纪。
      在冰川时代,我们拖着小船在冰面上前行。当船又下到水里,两岸出现了草丛和灌木,我们还看见了猛犸。我们越往前走,草木越加繁盛。在一个狭窄的山洞里面,我们发现了史前猎人的住处。这里有石斧和使用火的痕迹,有猎物的骨骼,洞壁上还有描绘动物的壁画。顿尼克为了追寻史前猎人的踪迹还掉进了陷坑,摔得满身黑泥,但捡到了坑里精巧的石质长矛。
      我们继续前行,天气越来越热了,现在已经来到了第三纪。河岸上火鹤、小羚羊、剑齿虎和古象等生物自由地生活着,这里简直就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我们还记录下如“尤因太兽”和“福禄拉柯鸟”等独特的第三纪生物。
      来到中生代,这里遍布岩石和泥沙,生长着类似铁树和棕树的植物。各种恐龙是这里的主角:翼手龙在捕鱼,剑龙和暴龙在打架……我们的船还被某个庞然大物踩烂了。
      我们扎起木筏,继续前行,来到了古生代。这里生长着非常高大的蕨类植物——正是这些植物形成了后来的煤。耶尔卡还赶走一只大原蜥,捡回了我们的日记本。
      最后我们来到了志留纪,这里有荒凉的岩石和大海。海藻被海浪冲上海滩,逐渐适应了空气,于是植物开始出现。耶尔卡真的在海水中捞到了一只活的三叶虫。这只三叶虫和他带来的三叶虫的化石对在一起,进行着跨越了五亿年的对话。
      我们看着波涛翻涌的海洋,感慨着海洋是生命最原初的起点,海洋和生命一起变动着、发展着。

    (周嘉旭)

    杨子江:《火星第一探险队的来电》

      编者按:后面4篇电报本应该登在1971年9月号的“中学生”上,现在提前15年发表。
      1971年8月25日,中国科学院火星第一探险队乘坐“火星1号”火箭船,安全抵达火星,探险队的成员使用“电影电视两用拍摄机”,将火星上的景象通过电波送到地球。
      火星上是一大片橙红色的大沙漠,没有山,顶上是淡紫色的天空。探险队成员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分析火星上的空气: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氧气分别只有地球上空气里的15%和5%,并且空气非常稀薄。探险队成员们背着重重的行囊行走在火星上,由于火星引力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二,成员们并不感到吃力。
      火星上的植物都是浅蓝色的,浅蓝色能够保护植物不被过多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照坏。干旱的环境使植物生长出了又大又厚,能够储藏较多水分的叶片。同时,叶面上的绒毛也起着抗旱和防冻的作用。采集火星植物后,探险队成员们又进行了火星地质调查,发现地球上的稀有金属在火星上的埋藏量却很丰富。

    (杨欣昕)

    迟叔昌:《3号游泳选手的秘密》

      在全市女子100公尺自由式决赛上,3号选手林小波一骑绝尘夺得冠军。就在组委会准备为她颁发金牌的时候,林小波却表示不能够接受这样的荣誉。
      林小波小的时候,爸爸给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行驶得飞快的缉私艇因为在船底下生长了贝壳和海藻,再也追不上走私的帆船;而当船底清理干净后,缉私艇又能够飞驰了。这个故事给林小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船底愈光滑,速度就愈快。
      林小波大学进入造船系学习,在研究小组提出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润滑剂应用在船底上,把船底和水的摩擦力减小到最小的限度。在一次钓鱼的过程中,林小波他们受到鳗鱼的启发,分析鳗鱼分泌粘液的分子结构式,并人工制造出这种润滑剂。“鳗鱼1号”是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林小波就是借助涂抹在全身的“鳗鱼1号”完成的比赛。而评委会认为不只是润滑剂本身,还有是林小波高超的游泳技术才使得润滑剂起到效用,依旧颁发了金牌。
      这次公开试验后,林小波他们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鳗鱼2号”应用于船底,能够给船舶提速并驱离寄生生物;“鳗鱼3号”应用于桥基,减轻了江水冲击力;“鳗鱼4号”应用于下水道管内壁,污水流速变快而减少淤塞的频率;“鳗鱼5号”应用于消防水枪,能够提供更远的射程……

    (周嘉旭)

    迟书昌、于止:《电脑》

     没头脑非常邋遢,经常丢三落四的;而且学习上也没头没脑,这次考试还考了倒数第二。没头脑的爸爸是电机工程师,便打算给没头脑设计一套新装。
      爸爸在一顶高帽子里安装了二十万个火柴棍大小的半导体电子管,组成一个“电脑”来辅助没头脑思考问题。为解决供电问题,爸爸还仿造中世纪欧洲项圈样式制成一个半导体发电机,“旧瓶装新酒”。两个不同的半导体焊接在一起,在温差下就能够产生电流,相当于一个个小电池。而项圈里层正是由许多半导体电池连成的,外层则是通过铜丝散热。这样通过没头脑的体温与外界温度的温差,就能够产生电流。
      这学期戴上了电脑,没头脑的学习状态完全改观了,尤其擅长算术和记忆——当然这都是电脑的功劳。但电脑只能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如果碰到需要稍加变通的问题就失灵了。比如地理考试上需要写出从广州到满洲里乘火车经过的城市,但没头脑只记得从满洲里到广州经过的城市。在家庭激烈的讨论后,大家都明白学习不能依靠机械式的记忆,而应该运用和锻炼自己的头脑。电脑也不能够替代人学习、发明和创造。没头脑开始认真开动脑筋学习功课了。

    (周嘉旭)

    萨巴林:《魔术皮鞋》

      彼加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穿的皮鞋很快就会磨坏。邻居伊万教授听到了彼加妈妈抱怨后,把一双永远不会穿坏的“魔鞋”给了彼加。“魔鞋”看上去是一双很普通的、样式很朴素的褐色皮鞋。彼加穿上后非常合脚,几乎一点重量也没有。几个月以来,彼加照常跑跳走路,但鞋毫无磨损,每天像新的一样。就算有擦伤,魔鞋自己也会很快复原。后来“魔鞋”在镇上出了名,许多青年来穿上它踢了场球赛,但“魔鞋”还是光亮如新。
      后来,伊万教授来信解释“魔鞋”的秘密。伊万所在的学院研制的气生菌是魔鞋的主要材料。气生菌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柔软、透气而紧密的材料。气生菌的养料来自空气,因此可以自发地生长修复。彼加等活泼的孩子对鞋的实验,为“魔鞋”投产起了极大的作用。
      实验工厂里,“自动恢复的鞋底”开始量产。气生菌在大桶里繁殖,不断再生形成的膜片。大量的膜片自动机床切割出一双双鞋底,应用到鞋的制作当中。

    (周嘉旭)

    迟叔昌、于止:《割掉鼻子的大象》

      一九七X年八月二十三日,我为了采访“大戈壁国营农场”丰收的新闻而来到了戈壁滩上的城市“绿色的希望”。这里茂密的树林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座又一座崭新的大楼像海岛一样浮在海面上。
      街道上突然热闹了起来,所有人都拥到路上来看“割掉鼻子的大象”。十几只白里透红的“大象”排着队晃晃悠悠地前往国营农场。人们还猜测这些“大象”是用来耕地的、耍马戏的等等,都感到很好奇。
      我也一样很新奇。这天晚上我收到了曾经的好同学李文建的请帖,邀请我前往国营农场参观一个奇迹。李文建十分擅长数学和物理,大学时选择了畜牧专业,现在已经在国营农场工作了。第二天,李文建带着我参观了农场畜牧科。畜牧棚子的立面和卷帘门由塑胶908号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可以压成纸一样的薄片,极轻又及其坚硬。棚子里的正是“割掉鼻子的大象”——“白猪——奇迹72号”。李文建和其他科学家利用某种特定波长的电波刺激猪的脑下垂体,使之特别发达,以促进猪的生长发育。“奇迹72号”的脑垂体就有普通猪的七倍之大,体重也达到了十二吨半。为了支撑庞大的体重,在不增加猪骨粗大的情况下,李文建一方面使用“强骨素”把骨头变得更加坚韧,一方面用电波抑制某些部位的生长。并且由于“奇迹72号”的体型庞大,体温较普通猪发散慢,所以消耗在维持体温上的食物就更少;虽然它们比普通猪大一百多倍,饲料却只要五十倍。经过四年的培育,“奇迹72号”才培育出来——正是科学创造了奇迹。
      我吃着“大象”鲜美酥脆的肉,流连在这奇迹当中。

    (周嘉旭)

    萨巴林:《空中飞人》

     这一天,大街上发生了奇怪的事情,公共汽车站食堂里面有好多人都看到,一个人吊在一根杆子上,仿佛就是悬挂在半空中,没有任何支撑。后来竟然也有照片拍到了这个“空中飞人”。侦察队的彼特洛夫中尉和斯科尔波夫少校开始对这件奇怪的事情展开侦查。一番调查下来,侦察队排除飞机、热气球等飞行工具,并将目标锁定为切列牟什卡村的拉雪皮亨。最后在一棵老松树顶上找到了拉雪皮亨的尸体——他是撞在树上折断脊柱而死的。
      村子附近只有一个化学研究所,经理部主任维诺格拉多夫是拉雪皮亨的老相识。面对着拉雪皮亨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和他有关的竹筒、煤气筒和铁丝等证物,小朋友格利莎在一旁吹泡泡的行为给了侦察队启发。格利莎手中的芦管正是当时尸体周围未能找到的那根“杆子”。原来,拉雪皮亨纠缠维诺格拉多夫要到了化学研究所最新的人造橡胶。这种人造橡胶可以做成极薄的膜,甚至能达到一个分子的厚度。拉雪皮亨用烧红的铁丝穿通了竹心杆,用煤气筒向橡胶充气,当气球有房子那么大时他便和气球一同被风吹上天空。气球膜非常薄,以至于人眼和照相机都没有能够发现。
      一段时间后,人造橡胶被用于在露天果园建设温室,以极低的成本在温带地区培育热带水果。人造橡胶还应用于雨斗篷。斯科尔波夫少校还给研究所所长带来了拉雪皮亨事件的后续。原来拉雪皮亨在替一个间谍获取人造橡胶,便纠缠上了维诺格拉多夫。一番纠缠后维诺格拉多夫终于给了真正的人造橡胶,而拉雪皮亨为了验证真实性便做了“空中飞人”的实验,也因此坠亡。侦察队一直在国境线上等待,最后抓捕到了那个间谍并截获了人造橡胶。

    (周嘉旭)

    肖建亨:《铁鼻子的故事》

      我的邻居李青在气味研究和嗅觉研究上都很有造诣。有一次我和李青打赌赌输后,戴上了李青研制的“铁鼻子”。这个“铁鼻子”其实就是一架“无线电子气味接收机”,能够接收气味发生器产生的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将其信号放大刺激人的嗅觉细胞,从而使大脑形成不同的嗅觉感受。昨晚我就在“铁鼻子”产生的各种舒心的味道中睡得香甜,当然也被臭鸡蛋的气味捉弄了。
      李青邀请我来到实验室参观。他们已经能够以电波发射代替味道传播来吸引昆虫,这种技术在未来将会应用在害虫捕杀和植物传粉上。每个人的嗅觉衰减程度都不一样,经过嗅觉检测,严重的甚至还需要佩戴“近嗅镜”。“近嗅镜”能够将空气里的气体分子吸收下来,再转化成相应的无线电波,根据每个人的“近嗅度”放大到正常的程度。佩戴“近嗅镜”还能够身临其境地闻到电影里的气味。这种装置放大后还能够在相当的区域内填充相应的气味。

    (周嘉旭)

      我的邻居李青,明明是个无线电学家,可是整天研究各种各样的鼻子。他刚一搬到我们院子,就提出给我们大家进行鼻子检查。在给我检查后,李青认为我的嗅觉器官不太灵敏了,需要配一副“鼻镜”。
      一天,我到李青家去玩,李清正在研究蛾子的鼻子。见我来了,他激动地想给我证明蛾子鼻子的了不起,要我拿着一只雌蛾到我的房间去,他说,一会儿他手上的这只雄蛾就会靠着它的鼻子找到我的房间去,去会见雌蛾。我照办了。果然,雄蛾找了过来。李青告诉我,即使是相隔几公里,它们也能靠着“鼻子”找到对方,我不相信,李青于是和我打了一个赌——如果我输了,我将需要佩戴“铁鼻子”一个月。
      后来的实验结果证明,李青说的是对的。许多昆虫拥有极灵敏的嗅觉,它们能利用发射和接受无线电波的方法来传递和接受气味。
      我愿赌服输,戴上了“铁鼻子”。那晚我睡得很好,早上醒来后我躺在床上,各种各样的气味涌入我的鼻腔。我听到门外李青喊我起床的声音,但因为想多赖床闻一会儿气味便故意没有理会。李青洞察到我故意没有理他,便让我的“铁鼻子”闻到一股臭鸡蛋的味道。我一下子从床上蹦起来给他开门。
      李青为我解密“铁鼻子”——原来,“铁鼻子”是一架无线电接收器。李青和同事们在研究中发现,人的嗅觉细胞和昆虫的鼻子(触角)一样,能够接收无线电波。并且只要改变电波的频率,就会使人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味感觉。我闻到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气味,便都是李青通过一台气味发生器(电波震荡器)向我发出的。
      李青告诉我,嗅觉对人的作用非常大,比如有的气味能叫人愉快,有的气味能叫人睡得更香甜等。在李青的影响下,我明白了嗅觉的重要性,并配上了“鼻镜”。
      李青还告诉我,他们正在制造一种大型的气味播送器。它可以装在工厂、医院、饭店、公共汽车等各种场合,用在电影院里,它可以使观众们不仅看到电影,还能“闻”到电影不同场景中的气味;用在学校里,可以使老师们在讲到具体的动植物和化学药品时,使同学们真正闻到它们发出来的气味……我对这项技术的前景赞叹不已。

    (杨欣昕)

    微明:《海滩上的长方形脚印》

      小光参加了夏令营,第一次来到海滨。他在沙滩上发现了一连串长方形的脚印,便和本地的孩子大明一起蹲守在草丛中想要一探究竟。这下他们等来一个奇怪的人——身躯要比正常人大上一圈,走路就像踢正步一样,还长着长方形的脚。怪人说自己是潜水员,并指引两人来到“朝阳公社养珠场办公室”。
      来到办公室,小光和大明发现饲养员李忆苦李老伯和那个潜水员的声音很像。而操纵室里有数人灵活地控制着操纵杆,各种仪表显示着参数,巨大的荧屏也跟随着潜水员的视角来到海底。海底的庄稼——海带、裙带菜和黑菜等茁壮地生长着。来到养珠场,潜水员检查着珍珠贝的生长情况,清除海星等天敌。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小黄鱼,潜水员还和大鲨鱼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搏斗并且最后战胜了鲨鱼。小光他们都很敬佩他。
      潜水员回航后,李伯伯介绍道,其实潜水员是先进的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危险的工作。回想起之前曾经将“方脚板”当作是另一种未知生物,小光和大明都哈哈大笑起来。

    (周嘉旭)

      小光和大明在海滩上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又大又方的脚印,决定躲在草丛里观察谁将从这里经过——不一会儿,他们等到了一个长着一双长方形脚、包裹在橡皮衣服里的人。大明壮着胆子和他打招呼,他告诉孩子们他是一个潜水员,并邀请想知道海底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去一座白楼房里。大明觉得他的声音非常耳熟。
      白楼房的门打开,里面走出来一个叫莉莉的小姑娘,说自己是李忆苦的女儿。大明恍然大悟,原来刚刚的那名潜水员就是李伯伯。
      莉莉邀请两人进来,小光和大明不知道为什么从这里能进入海底,但跟着莉莉顺着楼梯下走,竟然真的看到了海底景象——他们置身于一间大厅里,大厅四周安装着各种各样的机器和仪表,迎面是一幅荧光屏,海底的景象呈现在巨大的屏幕上。
      李伯伯也在这里。但是,荧光屏上,刚刚和他们对话的、声音和李伯伯一模一样的潜水员却正在海底行走着。大明忍不住问李伯伯潜水员的身份,李伯伯笑着说这是他的好朋友老万。
      孩子们围观着荧光屏上的海底世界,跟着万伯伯走进海底牧场、养猪场、养鱼场……突然,一条大鲨鱼冲进鱼群。就在孩子们为万伯伯的安危紧张时,万伯伯已经冷静地抽出一只射鲨枪将大鲨鱼击毙。
      一番海底游览后,画面渐渐回到陆地。潜水员万伯伯上来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跟他聊天,但万伯伯走到铁门里“换衣服”后却再也没出来。李伯伯打开门——刚刚勇敢冷静的潜水员,现在却像木头人一样靠在墙角一动不动。
      原来,“万伯伯”只是一个万能机器潜水员,他的实际操纵者是李伯伯。这个万能机器潜水员的脑袋里装有电视摄像机,能够把海底景象传到陆地上;另外它还装有喇叭,可以发出操纵机器的人的声音。这种机器人的发明能够避免人类潜水员在海底发生安全事故,并且可以到达人类潜水员因为水压而不能到达的海洋深度。
      小光和大明想起他们在沙滩上发现的长方形脚印,相视一笑。

    (杨欣昕)

    李永铮:《画中人》

      我们一家搬进了新的宿舍,爸爸也从同事赵伯伯家拿回来一口神奇的砂锅。用这口砂锅和面做出的面包十分松软好吃。此后我家很多怪事都围绕着这口砂锅展开。比如藕粉放在砂锅里变成了糖浆,水蜜桃在砂锅里变成了清凉饮料,炒菜能有糖醋的味道……我和小伙伴余光辉还以为是墙上的麻姑画在作怪——余光辉的奶奶给我们讲了画中人会走出来做菜干活的神话。我排除了酶的作用,竟也想不出有什么其他的原理来解释这些怪事。
      爸爸出差回来后,给我们解答了疑惑。原来,怪事的来源是曾经在锅里和过的发面,发面里面含有新研制成功的一种混合合成酶。酶能够促使有机物的化学变化,但每种酶基本上都有着特定的作用物。而赵伯伯的研究正是尝试把多种酶合成在一起,制成一种混合的合成酶,可以同时起几种作用,可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中。正是这种混合合成酶闹出了家里的这些笑话。

    (周嘉旭)

      我们搬进新家,爸爸的好朋友赵伯伯给我们送来一盘包子和一卷叫做《麻姑上寿》画。
      包子的面发得又松又软,还有一种天然的甜味,大家都喜欢吃。爸爸端着砂锅到赵伯伯家要了更多的发面回来,他指指砂锅里的发面,又指指墙上的画,刚想告诉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不料话语被电话铃打断。接完电话后,爸爸告诉妈妈“维-83型机出了事故”,说完便和赵伯伯一起匆匆走了。
      搬进新家的这几天发生了一系列怪事:我给加班的妈妈买了藕粉倒在砂锅里,但第二天妈妈给我的感谢小纸条上写的却是谢谢我买给她的糖浆;妈妈给我留了水蜜桃在砂锅里,但我打开看到的却是一锅甜美的,还带着醉人酒香的液体;我给妈妈买来绍酒烧鱼,妈妈却还夸我还知道买料酒的时候连甜醋也一起买来……
      好朋友的奶奶知道了我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怪事,很怕是那幅《麻姑上寿》画中的麻姑在作怪。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画中人的故事,大意是画中的姑娘走下来帮一个农民操持家务,最后和农民结成夫妻。
      奶奶讲述的故事让我和好朋友觉得画上的“麻姑”好像真的活了一样,决定晚上蹲点等画中人现身。黑黑的房间里,我们看到画中人竟然浑身发光,恍惚间似乎她的手和脚在轻轻挪动,真要从画中走下地来。突然,脚步声响起——我们神经绷紧,但是是爸爸回来了。
      爸爸回来了,我把家里接连发生的怪事告诉他。爸爸饶有兴趣地听完,告诉我们这其实是曾经在砂锅里装的那团发面在起作用——发面里含着他和赵伯伯等科学家新制成的一种混合合成酶。不同于其他酶的各司其职,比如管变糖的不管变酒,管变酒的不管变醋,这种混合合成酶具有更广泛的用途。另外,这种酶除了可应用于食品加工,还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对治疗胃病有好处;添加在饲料里,还可以使粗饲料变成营养丰富的食物,使家畜生长肥壮。并且从产量来说,以往微生物分泌的酶量很少,但人工合成的方式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酶。爸爸这次去修理的维-83型机,就是生产这种混合合成酶的。
      至于那幅会发光的画,则是因为赵伯伯在它的颜料里掺入了荧光粉和一种荧光酶。荧光酶促进荧光粉氧化,发出荧光来。以后把它作为油漆涂在墙壁和天花板上,人们晚上就可以不用开灯了。我们看到画中人要从画中走下来,完全是我们看到闪光,加上心理作用影响产生的错觉。

    (杨欣昕)

    萧建亨:《布克的奇遇》

      布克是一只很聪明的狼狗,在马戏团接受着一位老演员的训练。我还有我有腿疾的女儿小惠都很喜欢布克。可是有一天,布克被一辆大卡车压死了。三天后,布克竟然奇迹般地回到了马戏团,与出事前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我和老演员都发现了布克身上的奇怪之处——布克头还在,但身体已经不是原来的身体了。
      原来,是医学院的姚良教授团队给布克实施了“换头”手术。姚教授的实验室主攻身体移植和器官移植。早在一年前他们就已经借鉴苏联经验完成了器官异体移植的实验。他们几天前刚好发现布克被碾压,趁着布克大脑还没有完全死亡,给布克进行了新身体的接合。通过特殊药品、放射性元素照射、深度冰冻等处理方式,姚教授的团队成功抑制了手术时的异体蛋白排斥问题。手术成功后,还需要进行药物和放射性治疗以使蛋白质继续处于一种麻痹的状态;睡眠治疗也会被采用,以深度抑制大脑,降低机体的过敏性。经过猴子、狗等动物实验,这项研究已经初步能够应用于人体了。
      第一个进行这种手术的人正是小惠。术后小惠恢复得很快,六个月后就能够走路了。劳动英雄陈崇也接受了手术,重新接上了一条强壮的臂膀……姚良教授的方法迅速地推广到了别的城市和国家。人类的科学智慧就这样服务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使人感到非常愉悦。

    (周嘉旭)

      布克是一只狼狗,它的主人老李非常疼爱它。但有一天,布克失踪了。随后噩耗传来:布克不幸被车轧死。大家都很伤心,我身患残疾的女儿小惠和老李尤甚。
      然而,三个月后的一天,我走到家门口时突然听到狗吠,完好无损的布克亲热地向我跑来。大家都因为布克的回来感到高兴,但很快,布克身上越来越多异样的地方被察觉出来:它的头根多了一圈不太容易看出来的疤痕,毛色也比原来更浅,原本没有指甲的脚趾多了指甲……我和老李不寒而栗:这不是布克的身体。但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向外人透露。
      上班前我和老李把布克留下来陪伴小惠玩耍,但就在我们走后不久,一个陌生人找到了这里,告诉小惠狗是从实验室里跑出来的,并将布克带走。小惠给我们看陌生人留下的便条,我们一起赶往第一医学院附属研究所。
      在这里,我们被玻璃柜里没有身体的狗头和猴头惊得目瞪口呆。原来,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器官移植的研究工作,布克便是他们从车祸现场带出来,通过换身体实现复活的一个成功案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器官移植技术更加成熟,小惠成了第一个勇敢的实验者。器官移植迅速推广,不仅小惠和布克,更多的人都受益于此。

    (杨欣昕)

    至禾:《该死的蝇子》

      李加明是库拉牧场的饲养小组长,十分关心集体的羊群。可是就在最近,羊群突然患上了一种怪病,无论使用内科或是外科的疗法都不见效。眼见着羊群一天天消瘦、死去,李加明心里很是着急。
      北京派来了昆虫学专家倪教授来处理这场疫情。在检查羊群的过程中,倪教授发现羊群标识的金属卡子会夹破羊的耳朵,而围栏的铁丝网会划伤羊的皮肤……这使得羊会有伤口暴露在外,而所有的伤口都结起了痂子,许多暗蓝色的蝇子环绕着伤口在飞。
      在解剖病羊和研究蝇子后,倪教授确定了罪魁祸首——旋皮蝇。这种蝇子飞到伤口上来吸血,在伤口产卵。一天之内蛆就会孵出来,钻到伤口深处喝血吃肉,还排泄出一种毒素。这种由旋皮蝇导致的疾病叫蝇疽病。而正是由于李加明等人工作上的疏忽,才会使蝇子有机可乘。
      农场马上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减免羊群的受伤。全场的青少年加上儿童都出动了,在牧场上收集旋皮蝇的蛹。倪教授将蛹寄回北京,原子能工作室的研究员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破坏了这批旋皮蝇的生殖功能。飞机再将这批旋皮蝇产生的蛹空投回库拉牧场,和原生蝇群交配,显著降低了蝇群的数量。
      羊群的蝇疽病得到解决,李加明深切体会到运用先进科学管理农场的重要性。

    (周嘉旭)

      最近,一种症状为长疱的传染病在牧场中流行,很多羊因此死去。
      倪教授被派到牧场进行协助,经过检查,他发现由于饲养员的不小心,很多羊的耳朵都被金属卡子夹破,身上也被圈羊的铁丝网划破。伤口周围围绕着很多蝇子,它们把卵产到伤口处,蛆从卵中孵化出来,钻到皮肤深处排泄毒素,这是使羊群患病的原因。
      找到病因后,倪教授开始着手解决传染病。他的解决思路依据六十多年前物理学家们的发现:有些放射性同位元素放射出来的射线能破坏生物的生殖细胞,使生物失去生殖能力,雌的不能产卵,雄的不能使卵受精。倪教授动员青年们收集蝇子的卵,把卵送去进行射线照射。这样,牧场上原有的雄蝇和经过照射的雌蝇交配,结果会白费;而照射过的雄蝇则更有用——因为雌旋皮蝇一生只交配一次,如果配上了不能使卵受精的雄蝇,产下来的卵就全部成了废物。
      通过这种方式,由蝇子引起的传染病在牧场得到了有效抑制。

    (杨欣昕)

    肖建亨、金玮:《球赛如期举行》

      气象调度局这两天下了大雪,地上积起了一尺厚的雪。市九中本来还想要与到访的非洲莫三鼻给青年团进行一场足球比赛,但这积雪并不允许。队长李祥林和中锋阮小青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解决积雪的问题。
      李祥林回到家,却发现家里草坪上已经没有积雪了,而街道上也是如此。李祥林看着发蓝色的雪团仔细回想,发现可能是因为自己昨天将一小撮火星植物洒在台阶上造成了这种结果。李祥林的爷爷是研究火星植物的专家,昨天爷爷的学生让李祥林转交火星植物的样本给爷爷,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李祥林撒开了火星植物。
      李祥林和阮小青赶紧抱着蓝色的雪团来到实验室找爷爷,却发现许多科学家都在爷爷的工作室开会来解决自己捅出的问题。原来火星植物是一种蓝藻,能够吸收太阳光制造染料。火星蓝藻还能够用纤毛进行运动,所以就一夜之间爬到积雪表面以吸收阳光。而正是因为有蓝色素,蓝藻能够吸收大量的红外线,于是积雪就能够这样快地被融化。
      这种蓝藻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比如融解航道结冰,促进高山冰川融雪以灌溉,甚至能够融化南北两极的积雪来调剂各个大陆的供水系统。在农业上,火星蓝藻还能够与固氮蓝藻进行杂交,培育出既能提高地温和水温,又能制造大量氮肥的新品种。
      在科学家们高谈阔论的时候,李祥林和阮小青找到了融化积雪的方法,球赛能够如期举行了……

    (周嘉旭)

      天空下着大雪,市九中的孩子们正为此感到懊恼——因为他们和从非洲远道而来的青年访华代表团约定了一场足球赛,大雪让球赛无法如期举行。
      雪是气象局安排的。于是足球队派队长李祥林和中锋阮小青作代表前往气象局与天气调度员交涉。听完孩子们的来意,天气调度员同意在他们比完足球后再降雪。但是已经积的雪要如何化干净?连安排天空出太阳也无法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难题。
      两个孩子低着头默默往家里走,快到李祥林家门口时,两个孩子突然感到有点奇怪——天气好像不再那么冷了,人行道上的积雪也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更是干燥得像根本没有下过雪一样。两个孩子疑惑不解,忽然,他们注意到墙角还剩着一小堆雪。
      这堆雪是蓝色的。看到蓝色的雪,李祥林忽然想起他早晨出门时,曾在台阶的积雪上看到过一小块这样蓝色的斑。他认为这两者间一定存在联系,而且很有可能与火星有关。
    原来,昨天傍晚一位从火星回来的客人曾来过李祥林家。客人自称是李祥林爷爷的学生,给爷爷带了一小点从火星上来的礼物。李祥林接过礼物盒,盒子里是一些黑色的粉末,他试着沾了一点在手上,但仍旧摸不清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客人告诉祥林,这是火星上的植物,并嘱托李祥林一定要转交给爷爷——爷爷一辈子用望远镜研究火星上的植物,却还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它们。说完后,客人匆匆走了。
      李祥林回想起来,他昨晚正是在台阶上打开装火星植物的盒子的,很有可能积雪上的蓝色就是当时不小心洒出来的火星植物。通过咨询爷爷,孩子们了解到这种植物叫做“火星蓝藻”,能够吸收太阳光,自己制造养料。为了在火星上生存,它们学会了迅速爬到积雪上,不让自己被雪盖住的本领。而之所以是蓝色,则是因为蓝色和黑色一样,能够吸收更多的红外线,这保证着火星蓝藻能更好适应火星寒冷环境。
      科学家们围绕这种火星蓝藻的用途展开讨论:既然它们能够吸收大量太阳光,那么便可以利用这种植物来调节城市气候、清扫积雪、防止河水和海水结冰等,甚至还可以用它来改变南北两极的气候,使两极的积雪适当融化,从而调剂各个大陆的供水系统。
      不过对于足球队的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在这种火星蓝藻的帮助下,积雪迅速消融,球赛得以如期举行。

    (杨欣昕)

    李永铮:《魔棍》

      我的爸爸研制了一根神奇的魔棍。我的衬衫不小心染上了墨水,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爸爸只将那根魔棍插入洗衣盆中,不一会儿水就变成了墨色,而衬衫的污渍都已经被去除掉了。
      这天爸爸还带着我和朋友来钓鱼。在公园钓场,爸爸将魔棍伸入池中,通过荧光屏观察到水底下的境况。爸爸按下一个按钮,许多鱼儿就如同被磁铁吸引一样靠近魔棍。我和小伙伴使劲地用渔网捞鱼,不一会儿就捞上了三十几尾大鲤鱼,还带到公社食堂让大伙尝鲜。爸爸的魔棍还能够净化湖水,在盛有湖水的杯子里搅一下就能够使之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未完结)

    (周嘉旭)

      爸爸有一根奇异的魔棍,这根魔棍能够洗干净衣服上的墨迹,能够在钓鱼时吸引许多鱼围绕过来,能够杀掉湖水里的细菌并把脏水变成美味的汽水。我和好朋友都感到十分惊奇。
      一天,好朋友来我家复习功课,我准备给他倒水时却发现家里的热水瓶和玻璃杯全在爸爸房间里。有两只玻璃杯里盛满了水,但是水很浑浊,里面还有白色粉末。我想起爸爸曾用魔棍把脏水变成汽水,于是学着爸爸的样把魔棍插进水中。水变清澈了,我和好朋友喝下去,但不料才喝了几小口,我们便沉沉入睡。
      再醒来时已是半夜,爸爸了解原委后,为我们讲述了魔棍的故事。原来,魔棍是一个万能微型超声波发生器——它能发出超声波迫使水发生振动,使粘在衣服上的墨水分子脱落;能模仿鱼类的超声波吸引鱼群;能震裂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菌无法存活,同时还能使水里的有机物起一种化学作用,让水的味道喝起来香甜可口。
      但是,用超声波洗衣服、捕鱼、杀菌,都早已应用在生产上了,最了不起的作用和我们喝下去的那两杯水有关。爸爸的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种新型安眠药,这种安眠药能让人迅速入睡,使大脑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充分休息。爸爸和同事们在上千种药草里找到了制成安眠药的理想成分“延胡素乙”,但延胡素里的“延胡素乙”含量非常少。不过,延胡素里还有一种量多的“延胡素丁”,并且“延胡素丁”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能够转化为“延胡素乙”。
      我恍然大悟,原来杯子里的那些白色粉末是“延胡素丁”,我们用魔棍把它变成“延胡素乙”,导致了昏昏入睡。

    (杨欣昕)

    童恩正:《失去的记忆》

      半夜,我收到医院打来的电话,通知我钱达明教授病危,需要我马上赶来。我迅速赶到医院,见到了疲惫苍白的教授。
      即使生病住院了,钱教授仍一直坚持工作。昨晚他解决了反应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手足麻痹,他无法将思路用笔写下来,只能对我进行口述。我俯身倾听钱教授的传授,但钱教授的声音来越弱,我来不及记录完整,钱教授就陷入了全身瘫痪,无法再发出声音。
      我回到所里,当同志们要我把钱教授说的那些公式复述出来时,我发觉自己仅仅能够想起一个梗概,无法想起具体细节。我十分难受,觉得愧对钱教授最后的传承。我希望能找到一种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来恢复钱教授把我叫到病床前那天的记忆。大脑生理专家陈大夫听闻我的心愿,决定用一种最近发明的新方法帮助我恢复记忆。
      我被带到陈大夫的实验室里,几个金属电极紧紧贴在我的头部。我遵照陈大夫的指示,在电铃声响的时候集中全部注意力回忆那晚我刚刚踏进钱教授病房的情况。金属电极在我头上微微跳动了一下,在这一瞬间,我进入了生平最难忘的境界——我亲身回到了一个月前的那个夜晚。情景里所有的细节都是那样真实和清晰,这一次,我牢固记住了钱教授托付给我的公式。随着机器的开关声响,我被拉回现实。
      通过用生物电流刺激人脑中与记忆有关的颞叶部分,就能使人增强记忆力,重新回忆起那些已经被忘记的事物。至于我能进入“真实”场景的原因,则是因为当我的回忆活动开始时,机器会收集我大脑产生的电流,并根据回忆的内容将它们分为视觉神经电流、听觉神经电流、嗅觉神经电流等。这些微弱的电流经过放大,被输送回接收者的大脑,刺激相应的视区、听区、嗅区等神经,这样就能在人脑中造成一种复合的真实影像。
      这种生物电流刺激大脑的方法,能够帮助人类进行脑力劳动,使人“过目不忘”,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其他器官,生物电流的刺激也同样有用。当我从陈大夫口中听说这种生物电流可以用于治疗瘫痪时,我马上激动地邀请他给钱教授进行治疗。
      钱教授恢复了健康。而陈大夫与钱教授这两位老人,也因为在学科上的互相合作成为了好友。

    (杨欣昕)

    杨志汉:《到太阳附近去探险》

      五名宇航员乘火箭船飞向太空,目的地是太阳附近的水星。
      在旅程中,他们穿过流星群,看到金星,经历由于太阳黑子异常而出现的无线电波扰乱和磁针失灵的险情,最终成功抵达水星。
      这座星球表面光秃秃的,温度高达九十四度,地上流动着一条条晶亮的液体。宇航员尝试用铁棍搅动它,铁棍却被流质托起——它的比重竟比铁棍还大,这不是水,而是被太阳的可怕高温融化的金属。宇航员们装了一些这种流质和岩石标本,准备带回地球研究。
      由于自转和公转周期相等,水星上的一面永远是白昼,另一面永远是黑夜,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带是水星上最温暖的地方。宇航员们飞向黑暗——相比白昼面的丘陵地,这里高耸着尖险的石山和白茫茫的冰山,无法找到降落地点。飞行员们遂启程返回地球。

    (杨欣昕)

    萨巴林:《七号弹子的秘密》

      斯维利多夫和普罗托连科在比赛用弹子棍击打弹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弹力尤其强大的七号弹子。他们尝试把七号弹子往上抛,见证到七号弹子落到地上后又蹦到很高位置的惊人弹跳力。斯维利多夫对这个弹子的材料产生疑惑,认为这不是普通的塑胶。普罗托连科几经访问,终于找到了制造这个弹子的工人。
      工人领着普罗托连科前往他找到弹子材料的地方,在这附近,他们又找到了几小块一样的塑胶。普罗托连科把碎块拼在一起,惊讶地发现这是一只小火箭。不过这个火箭不是用金属做的,而是用很像象牙的一种物质做的。
      普罗托连科发动孩子们继续寻找,一封装在胶囊里的信被找到——这个胶囊大概原来是放在火箭当中的。从信中普罗托连科得知,这只火箭是由一个地质勘察队发出的:他们被困在一个深渊里,和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只剩下用随身携带的一套特殊设备向深渊外发射通信火箭。勘察队在深渊里找到了许多宝贵的矿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种具有惊人弹力的象牙色石头,勘察队员们便用这种新矿物做了通信火箭,希望有人能看到,前来营救他们。
      普罗托连科马上把此事报告给政府,地质勘察队得到了营救。
      不久,这种新矿物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用来制作一切怕打碎的工业用品等。

    (杨欣昕)

    王国忠:《神桥》

      我的家乡除了山还是山,山谷中间是湍急的河流,没有一条船可以从中间渡过。我有一个邻居,他的亲戚住在山的对岸,他去亲戚家赴宴,绕路花了足足一个多月时间才到,到了以后发现宴会早就结束了十多天。不过好在边防军战士花了三年时间在两座山之间修了大桥,这才使得交通方便起来。
      然而就在今年春天,大桥突然炸了,既没有任何炸药爆炸的声音,也没有爆炸的硝烟与碎片,只有远处边防军用炸药开山的爆破声浪成了唯一的疑点。大家请来声学专家以后,分析得出,原来边防军采用的新型炸药可以释放出一种超声波,正是声浪以及超声波使得坚硬的水泥桥产生了共振,水泥被共振打碎,大桥也因此炸裂。
      大桥炸裂的原因找到以后,如何再修一座桥又成了新的问题,按照现有的技术,重新修桥最快也要一年多的时间,即使采用工兵部队的新办法,也要足足三个月。此时微生物学教授姚泽提出了他的看法,原来他想借鉴“蔡状元修造洛阳桥”的方法。参考牡蛎附着在桥上会使桥面变得坚硬,他发明了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快速大规模繁殖并增重,而且可以分泌出如同水泥般坚硬的物质。只有在特殊的药水中,这种微生物才会停止生长。
      紧急会议决定采用微生物学教授的办法。他们把喷满营养液、充满细菌的绳索用直升飞机挂在山顶的两头,经过十多天的繁殖,在最终成型并喷上杀死细菌的药水以后,一座大桥就又出现在我的家乡了。

    (冀恒达)

      炸药开山时释放出的巨大声浪和超声波使一座重要的桥坍塌了——前者使坚硬的大桥产生共振,后者把坚硬的水泥打碎,使大桥发生了炸裂。
      桥的重建工作迫在眉睫。微生物学家姚教授前来相助,他提供的方案是利用细菌来造桥。几年来,他专门培养了一种不怕日晒和寒冷的细菌,这种细菌的繁殖速度惊人,教授甚至不敢把它们拿出试管,只能用特殊的药水来压制它们的疯狂生长。经过计算,一滴这种细菌经过一昼夜的生长,可以达到5000多吨重。给它们一些特殊的营养,它们便可以分泌出类似水泥的坚硬物质。
      人们很快将姚教授的方案投入实践,在两座山之间拉起十几根“种”上细菌的塑料绳。绳上不断被喷上营养液,人们看到,这些绳子变得越来越粗,最后形成了桥面。这时,只需喷上杀死细菌的药水便可使“桥”停止生长。
      依靠微生物学的方法,桥得以在短时间内重建。

    (杨欣昕)

    肖建亨:《奇异的旅客》

      车站里来了一个奇异的旅客——一个叫做“火星一号”的机器人。他能自如地和人类交谈,自己给自己买快车车票,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机器人自我介绍说,他此次搭乘快车是去北京参加一个自动机交流大会。
      人们对它感到非常惊奇。但实际上,机器人并不是自己在说话,而是科技小组的成员通过机器人发出声音。机器人的眼睛里装有电视摄影管,耳朵里装有拾音器,能够把看到的和听到的变成无线电波传给科学小组。至于制造这种机器人的目的,则在于科学小组的成员们希望用它来征服一些人类暂时不能去的地方,比如南极、大沙漠等。
      随着提醒大家上车的广播响起,机器人和旅客们一起走进车厢。

    (杨欣昕)

    王国忠:《在海底里》

      一艘渔船被大风吹翻,沉到了海底。由于最近正是大黄鱼最多的时候,少一艘渔船意味着一天至少得损失几千斤鱼。
      打捞船迅速来到海上,进行工作。打捞工作的第一步,是潜水员下到海底去弄清沉船的位置。我游到海底,由于这里是长江口外,海水里到处都是黄泥,很难看清东西。但我通过摸索确认了船的位置和朝向。但奇怪的是,在机器房里我的手总是碰到鱼,说什么也赶不走。潜水的经验告诉我,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道理。我通过观察鱼头的朝向,发现他们都是朝着渔船的电报房。我决心抓些鱼上岸研究,便带着麻袋再次潜入水中。我开始往麻袋里装鱼,而它们也直往里挤。我顺手把电报房的蓄电池也装进了麻袋。
      我把鱼的情形告诉队长,但队长并不相信。下午下水的那两个潜水员也告诉我,根本就没有看到那么多鱼。我沉思着这个问题,突然想通——蓄电池在海水中放电,鱼就聚集;蓄电池被捞出后,鱼就分散开来。我再次进行了试验,发现电真的能捉鱼。队长让我们把蓄电池放到沉船的船舱中,鱼争先恐后地钻进去。
      我们大家开始想象:马上在海边造个大渔仓,每天让渔轮拖着蓄电池到海里“游览”,使大批大批的鱼跟着蓄电池游进渔仓。

    (杨欣昕)

    苏平凡:《奇猎记》

      我和经验丰富的老猎手爷爷,电子研究所的高文彬以及动物饲养员管虎,一起进山捕猎老虎。不过这次和以往不同,大人们都只背了气枪,高文彬带了一个神秘的小皮箱,爷爷还牵着一条东闻西嗅的小狗黑虎。我感到很奇怪,怎么能用气枪来打老虎?
      高文彬回答了我的疑问,他带着钢笔样式的小装置是比狗鼻子还要灵敏的“电子鼻”,能够探测到猛兽的气味,并闪起红光提醒人们注意。“电子鼻”的原理和动物嗅觉的原理一样,是通过嗅觉细胞接收到气味产生电位变化,产生电流传导至大脑,然后辨别气味的种类;只不过“电子鼻”将嗅觉细胞更换成能吸附蒸汽的盐类,将大脑更换成灵敏的电子计算机。高文彬还带有“录味机”,原理和“电子鼻”类似,通过磁化胶带保存各种不同的味道并重现。黑虎脖子上带着的项圈是电子研究所的新产品。项圈里面填满了电子设备,是气味收发仪,能够将嗅到的气味通过无线电发射出来。而我们戴在手上的如同手表一样的“气味指示仪”,就能够显示出气味的方向。
      经过数天的搜寻,猎虎队终于寻找到老虎的踪迹。利用气枪发射的快速麻醉弹,我们轻松地捕获了大虎。通过镇静剂的作用,我们还能够控制老虎的行动。这样,我们一行人就赶着一只大虎,背上还驮着两只小虎——这令人称奇的景象——胜利归来。

    (周嘉旭)

    嵇鸿:《奇怪的猎人》

      盘生家的隔壁住进了一个奇怪的猎人、这猎人不带猎犬和猎枪,而通过录音器储存的动物声音进行打猎。猎人带着盘生进山,通过播放狼吼叫的声音集合狼群;在吸引头狼并捕获后,再播放狼表示危险的声音来驱散群狼四散奔逃。随后,猎人放出小猴的叫声吸引来大猴并将之捕获。猎人就是这样通过声音捕猎的。这种方法还能够用于驱离野兽、保护人和牲畜。

    (周嘉旭)

    叔昌、于止:《大鲸牧场》

      我们兄妹俩正在钓鱼,却看到直升机钓起一条巨大的鲸鱼,便向直升机飞行员了解情况。原来这里是一片大鲸牧场,海里放牧着驯化后的“家鲸”。通过有计划地宰杀,不仅实现了鲸产品的供给,还有效保护了野生鲸鱼种群。驾驶员还邀请我们参观工厂。大鲸被捕捞上来后,进入自动化作业的宰杀工厂和制成品工厂。鲸鱼能够产出工艺品、肥皂等日用品以及种种工业用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专门的乳鲸场,我们还驾驶特制的潜水艇靠近鲸鱼乳房,获得新鲜的鲸奶。远处,一艘潜水艇能够发出头鲸的信号,从而能够控制整个鲸群。
      临别时,驾驶员叔叔还邀请我们下个星期天再来参观。

    (周嘉旭)

    郑文光:《会飞的衣服》

      

    这天,费明华偷偷拿走爸爸研制的两套“会飞的衣服”,和朋友马双保一起穿上。刚开始两人悬在空中还不是很适应,不一会就能够晃动四肢做出移动了。他们借着风在城镇上空游翔,可是却越飞越高,不受自己的控制。先是进入大雾当中迷失了方向,随后又上到了缺氧的高度,而又面临着被卷入雷雨的危险。
      关键时候,费明华的爸爸和同事穿着带有马达的“会飞的衣服”,追寻着两人身上“会飞的衣服”的无线电波信号发射装置,找到他们并带回了地面。费明华的爸爸解释道,这衣服的原理是将温度降低到零下273摄氏度,而此时万有引力就会消失,从而达到飞行的效果。最后,费明华和马双保都免不了一番严肃的批评。

    (周嘉旭)

    郑文光:《从地球到火星》

      珍珍对天文和宇宙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爸爸也是一名火箭驾驶员。火星今年离地球最近,所以科学家便造了两架火箭船。这天,珍珍和小强、秀贞三个小朋友偷偷登上其中一艘火箭船,按下自动驾驶按钮便踏上了前往火星的路途。
      火箭上,小朋友体验着失重。因为周围没有空气,所以太阳的光亮不能够传达到火箭上;而地球因为只能看到环绕着的大气,所以是一个蓝色的圈。此时在地球上,“宇宙旅行协会”紧急派出二号火箭船,此时珍珍他们已经离地球四十万零八千公里了。
      突然,一号船遭遇流星群受损,所幸二号船赶到,指引珍珍他们进行姿态修复。两架火箭船都成功到达火星轨道,并进行绕火观测。火星上的积雪、天蓝色的植物和神秘的土地都深深吸引着珍珍他们。最后,他们安全返回了地球。作者希望小读者们中能够有人成为将来第一批到火星去的人。

    (周嘉旭)

    尼·奥萨诺夫:《未来世界的旅行》

    华西利·费约道罗维奇·沃罗弼约夫是一名研究农业中采用电力问题的研究者,他提议我去作一趟到未来世界的旅行。我听从他的安排,在惊讶之余才知道,原来华西利所说的未来世界就是位于第聂伯河上的电岛,名叫霍尔齐查。这座岛上所有的生产活动均是靠电作为能源支撑的。我们首先去看到的是岛上的电力拖拉机。这种拖拉机靠电力工作,通过所带的电缆连接电线来提供电能以供运动,以及犁的工作,在经过改良后,这种电力拖拉机单个可以耕种的面积已经达到了二百五十公顷。除开这种电能拖拉机外,在巨型的温室里,蔬菜、水果的培育也依靠电能不断提供着光照来使其最好地成熟。此外,还有自动化养马车间、自动化养羊车间等。在这座电岛上,机器代替了人工进行农业、畜牧业的生产,全新的发明被用于这些设施,我相信,这就是世界的未来。

    (罗舜予)

    阿·贝略耶夫:《康爱齐星》

    某天,我在街上散步时遇见一个黑胡子的年轻人,他请我转告我的邻居东嬢关于巴莱伊的事情。 但他具体的内容还没来得及出口,一辆汽车疾驰而来催促他上车,“黑胡子”的话散落在空中:康爱齐、帕米尔……

    我把这件事说给了东嬢,她在听到“巴莱伊”这个名字后反应激烈。 东嬢查明康爱齐是帕米尔的一座新城市,希望我可以同她一起前往。 我答应了。

    在前往康爱齐的路上,我们看到了长长的,无车轮的流线型车辆。 我们乘坐的列车时速飞快——这种列车车厢底部打满空气,空气通过特别的孔道向后排出,车相当于在空气上行驶,摩擦减到了最低限度。 我们换乘高速飞机、飞艇,终于到达康爱齐。

    休整好后,我和东嬢出门寻找“黑胡子”。 这晚,我们没看见“黑胡子”,却看到了“康爱齐号”火箭。 当地人告诉我们,除了这座城市和火箭的名字都是康爱齐,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是以康爱齐命名。

    第二天,我们继续出门寻找“黑胡子”。 这次,我们从驶过的汽车中看到了他。 我们拼命追赶汽车,汽车向火箭场开去。 但当我们终于到达火箭场,一艘火箭刚刚起飞,“黑胡子”也已不见踪影。 从他人口中我们得知,“黑胡子”叫做欧根尼亦夫,刚刚搭乘火箭飞往康爱齐星。 东嬢在短暂失落后,重新振作,决定也前往康爱齐星。 同时,她对我解释了她和巴莱伊的关系——原来,巴莱伊是她的大学同学和科研搭档,两人分工进行一项研究。 但就在快要成功时,巴莱伊突然被派往另一个地方,忘记把笔记本留下,写信给他也了无音讯。 由于缺少另一半数据,科研无法继续进行,这也成为东嬢的一个执念。 这就是她迫切想找到巴莱伊的原因。

    我和东嬢签下去康爱齐星工作的合同,进行了出发前的身体清洗和消毒。 从医生处我们了解到,火箭飞到康爱齐星只要八九分钟。 我们换上星间航行的衣服,正式飞往康爱齐星。

    星上的居民用绳牵着还不习惯失重环境的我们从火箭中下来,引导者的背上背着小火箭,可以做短程飞行,他带领我们穿过火箭场与康爱齐星间的空间进入卫星。 生物学家克拉密尔担任我们的向导,为我们介绍康爱齐星上的基本情况。 用餐室为我们提供了用来吸食液汁和碎麦米粥的乳嘴。 在康爱齐星上,人们没办法吃硬块的东西,因为会从手中飞掉。 我们试图联系到欧根尼亦夫,却被他的同事告知欧根尼亦夫已飞往宇宙间去捉小行星了,这些小行星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克拉密尔邀请我前去图书馆。 康爱齐星图书馆有一百万册藏书,通过幻灯的方式观看。 克拉密尔取出一个金属盒,让我躺在床上,把金属盒放在有把柄的小箱子里,戴到我的头上。 我摇摇把柄,影片开始放映,依次播放世界新闻、《太阳柱》、《大气发电站》……

    我和康爱齐星的主任会面。 主任原是一个濒死的结核患者,但康爱齐星特殊的环境使他重获健康。 主任对我说明了康爱齐星对生物学家的需要,希望我可以留下来。 “我”被他描述的新奇科研课题打动,接受了委任。

    我的第一个任务是跟随考察队飞往月球。 在月球上,我们遭遇巨大昼夜温差造成岩石碎裂而形成的“月震”,目睹了月球上奇异的太阳运动,发现了丰富的宝石矿藏。 我们对月球上的裂口进行考察,在裂口深处发现了锯齿、长牙等化石,惊觉月球上曾有生命存在。 月球的背面不是另一个半球,而是一个坏了的球——通过实地观测,我们推翻了之前其他科学家们对于月球形状的猜测,证明整个月球只是个半球。 月球背面有一个巨大裂口,深度几乎等于月球直径的十分之一,蒸汽从其中冒出来——这是一个“间歇温泉”。 “间歇温泉”的发现可以论证月球不是死亡的行星。 另外,我还在月球上发现了“青苔”、新的动物…… 月球是危险的,我在与同伴分离、独自考察的过程中差点遇难。

    返回康爱齐星后,我正式加入生物实验室。 在植物实验室里,我见到与地球上体型迥异的植物,在动物实验室里,我目睹动物的异变——由于没有重力,动物身体不能站立。 为了抓住牢靠的立脚点,动物们的四肢变得越来越长。 我在这里还遇见一只名叫裘浦西的狗,它的细趾间有蹼,蹼滑动空气使身体前进。 最令人惊讶的是,裘浦西的大脑发育有了很大突破,能听懂人的话,并有自己的思想。

    我和刚来康爱齐星上时遇到的伙伴克拉密尔重新碰面。 但是,几次经历下来,我发现以往镇静温和的人,突然变得暴躁易妒。 不仅是他,我在动物实验室的同事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这些症状越来越严重,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医生查明病来源于宇宙射线的影响。

    康爱齐星上一年一度庆祝卫星成立的节日到来了。 这一天,所有康爱齐星上的居民都会集聚一堂,进行每年的工作成果汇报。 我和东嬢相会,她为我介绍她的研究成果:身为物理学家的她发明了一种机械,能够在小行星靠近时把康爱齐星从行星轨道上推开,防止撞击造成损失。 在会上,我们也终于找到了欧根尼亦夫——原来他就是巴莱伊。 巴莱伊对东嬢澄清了自己多年之前的不辞而别,把另一半数据交给东嬢。

    东嬢回地球继续她当初和巴莱伊未尽的工作,而我继续留在了康爱齐星…… 多年后,我和东嬢结婚。 我回到了地球,出版名为《康爱齐星之生物试验》的图书。

    (杨欣昕)

    王国忠:《山神庙里的怪事》

      县里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组成了几个勘探小组,在全县地区内寻找磷肥的原料。我和大东被分配到小牛山一带进行工作,为了每天一起身就能爬山顶,钻山洞,就一起住在了小牛山的山神庙里。公社社长看到我们晚上只能在蜡烛下工作,特意给我们接上了电灯,不过在接上电灯以后就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

      明明是八月的天气,我和大东睡到午夜的时候却被冻醒,第二天起来以后我们两个人甚至都伤风了。更奇怪的是,山神庙的地上居然有霜,昨天没有喝完的水竟然也结上了一层冰。但当我们走出山神庙以后,马上就感觉到十分燥热,像被火灼烧。

      一整天我们都苦恼于这件奇怪的事情,晚上因为没有带被子,我们害怕挨冻就回到了刘社长家里去住。等第二天清早我们再次到山神庙以后,刚一进去就有一股浓烈的冷气扑面而来,地上的几块砖头也被冻在了一起。我们交流了一会,认为这些怪事都是在接通电灯以后发生的,于是大家提议把电线割断再作观察。隔断电线以后没过多久,庙里马上变得暖洋洋,和外边一样热了。

      我们考虑问题可能出现在神庙的墙上,在探索的过程中,刚好发现通进山神庙的电线,有一段外边的绝缘皮坏掉了,裸露的铜线碰在了墙上。经过我们化验分析,山神庙的墙体由一种里面有灰色小粒子的石头组成,我们拿回去化验以后,发现石头里居然有很多半导体。半导体通电以后,它的一头会发热,另一头会发冷。社长接的电线刚好因为短路接通了墙头的石头,而石头里的半导体使得庙里的空气瞬间变冷,一直到了结冰的程度。

      几天以后,我们顺着这些石头,不仅仅找到了磷矿,而且找到了一个富含半导体的矿藏。

    (冀恒达)

    王国忠:《打猎奇遇》

      叶立明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是研究无线电的专家,暑假的时候他邀请我去他家里玩,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有经验的猎人,刚好可以教我打猎。

      八月中旬我带着最新的猎枪以及弹药,到了立明家里。立明刚好有事不在家,是立明的父亲叶老爹,还有老爹养的一条大黑狗“黑里黑”迎接了我。第二天午后,叶老爹带着我和黑里黑出去打山鸡。到西山的山坳口以后,黑里黑在乱草以及树丛里窜来窜去,把野鸡都赶了出来,但我的枪法实在不算高明,接连四枪都没有打中。此时天空中划过一道闪电,接着便是隆隆的雷声和豆大的雨点。为了躲雨,我和叶老爹躲进了一个小山洞,不一会山洞里却传来了隐隐约约的枪声。枪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密,甚至在我们的脚跟边还有机枪的声音。没过一会面前不远的地方甚至传来了手榴弹爆炸的声音,紧接着便是冲锋的嘶吼声以及日本人的奇怪口音。无数的声音乱作一团,我和叶老爹被吓得脸色发白,不敢动弹。过了一段时间,雷雨过去了,四周变得十分安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和叶老爹以及黑里黑像打了败仗一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一回家就看到了我的好朋友立明。我们把山上的奇遇告诉立明以后,他也一时间摸不着头脑,到了半夜我们也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来。

      第二天,立明一早就起来去观察地形,想要把这件事情研究个明白。中午回来以后,立明告诉我们,原来我们打猎的地方,在1944年秋天,县里的游击队跟日本的宪兵也在那里打过一仗,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当时打仗的声音。为了解答我和叶老爹的疑惑,立明解释说,水上的波浪可以用照相机记录仪记下来,而声音的波浪可以用留声机留下来,电铃里有一块电磁铁,电流强的时候电磁铁的吸力就大,电铃的声音也越大,科学家想办法把声音的波浪变成电流,再让这种电流变成电磁,最终记录在一根钢丝上。那次战争的声音就像钢丝录音一样,当时可能恰巧碰上了闪电,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以及人们的喊声都一同变成了电磁被保留在了附近的矿层里。

      经过再次勘察,昨天山洞口的石头,里面的确含有铁质。昨天我和老爹碰到了闪电,闪电使得铁质里的声音被重新释放出来,因此我们就听到了众多奇怪的声音。

    (冀恒达)

    王国忠:《半空中的水库》

      共青农场的广播员诸小霞是一个整天乐呵呵,喜欢唱歌的姑娘。但是近几天因为农场缺水的问题,她变得沉默了起来。原来这里发生了严重的干旱,整个夏天没有下过一滴雨,不管场长和支部书记怎么给气象台打电话,得到的总是明天依旧天晴的回复。

      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大家在深夜一起聚在农场办公室门口的草地上,讨论如何向老天争水。有些人说可以从长江开辟一条渠道,把水引来,但是马上有人反对说,远水解不了近火。有些人说可以掘井,但是因为天旱,一口井挖上三十米深,还是见不到水。在大家焦急讨论之时,小霞提出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她说她每天都可以看到早晨的稻叶与青草上布满露水,那么能不能把空气中的水分收集起来,变成云,再通过干冰使之变成雨呢?

      团委书记以及化验员肯定了小霞大胆的想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看不见的水集中在一起。小霞提议说可以用一种带电的东西,让水分一遇到它,就集中起来变成乌云。场长兴奋地肯定了这种构想,并说要请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五天以后,小霞激动地告诉大家,物理研究所经过上十次的研究实验,终于成功发明了原子降雨器。接着,大家集中在一起,准备目睹这精彩的一刻。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介绍了他们研发的机器,这台机器可以通过一根电缆发射一种强烈的射线,使得周围六百平方米的空气充电,进而把空气中的水分集中成小水珠。这台机器的另一根管子可以把干冰喷射到加电的空气中,从而使小水珠凝结成水滴落到地面上。研究所的同志把机器安装好以后,大家看着这台机器像变魔术一样,眨眼间就让白云变成乌云,过一会黑云便沸腾起来,哗哗地下起了大雨。机器放在汽车之上,汽车慢慢往前走,乌云也跟着往前移动,雨也随着汽车一起往前下个不停。大家跟在汽车后面,田野里一片欢呼声,人群里又传来了小霞嘹亮的歌声。

    (冀恒达)

    王国忠:《海洋渔场》

      身为报社记者的我,受林中海所长的邀约,前往海洋研究所进行采访报道。刚一抵达研究所,林所长就拉着我坐上汽艇,朝着大海驶去。在行驶的过程中,林所长介绍了一些有关海洋的基本情况,并高兴地告诉我,他们搞了一个海洋渔场,要在今天举行开场典礼。

      与传统养殖海参、扇贝的渔场不同,林所长自言他的渔场可以养殖鲸鱼、鲨鱼。但是我心里却不明白,到底该怎么把到处游的鲸鱼和鲨鱼,一同围起来。当汽艇停在一艘巨大的科学考察船旁边以后,迎接我们的海洋渔场场长朱维明热心地解答了我的疑惑。原来所谓的围堤,并不是由土石建筑起的堤岸,而是用金属导线围成的一个大圆圈。这种金属导线带有特殊的电磁波,能够发射出某种射线,鲸在圆圈里自由地游来游去,但当它们靠近导线附近,就会碰到射线因而往回游。这种特殊的电磁波与能够被海水吸收的电磁波有所不同,具有一种特殊的波长,但这涉及暂不宜公开的机密,因此不能记录下来。

      朱场长告诉我,这里已经关了大约400多条鲸鱼。为了解答我对这些鲸鱼是如何被引来的疑惑,他补充说,科学考察船上有两条导线通入海底,发出了另一种能够吸引鲸鱼的射线,这几天他们在附近五百公里的海域上行驶,就通过射线把鲸鱼一起吸引到了这里。

      根据林所长以及朱场长的估计,这四百条鲸鱼能够每年提供三四百吨鱼肝油,鲸肉更是能够达到几万吨,他们还计划在这个鲸鱼渔场旁边再建一个鲨鱼渔场。讲完这些,我们站在甲板上,想象着人类征服波涛汹涌的大海,使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服务的美好图景。

    (冀恒达)

    王国忠:《火星探险记》

      身为宇宙航行记者的我与飞船驾驶员朱刚以及青年生物学家老胡坐在“火星一号”之上,准备前往火星进行探索。

      当飞船飞到离地球一千多公里的高空时,整个空间进入了失重的状态。我和老胡像幼儿园的孩子跑进了儿童乐园,在失重环境下什么都想玩一次。在失重的环境里不仅走路不能像在地面一样,必须像鱼一样在空中游来游去,就连吃饭、煮水也要采用特殊的“飞船方式”。喝水需要特制的水壶以及细颈瓶,吃饭其实吃的是用一种塑料管吸的营养液。吃饱喝足以后,我们逐渐把话题集中到了火星究竟有没有动物、植物、人这个方面。老胡认为火星上可能有人,但是形态应与地球人有所不同,他认为火星的昼夜几乎与地球昼夜时间相等,且有自己的温度带划分,因此完全有生命生长的环境。朱刚认为,火星上的大气十分稀薄,太阳热能又少,食物也十分匮乏,因此火星上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高级生命。

      漫长的六千万公里航行结束后,我们抵达了火星旁的两个卫星,我们在火卫一上采集了一些岩石标本,但却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于是我们继续向火星进发。飞船在火星着陆以后,我们发现了各种蓝色和紫色的火星植物,还有一些很矮的蓝色灌木林,就像是火星的草原。老胡解释说,蓝色有助于植物尽可能地吸收微弱的太阳光热能。此外我们发现了一只小蜥蜴以及一条小蛇,但考察半天以后,这里的动物差不多都是像蛇和蜥蜴一样的爬行动物,并没有火星人。

      我们在火星上一共呆了三天,除了采集各种标本以外,还依靠飞船的高速度,把整个火星都观察了个遍。除了两极以外,火星80%的地面上不是沙漠就是冰冻的海和湖。由于火星上多发地震,冰冻的海湖中间产生了成百上千公里的大裂缝,裂缝的两边有水,因此生长着一些低等植物。老胡把从地球上带来的细菌、藻类等植物放在火星上进行了观察,结果大部分很快就死掉了,因为这里没有足够的氧气可供它们呼吸。

      最终,我们带着几十种动植物标本以及两大箱矿石还有考察记录和拍摄的电影胶片,乘坐火星一号,返回了地球。

    (冀恒达)

    王国忠:《神桥》

      我的家乡除了山还是山,山谷中间是湍急的河流,没有一条船可以从中间渡过。我有一个邻居,他的亲戚住在山的对岸,他去亲戚家赴宴,绕路花了足足一个多月时间才到,到了以后发现宴会早就结束了十多天。不过好在边防军战士花了三年时间在两座山之间修了大桥,这才使得交通方便起来。
      然而就在今年春天,大桥突然炸了,既没有任何炸药爆炸的声音,也没有爆炸的硝烟与碎片,只有远处边防军用炸药开山的爆破声浪成了唯一的疑点。大家请来声学专家以后,分析得出,原来边防军采用的新型炸药可以释放出一种超声波,正是声浪以及超声波使得坚硬的水泥桥产生了共振,水泥被共振打碎,大桥也因此炸裂。
      大桥炸裂的原因找到以后,如何再修一座桥又成了新的问题,按照现有的技术,重新修桥最快也要一年多的时间,即使采用工兵部队的新办法,也要足足三个月。此时微生物学教授姚泽提出了他的看法,原来他想借鉴“蔡状元修造洛阳桥”的方法。参考牡蛎附着在桥上会使桥面变得坚硬,他发明了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可以快速大规模繁殖并增重,而且可以分泌出如同水泥般坚硬的物质。只有在特殊的药水中,这种微生物才会停止生长。
      紧急会议决定采用微生物学教授的办法。他们把喷满营养液、充满细菌的绳索用直升飞机挂在山顶的两头,经过十多天的繁殖,在最终成型并喷上杀死细菌的药水以后,一座大桥就又出现在我的家乡了。

    (冀恒达)

      炸药开山时释放出的巨大声浪和超声波使一座重要的桥坍塌了——前者使坚硬的大桥产生共振,后者把坚硬的水泥打碎,使大桥发生了炸裂。
      桥的重建工作迫在眉睫。微生物学家姚教授前来相助,他提供的方案是利用细菌来造桥。几年来,他专门培养了一种不怕日晒和寒冷的细菌,这种细菌的繁殖速度惊人,教授甚至不敢把它们拿出试管,只能用特殊的药水来压制它们的疯狂生长。经过计算,一滴这种细菌经过一昼夜的生长,可以达到5000多吨重。给它们一些特殊的营养,它们便可以分泌出类似水泥的坚硬物质。
      人们很快将姚教授的方案投入实践,在两座山之间拉起十几根“种”上细菌的塑料绳。绳上不断被喷上营养液,人们看到,这些绳子变得越来越粗,最后形成了桥面。这时,只需喷上杀死细菌的药水便可使“桥”停止生长。
      依靠微生物学的方法,桥得以在短时间内重建。

    (杨欣昕)

    王国忠:《黑龙号失踪》

      甄一刚教授在书房里焦急地思考着如何为三千多儿童讲好他发明海底潜泳机的故事,此时海军司令派秘书发来一份加急电报,要求甄教授第二天早晨前往海军司令部。

      第二天,司令部的情报处处长卫从武上校在办公室里接见了甄教授,表示军方特别关注甄教授发明的海底潜泳机。他还告诉甄教授,据可靠消息,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夕,日本的军舰“黑龙号”在中国海岸的一个荒岛旁,掠走了两千多万两中国人民的黄金。但是这艘战舰最后在运往日本的过程当中神秘失踪,当时有说法是它遭遇了美国飞机的袭击而被炸沉,还有人说是按天皇的命令,行驶到了指定地点并自我引爆。军方想要借助甄教授发明的海底潜泳机去找到失踪的“黑龙号”,来寻回属于中国的财富。

      甄教授在收到命令以后,将18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分为了一千个地区,使潜泳机按照地区编号进行探索。岸上潜泳机的自动工作室内,两米见方的荧光屏上面展示着海底的一切,能看到章鱼群、墨鱼群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鱼类。潜泳机在探索124号区域时,突然遭遇水雷,并最终失去控制,沉入海底。为了探明真相,海军司令委托甄教授,要尽快制造出第二架海底潜泳机。

      早在几年前,情报处的报务组从空中收到了一些神秘的电波,发出电波的位置正好在太平洋的124号地区。两天前,两艘渔船在124号地区几公里以外的130号地区捕鱼时,打捞到了一具赤裸的东方死尸,尸检的结果表明他是一个肺鼠疫感染者,这使得124号区域一直以来具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除此之外,卫从武上校又收集到两份重要的情报,日本一批属于太平洋舰队的潜艇曾在日本投降前夕失踪不见,佐藤大将离奇自杀却不见尸体,而且731部队的分队长西尾专家,在一年前也神秘失踪。军区认为,水雷、秘密电台以及神秘电波等等这些事情,都被一根神秘的黑线串联了起来。

      甄教授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制成了第二架潜泳机,而且新的潜泳机配备有红外线扫雷仪。当潜泳机第二次前往124号地区时,发现了大量的水雷。在众多水雷遮掩的水底,居然有一艘沉船,这艘沉船正是失踪不见、沉入海底的“黑龙号”。黑龙号的周围,布满黑色的水雷。透过水雷网,潜泳机还发现七艘有透明圆顶的潜水艇,潜艇之间有管道连接,里面还可以看到有人在工作。七艘潜水艇的旁边,有一艘没有圆屋顶的小潜水艇。在潜泳机悄悄接近这些潜艇以后,人们看到了大量的试管以及玻璃器皿,还有十几个穿着工服的日本人。在第七个圆屋顶下,还看到了“东京”以及“美军总部”的字样。原来这第一、二艘潜艇是日本培养细菌的工厂,而第三、四艘则用来蒸馏与消毒,第五、六艘放置大量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以供工作人员呼吸,以及饲养小动物用以接种细菌。

      上校推测日本妄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利用这些细菌,但又害怕和平力量,于是只能在海底去干这些无耻的勾当。接着他推测信号的发射地就是这里,自杀的佐藤大将以及失踪的西尾也一定在这里。日本人不知道的是,潜泳机早已把这一切通过摄像头记录了下来,并将送往北京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以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阴谋。经历这一切之后的甄教授决定,要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少年宫的孩子听。

    (冀恒达)

    王国忠:《渤海巨龙》

      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阎毓来渤海上的一座小岛“一枝花”找二舅,然而当天二舅并没有在家,家里只有自称是二舅儿子的大海。阎毓通过二舅留下的一份信得知,大海是一个熟练的小向导,能够很好地介绍阎毓想知道的有关渤海湾建设工程的情形。

      第二天大海像个小大人一样介绍起了有关建设工程的细节,大海说改造渤海的工程被西方称作“东方奇迹”,一共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修建“蓬旅海堤”,第二阶段是把渤海的水弄干,第三阶段是把黄河、海河的入海口引到“蓬旅海堤”,并在入海口修筑一个巨大的潮汐发电站。还要让东北的辽河以及滦河在旅顺口汇合后入海,此外要修建内陆海以及农、林、牧业地区,甚至还要建设一个少先村,来给大海这些少先队员们住。

      在大海介绍完以后,身上满是灰尘的二舅回到了家里,得知阎毓仅仅在这里停留两天,二舅满是遗憾地给阎毓制定了一个大概的参观计划。二舅神秘地告诉阎毓,自称二舅儿子的“大海”,其实是他收养的。讲到一半的时候,大海突然走来邀请阎毓,想让她给少先队员们讲一讲印度尼西亚的故事,二舅顺势介绍了少先村的图片展览室。阎毓答应了大海的请求,承诺第三天下午去少先村参观,并给少先队员们讲讲自己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故事。

      第三天二舅带着阎毓与大海参观了壮观的渤海工程,二舅给他们讲解了很多大海之前没有讲到的细节问题。不过虽然二舅是农业尤其是土壤方面的专家,但有些电站方面的知识,大海作为一个小孩的了解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二舅。大海在二舅讲到他不懂的东西的时候,也十分谦虚地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二舅说,渤海湾的建设工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无论是商店员工还是工厂工人、机关干部、学生等都表示十分愿意义务劳动。祖国人民把劳动看作是生活里不可缺乏的东西,是生活的享受。乘着大海出去的机会,二舅讲起了大海父亲的故事,原来大海的父亲是一位研究提炼重水的工程师,但是被一个混进工程局的坏蛋下了剧毒麻醉剂而牺牲了,后来二舅便收养了大海。

      在阎毓参观完渤海工程,按原定的计划到达少先村以后,得知大海给少先队员们的通知漏写了时间,因此只能作罢,便继续跟着二舅参观了正在改良中的渤海土壤。二舅讲解道,在土壤中种植牧草是为了改善土壤的质量,又讲了如何防止将来的内陆海重新将土地盐渍化,接着又展望了渤海湾最终成为粮食和棉花种植基地的美好图景。
    在一整天的参观结束以后,二舅说道,改造渤海的建设者们现在已经开始商量如何改造黄海,虽然还停留在一个美好的理想阶段。

    (冀恒达)

    嵇鸿:《老医生的“帽子”》

      秋生在专心阅读的时候被隔壁老医生种的苹果树掉下来的苹果砸清醒了,于是他带着苹果决定去找老医生归还。等到了老医生家,秋生从窗口发现老医生正坐在椅子上,戴着一只满是触须的帽子,还对着面前的一面镜子看。疑惑的秋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于是老医生把秋生请进了实验室,并让他带着帽子试试。秋生戴上帽子时才发现,面前的不是镜子,而是一架密布无数细小符号的仪器。从秋生戴上帽子后,老医生便能够直接在秋生心中产生疑问但还没开口询问前给出答案。原来,这个仪器名叫脑电波接受器,是一种能够读取大脑细胞活动时产生的脑电波并在前面的荧光屏上反馈出来的仪器。老医生经过无数次实验,在荧光屏上布下了代表各种意义的符号,所以他才能在秋生思考的时候便通过仪器知道秋生在想什么。老医生说,他创造这个仪器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治病,当然也可以指导一些思考方法不对的小朋友开动脑筋。最后,老医生并没有拿走秋生归还的苹果,而是将它直接送给了秋生,并告诉他读书的时候专心读书,玩的时候愉快地玩。

    (罗舜予)

    嵇鸿:《摩托车的秘密》

      一天下午,在人民路上,出现了一辆奇怪的摩托车,一个小朋友驾驶着它在路上横冲直撞却又未引发任何事故,摩托车好似有着思想一样敏捷地避开了一切障碍。隔天的报纸上刊登了这件事情的真相。原来,在一年前,有一对兄弟因为车辆缓行而延误了看电影的时间,所以想制造出一种永远不会相撞的新型车子。他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灵感,通过对超声波的利用来规避碰撞障碍。兄弟二人把这个思考告诉了爸爸,爸爸便设计了一个超声波的方向自动调节器试装到摩托车上,并通过一个灵敏度异常高,甚至能在百分之一秒时间内引导车子前往正确方向的零件连接。而兄弟二人也迫不及待想要试试这个新的摩托,坐上摩托的弟弟不小心启动了高速发动机,摩托车就直接冲了出去,才有了上述那横冲直撞却未引发任何事故的一幕。

    (罗舜予)

    嵇鸿:《深入狼穴》

      大威带着弹弓和石子,和弟弟一起准备去打麻雀或者小鸟,他却在弟弟手里拿到了从科学院到山区来的科学家方伯伯那里借来的小方匣。因为方伯伯不在,所以大威暂时将小方匣放在自己口袋里,先去打小鸟了。但他却疏忽了,不慎将小方匣当作子弹打了出去。随后方伯伯赶到,并很快找到了小方匣。原来,小方匣是一个特别小的无线电发射机,特点便是小而不怕震动,因此可以在特殊环境里工作。所以通过手腕上的无线电接收机就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它。随后,方伯伯把小方匣系在捉来的狼身上,放了回去。几天后,方伯伯等五人一行进入山区去捕捉狼群。路遇猛虎,方伯伯使用了一种发射电波的电波枪直接赶走了它。最后他们通过小方匣成功找到了狼群,并制服了它们,但并未捕捉,仅仅是为了测试小方匣等高科技。他们相信,在我们的国家里,科学事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切神奇的幻想,都将成为现实。

    (罗舜予)

    嵇鸿:《奇怪的猎人》

      盘生家的隔壁搬来了一位猎人,但一直围着他转的盘生并未发现他应有的猎枪和猎狗,而是在某天早晨听见奇怪的动物叫声。盘生因此走进猎人家里,想知道叫声的来源是什么。原来,猎人将野兽的声音都录了下来,通过不给狐狸吃鸡录下了狐狸生气的声音;通过分离小猴子和糇妈妈录下了小猴子着急的叫声。他便是通过这些声音来打猎。下午,猎人带着盘生到了山里。他首先放出了狼捉住山羊的叫声以吸引众多的狼群,随后又放出了狼遇到危险时的叫声以驱散狼群。然后又通过放出小猴子的呼救声使得老猴子跑了过来,并录下了老猴子的声音。这便是猎人的打猎,虽然没有抓住猎物,但是可以通过声音操纵猎物,还能进一步发挥保护庄稼和家畜的作用。

    (罗舜予)

    嵇鸿:《神秘的小坦克》

      黄明用木头做了一辆小坦克,并爬进爸爸的实验室,用里面的“变色涂料”为它上了色。让黄明失望的是,这种涂料一点颜色都没有,于是他决定去朋友家重新要点颜料。在他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小坦克被弟弟拿着玩,兄弟二人起了争执,弟弟当即扔掉了小坦克。而黄明在找小坦克的时候却发现小坦克不见了,几番仔细查找下才发现小坦克变作了绿色藏在青草间。但等到黄明把它捡起来的时候,小坦克又变回了木头色。感到疑惑的兄弟俩于是拿着小坦克去找妈妈询问,又不小心把小坦克遗失在玫瑰花丛中了。最后,黄明决定向爸爸询问变色涂料的秘密,而爸爸也给予了黄明解答。原来,变色涂料中混杂着避役也就是变色龙的皮肤细胞,所以可以变作红、黄、赭、绿四种颜色,在受到环境颜色的刺激下便会改变自身的颜色以适应环境。之后,爸爸决定进一步发展变色涂料以适应任何颜色的环境。之后,父子二人穿着涂有万能变色涂料的衣服去到深山里探险,靠着衣服躲过了狗熊目力的捕捉,又通过对狮子气味的模仿吓走了狗熊。最后,在听到黄明请求让他把发明交给工厂大量生产时,爸爸却严肃地回答说,这样的涂料在国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罗舜予)

      黄明用木头造了一辆小坦克,上漆的时候想到爸爸最近在研究一种变色涂料,便偷偷取出这种涂料给小坦克上了漆。奇怪的是,当小坦克掉到草丛里时会变成绿色,掩蔽在草丛中;落入玫瑰花丛时会变成红色,让人一通好找。黄明很好奇,等爸爸回来后先给爸爸道了歉,然后请爸爸讲解其中的秘密。
      原来,爸爸通过培育避役——俗称变色龙——的色素细胞,用其产生的变色龙色素制成变色涂料。由于原生变色龙细胞只能产生红、黄、赭、绿四种色素,所以小坦克拿在手里时不会变色。而拓展变色的种类,也正是爸爸还在研究的目标。
      这一天,爸爸和黄明披着涂有“万能变色涂料”的罩衫进入深山冒险。这种“万能变色涂料”能够适应极其复杂的环境,甚至躲过了狗熊和梅花鹿的视线。黄明想要量产这种涂料以满足广大少年朋友的需要。爸爸严肃地教育黄明说,这种涂料会于国防工业有极大的意义;帝国主义一天不消灭,我们就一天不能放松警惕。

    (周嘉旭)

    萧建亨:《钓鱼爱好者的唱片》

      我和老夏在太湖边一整个上午都没有钓到一条鱼,这还是在老夏说他带来了特制的电钓竿的情况下。老夏的电钓竿鱼线是一根与水绝缘的细铜线,穿过钩子挂在了正电极上,在另外一根长竹竿上,挂了一块负电极,这样就使得钓竿和竹竿之间形成了一个电场。理论上,鱼儿只要进入这个电场,就会不自觉地向鱼钩冲来。

      老夏的电钓竿有一半的原因是为我装起来的,因为他想改变我对于钓鱼的看法。在上午的失败以后,我们打了个赌,如果下午老夏能用它钓上鱼,以后我就听他的经常来钓鱼,如果钓不到,以后我们就再也不来了。

      到了下午,一个叫应发的小伙子划船来到了我们面前,告诉我们这里是公社的养鱼场,不准钓鱼,而且鱼儿早就被他们都网了起来。我们好奇他们是怎么把鱼捞得一条不剩的,于是应发告诉我们,原来前几天他们利用科学发明了一种听音器。他们发现鱼儿会发声,而且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于是就先把鱼的声音记录了下来,再选出需要的声音,播放到水中,鱼群就会被吸引从而集中在一起,这样集中网捕起鱼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他告诉我们,现在他划船过来,就是利用水中的听音器来检查这百分之二的漏网之鱼。

      面对我们的好奇,应发诚心地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的研究室,我们立马同意了。研究室里面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水槽,里面有着不同种类、各式各样的鱼儿。当我们利用听音器戴着耳机去听的时候,果然听到鱼儿发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参观完研究室,老夏还想试试自己的钓竿,于是我们重新找到了一个狭小、水流缓慢的河口,应发也带上了他的听音器和网来协助我们。这次电钓竿出了风头,不到一个钟头就钓起了十四条鲫鱼以及其他的一些鱼类。接着到了应发的表演时间,他取出一个标记着青鱼的钢丝,把它绑在了声效诱鱼器上,通过一个特殊的喇叭把这种鱼的声音放大出来,然后他撒下了网,把喇叭放在了网的上面,没过一会,就捕到了大大小小八十一条青鱼,这真是让我们称奇。

      回到家以后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夏突然给我送来了一张唱片,原来这是应发他们特制的诱鱼唱片。经过应发他们的不懈努力,结合老夏的钓竿原理的启发,他们将在合作社大规模、机械化地推广新的捕鱼方法,甚至计划在附近的湖泊联合别的公社,开辟一个四十万亩大的天然鱼场。

    (冀恒达)

    刘兴诗:《北方的云》

      作为北京天气调度员的我,一天在工作中收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模糊不清而又嘶哑的声音一直重复着,请求要在浑善达克沙漠降雨。

      原来电话的那端,来自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沙漠农业实验站。最近的一次地震摧毁了那里的水管系统,而这在短期内无法修好。他们请求我们这里给他们送去一次起码持续五天的中到暴雨,不然那里的庄稼将全部因干旱而死掉。

      我们的同志都焦急地思考如何将水送过去,但那里实在太远,而又出奇地干燥,因此绝非易事。第二天,天气侦察网捕捉到十二小时之内,渤海湾将有一股气流登陆,而且正是朝着浑善达克吹去的,但根据计算,它仅能提供二十四小时的中雨,因此如何让它携带更多的水分成了难题。这里的专家同志提出要增加沿途的蒸发量,于是我们决定在北京的三个水库上空,向气流输送水分。在三台热核蒸发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利用湖泊向这股气流输送了大量的水气。为了亲眼看到这个奇迹的全过程,我们乘坐飞机追上了这股气流,但这股气流在快到实验站的时候,离开原来的道路向东北偏移了一定的距离,最终把辛苦运来的雨水降到了毫无意义的沙地上了。

      碰巧的是,又一股东南风即将登陆,我们决定在气流运行路途的侧面制造一系列人工低气压中心,又增加了好几处热核蒸发机,强迫它按照规定的路线前进。

      为了确保降水成功送达,我们提前赶到了沙漠的实验站中。这里已经一滴水都没有了,农作物马上将干枯而死,幸好到了晚上,那股气流如约而至,在这里下起了大雨,然而两天以后,这场雨突然越来越少,最终也无影无踪了。此时庄稼正开始返青,还需要大量的水分,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无法指望第三次东南风出现了,于是大家又陷入了焦急的思考。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北京的总局指示说,他们已经可以直接从渤海湾里制造出一股湿润的气流,利用人工措施,把它一直输送到克什克腾旗。我们前往渤海以后,看到一大群热核蒸发器在不断工作,一个个工作站又同时在西北地区展开低压区,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就这样,来自渤海的几百吨雨水,按照原定计划,全部浇灌在了实验站田园的土地上,也同样打进了我们的心坎里。

    (冀恒达)

    刘兴诗:《地下水电站》

      我和住在我家的地质勘探队员以及一位工程师叔叔一同前往一处石灰岩洞穴探险。在山洞中,河水溶解了石头里的碳酸钙,形成了一个个的地洞,有大量的水从地洞中漏了下去。地质勘探队员以及工程师叔叔想要在这众多的地洞中找到地下瀑布,未来考虑借其修建地下水电站。

      在第一次探索时,我们艰难地通过了狭窄的山洞,最终抵达一间石头厅堂,洞里有着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有些地方垂下来的钟乳石与地上的石笋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根根壮观的石柱。在顺着洞壁四处探索的时候,工程师叔叔听到了水声,大家都非常兴奋,然而在一番紧张的寻找过后,最终所谓的水声其实是一阵风声。由于用于探险的蜡烛被风熄灭,我们只能计划下一次探索。第二天一早,我们重新爬进那个山洞,但仍然携带的是蜡烛而非手电,这是因为蜡烛可以像保险丝一样,通过其熄灭与否测出危险。在第二次探险中,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山洞中的地下湖泊,并顺着地下河的流向最终找到了巨大的地下瀑布。

      我和两位叔叔都非常激动,幻想着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建成以后的光景。祖国有这么多石灰岩地区,可以修建的水电站数量该是多么可观呀。

    (冀恒达)

    童恩正:《电子大脑的奇迹》

      为了写一篇关于大学生业余学习情况的报道,我前往一所工程技术学院收集素材,统计这里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在整理借书登记卡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叫杨琪的同学在三个月内借走了七万本书,他每天平均看一千册左右,这是正常人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为了调查事情的真相,我决定拜访这位善于看书的大学生,当我几经周折最终找到这个学生的时候,他犹豫而兴奋地告诉我们,这些书的确有人看过,只不过不是他,并且他邀请我们晚上到他的实验室里一趟。

      晚上我们赶到实验室,发现在高大的房间里面摆放了好几张工作台,上面堆满了各种电子管、电容器以及变压器。房间的另一端被一块巨大的帷幕遮断了。实验室的系主任周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邀请我们参观他们的这项伟大实验,原来他们这个科研小组企图创造一种能够代替人类脑力劳动的机器。人类的知识在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已经积累了几千万种书籍,但这些宝贵的财富甚至连千分之一都没有被人类利用起来,于是他们想发明一种机器,在脑力劳动的领域引起一场革命,在各种领域帮助人类智慧的发展。虽然之前也有电子计算机出现,但是真正复制人脑的“电子大脑”并没有出现。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的科研团队正在研发一种微型继电器,这种继电器安装在电子大脑中可以有效地增加工作效率,并大幅度缩小计算机的体积。

      周教授说完让学生们把帷幕拉开,里面是一架庞大而复杂的机器。目前这台机器的主要职能还是作为咨询器械,代替人来看书查资料。这台机器用特殊的电子束扫描的方式,能够每天看五十万册书,而且能够处理不同的文字还有形式。为了给我们展现它的看书本领,周教授让几个年轻人坐进机器中。待机器运行以后,周教授提出几个最为尖端的知识问题,没想到机器用男中音正确而详细地回复了他。接着,几个年轻人提出了一些其他领域的问题,这台机器还是很快速地回答了他们,而且在机器解释完毕以后,还会自动打印出刚刚的发言内容。此时,实验室中响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大家都围到教授身边庆祝,我心里也十分地激动。

    (冀恒达)

    童恩正:《五万年以前的客人》

      参加野外夏令营的郭小林在无意中发现了他所携带的指南针在向导所住的伐木屋附近离奇失效。惊讶之余,小林偶然发现,附近泥坑中有一块虽然很轻但不会沉下去的“石头”。

      小林把这块奇石交给学校以后,并没有得到准确的检测回复。为了弄清这块石头的结构,小林又把这块奇石寄给了科学院的李明哲教授,希望科学院能有进一步的分析。收到这块“奇石”的李明哲教授,在沉思中回忆起了四十年前的大学时光。四十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李明哲曾对中国史书上记载的“似远又近”、被日本教授称为“迷星”的天乙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其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工作。当时的李明哲提出,“天乙星”是地外其他生物所造的“人造星球”,但这一理论对科技不发达的当时来说太过不切实际,最终没有被广泛认可,遂不了了之。

      回到现实中来,李教授忽然想起,在小林发现这块石头的地点,1645年有一次陨石降落的记录。结合年轻时的研究经验,李教授立马发现这其中一定有着更为复杂的问题。他找到郭小林,并联系了相关科研人员,准备与小林一同前往发现奇石的地点进行探查。

      探查之后,科学院对这块奇石作出了最终的分析鉴定:它并不是天然的石头,而是另外一种生物所造的,远超地球现代水平的合金。科研人员还推断出这块陨石实际上是五万年前外星人向地球发射的火箭,只不过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这枚火箭并没有成功抵达地球,而是停留在了距离地球几万公里的高空中,受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影响一直绕着地球旋转。这枚特殊的火箭正是中国天文学家观测到并记载在史书中的“天乙星”。在一次偶然的“流星雨”中,它被流星击中并最终掉在了地球上。很久以后,破碎火箭的一块碎片刚好被夏令营中的小林捡到。

      李明哲教授在给小林解释清楚奇石的来历以及构成以后,不断地幻想着,未来这种合金的成分被进一步分析以后,将给人类带来何种光明的前景。

    (冀恒达)

    童恩正:《失踪的机器人》

      一天夜里,民警顾全方在街上巡逻,突然他发现一个自称“探索者一号”的机器人在大街上溜达。机器人没有理智地到处乱走,没过一会又停了下来。顾全方在它的腹部找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少年科学宫。正当顾全方思考该怎么处理这个机器人的时候,一个十多岁的胖男孩找了过来。

      原来这个机器人是周林、吴康还有陈英三人,在少年宫科学研究展览会期间,为了改进他们的展品“电老鼠”,经过了半年多的努力以后制造出来的机器人。经过初步的实验,他们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在电子大脑的指挥下听从人的指挥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也能根据需要回答相应的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只差最后装好无线电的遥控机器。然而在最后的测试中,吴康说他测试的部分有一个变压器发热现象严重,可能存在短路的情况,因此需要第二天去实验室重新调换。然而陈英实在是等不及了,在催促两个伙伴离开以后,他心中充斥着半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焦躁不安,想要看到自己成果的欲望控制了他,虽然他也想起同伴的告诫,但是他急于测试无线电的设计是否正确,最终还是打开了手中的遥控器。机器人开始运作走出房间以后,陈英还沉浸在成功的狂喜之中,全然忘却机器人已经走出了很远,当他想要控制机器人回来的时候,遥控器已经被烧坏失效,机器人因此不由控制地走到了大街上,最终被民警顾全方“抓到”。

      十月一日,筹备已久的青少年科学研究成果展览会终于开幕了,民警顾全方受邀参加了这场典礼。观众们在最后一间大厅中看到了这次展览上最为精彩的表演,表演者正是“探索者一号”。机器人在无线电波的控制下,顺利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任务。它可以完成各种动作,熟练地按照程序进行化学实验,也能够在机械大脑的控制下下棋。讲解员告诉所有人,机器人并不是一种玩具,在不久的将来,他将在人类的劳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虽然他只能盲目地执行人类的指示,永远也无法代替人的大脑进行思维和抽象的工作,不过他将成为人类脑力劳动的有力助手,前途不可限量。

      全体观众以及顾全方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人群中三个孩子的脸兴奋得出现了红晕,他们的眼睛满是希望的光芒。突然周林张口,原来他又有了一个新主意。

    (冀恒达)

    艾·汉密尔登:《荒唐世界》

      列斯德和霍斯金斯作为最先来到火星的人类,即将在火星上降落了。降落过程中,列斯德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个黑色的斑点。而降落后,他们惊讶地从机器处得知火星上大气和地球几乎完全一致,只是稍微凉快点,这和地球上科学家做出的猜测完全相悖,而两人通过打开舱门直接感受的方式确定了这一点。

      他们惊讶地走在火星并不干燥的沙丘上,望向北方黑色斑点方向,看见了四个有着红色的皮肤、甲虫般眼睛的像人的生物。那四个生物来到他们近前后,用纯正的英语和他们交流了起来,并介绍了自己,分别是阿尔德·巴尔克、奥克·伏克、津格·查乌和穆·库。四人都对自己那拗口难记的名字感到厌恶,并诅咒着为自己起名字的人。

      随后,四人带着霍斯金斯和列斯德去到了他们的城市,也就是北方的那个黑色的斑点处。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庞大的城市是由形形色色风格迥异甚至荒唐离奇的建筑样式混合而成的。城里也有这四人的种类之外的生物。此时,一头像龙和鳄鱼混合物的“两不像”向着他们袭来,却被他们拿出的死光吓跑。随后列斯德和霍斯金斯了解到,所谓的死光其实只是最普通、无任何危害的光,因为想出这种光束的人一点不懂得科学,所以死光并不具备它被描述应具备的能力。与此相同的还有城外的一个大飞机厂上停泊的几百艘星际飞船,它们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无法起飞。

      在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荒唐后,列斯德和霍斯金斯想要回到地球去,也因此暴露了自己是从地球来到火星的,于是被阿尔德·巴尔克等人抓起来送到城市里一个最大的金字塔中,见到了火星人口中的大王阿冈——一种酷似章鱼,生着大眼睛和八对触角的生物。从阿冈处,列斯德和霍斯金斯得知了火星上出现种种不合理的根源。宇宙间存在一种叫意志力的东西,想象的辐射作为一定的物理力量,在相当广泛和强烈的情况下能够把自由原子配合成新的形状。成千上万人同时想象同一样事物时,他们联合起来的想象辐射异常强烈,以至于将原子组成固定的形状。同时,因为想象辐射场的场域线类似磁力线,其延伸方向是从太阳系的中心通到外围,所以地球上想象而出的事物便会在火星上由自由原子组成并固定下来。所以,这整座城市中所有奇形怪状的生物其实都是各种作者想象而出的火星人,而其中绝大部分的作者又对科学一窍不通,所以他们想象的科学武器没有一丝应有的力量。而火星上气候等的异常也是由不懂科学的作家的想象所致。

      随后,火星人们开始讨论如何惩罚列斯德和霍斯金斯,而二者却只是想回到地球。最后,阿冈提出了一个条件,让他们进入一种可以扫描处于睡眠状态的人的大脑的机器,以获得并研究关于地球的知识,并想办法对想象出火星上这些荒唐事物的地球加以报复。

      扫描结束后,列斯德和霍斯金斯坐上火箭,在两星期后回到了地球,但此时地球也不再如往常一样了。阿冈等火星上的科学家通过对二人的扫描了解了地球上的知识,并发明出了一种能够阻挡甚至逆转意志力作用的机器,由火星人制造,在地球上固定下来。于是地球上出现了甲虫眼睛和四只手的地球居民等奇怪而可怕的生物,这便是火星人的复仇。

    (罗舜予)

    徐青山:《到火星上去》

      我的爸爸,作为“火星1号”的驾驶员,今天刚从火星上回来。我听他述说了火星上的事情,心里前往火星的想法愈发强烈。我鼓起勇气,向爸爸提出想要去火星,但却被爸爸抢白一顿后拒绝。我并没有就此放弃前往火星的想法,在把想法告诉两个同伴丁国强和王天平后,我们三个决定一起坐上我爸爸的火箭船,然后头也不回地奔向火星。

      我通过谎称班里需要制造一只火箭船模型,想让爸爸带我和两个伙伴去他的火箭船里参观,并趁着爸爸他们去体检的时候驾驶火箭船离开。爸爸一开始并不同意,但却被妈妈说服了,最终决定只能让我们去看看,不能动任何东西。我当然满口答应爸爸,只是不打算最后遵守。

      星期天当天,当爸爸他们去医院后,我们刚上“火星1号”,我便让丁国强和王天平坐好,系好安全带,凭借自己在爸爸那本《宇宙飞行须知》上学到的一知半解启动了飞船,火箭加速着向着天外而去。经过一段令人不舒服的加速,火箭最后达到了每秒40公里的速度,我们也在火箭中,离开了地球,飞向火星。

      在航行途中,我们见到了没有被地球大气遮拦的群星,又看到了在身后的整个地球。因为宇宙中没有引力,所以我们在失重环境下玩得不亦乐乎。不久之后,我们突然遇到了流星群,为了防止火箭被损毁,我及时操作着火箭离开了那一片区域。

      等快到火星时,我们从船舱看见火星表面上许多横七竖八的细条,以为是书上说的运河,而通过火星和地球的远景比较,我认为火星上大致是有人的,因为二者确实比较相像。

      等到降落的时候,我因为没有操作经验,又特别紧张,一下子把发动机关闭了,致使火箭在火星上摔坏了,而伴随火箭的无线电收发机也摔坏了。我们三个最后决定背着求生物资去寻找地球科学站。

      在跋涉途中,我们遇见了火星上的风暴,那几乎快把我们埋在沙堆里,等它离去的时候我们全身都是沙砾。然后我们又继续前行,走到了火星上的绿洲,里面的树木非常庞大,可能已经有几千岁的树龄了。在这一天的最后,我们在一棵空心大树的树洞里过夜。

      第二天,我醒来的时候王天平已经不见了踪影。在我寻找王天平时,他带着鱼走了回来,原来在那边有一个很小的湖,我们从中捉了几条鱼,通过半导体饭锅——一种在饭锅的盖子上装上很多半导体电池,通过光电效应发电来加热食物的锅具——做了饭吃,然后在丁国强的建议下进行了跳高、跳远和举重比赛。因为火星的引力是地球上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三个的比赛数据都十分的高。

      比赛结束后,我们又继续向南前进,并且发现了原先在飞船上以为是运河的黑线,那其实是火星上的裂缝,里面还有着一些小的草木和动物。我们下到裂缝比较靠上的位置,捡到了不少矿石,之后又接着找寻地球科学站而去。

      夜间,我们发现了火星上的两个月亮,并且因为它们公转的速度和火星自转速度的不一致而观察到了一个东升西落,一个西升东落的奇特现象。随后又因为火星大气层较地球稀薄而看见了木星、土星,甚至还有我们的家园——地球。突然,王天平发现了地球科学站发射的信号弹,三人决定向着那个方向行进。

      第二天,我爸爸的朋友李伯伯带着汽车找到了我们,并带着我们坐车去参观科学研究站。科学研究站的屋子是用一种重量只有木板五十分之一,但却和钢铁一样坚固的材料建造的。在科学站后面,有着植物园和动物园,里面有火星上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之后,李伯伯带我们去看了火星上的盐海,并且告诉我们火星上有特别多稀有金属的矿藏和煤矿等资源,还展望了我们对火星的开发和建设等理想中的未来。

      最后,我爸爸乘着火星2号来到火星接我们。我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已然不像从前一样调皮,而是好好地遵守着爸爸的安排。离开火星之前,我们乘着火箭从火星的北极开始绕着火星看过一周后,向着地球而去,并决定在以后再来火星,建设属于我们的未来。

    (罗舜予)

    迟叔昌:《旅行在1979的海陆空》

      我们全家准备从哈尔滨乘坐火车去往大连,火车的发车时间是下午两点半,但凡事总会多操心的奶奶认为路上保不准会出点岔子,在她的执拗下,我们才一点二十分就出门了,一点半就到了车站,并在行李服务站通过传送带首先安置好了行李,然后去消磨时光。为了不让我和弟弟闲着,我们听从工作人员的建议走进了儿童候车游戏室。在游戏室里,有着一个会自动朗诵的机器人,正在通过诵读滔滔不绝地介绍着现在交通上的成就,而我们的娱乐设施,就是旁边那小孩开的小汽车。这种小汽车是专门让小孩子开的,通过齿轮给每一辆车内置的飞轮上劲,以驱动小汽车前进。我上的是可以自己操纵的,而弟弟则因为年龄太小上了一辆操纵权掌握在工作人员手里的更安全的汽车,我们在娱乐室里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还举办了汽车竞赛会。

      进了火车才发现,现在的火车已经是有着两层的庞然大物,连铁轨都增宽到了三米正。这辆上下分层的火车,整体呈流线型设计,车皮由铝合金制作,能在最大程度减少阻力的同时保证坚固性。而在火车内部,下层是乘客乘坐的地方,上层则有着餐厅、体育室、游艺室等等服务设施。我们坐上火车后,平滑的起步并未让人感觉任何不适,乘客的乘车间里则有着电视、电话等设施。床是一种奇特的空气床,通过填充氮气来使用,不用的时候放掉,这样也可以节省更多的地方。在下面娱乐一阵后,我们决定到楼上去看风景。我们所处的乘客间楼上正是理发室,理发室里虽然有理发师,但是整体全是自动的,通过电来驱动。

      等到了大连后,我们下了火车,换乘了船,从水路前往上海。等到上路后我才发现,我们所乘的这艘船居然有三只脚。原来,这种船叫潜翼快艇,开得慢的时候船肚子漂浮在水面上,但是当开快了之后,水下的机翼上下方水流速度不同,便产生了浮力,逐渐把船身抬起,减少了波浪对船体的影响,能够开得非常快,没多久就到了上海,我们甚至还没能完全游玩船上的娱乐设施。

      到了上海,叔叔和婶婶开着他们的自动车来接我们了,这种车辆不需要换档,一切都是自动的,会自己判断地形和障碍然后操作。在叔叔婶婶的带领下,我们在第二天来到了上海展出的汽车展览会,看到了657种不同的汽车,其中302种是我们纯国产的,其他的是外国制造的。展览会上,正在演示新型汽车的相撞,两辆车都有自动刹车装置,在前保险杠受到一定的外力冲击之后,汽车就会通过车轮倒转立即刹车。

      在上海呆了五天后,爸爸提议坐飞机去往西藏。我们来到机场,发现飞机已然变成了碟子形状,变成了飞盘。这种飞盘可以把旅客和行李都安在中间,然后通过边上的喷气机件直升起飞后笔直飞向目的地,盘状的设计更能够减少气流阻力,所以飞盘飞得比一般喷气式飞机更快、更稳。而当到了西藏地区的时候,两旁的高山是飞机必须克服的困难。虽然对普通飞机来说,这非常艰难,但是对飞盘来说,这不成问题。飞盘的四面八方都装有执行自动控制的电眼,当距离障碍物太近时,电眼就会叫自己控制的喷气管喷气来调整航道,以此规避危险。

      等回到家后,我把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落于纸上,写成了这一篇文章。

    (罗舜予)

    于止:《失踪的哥哥》

      某一天,张春华接到公安局打来的电话,问询他家是否走失了小孩,在得到张春华否定的回答后,警察局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孩子的学生证,署名是张建华,并且与案宗比对后,确定是张春华家的孩子。而张春华也终于记起,十五年前他们家确实失踪了一个小孩,那是他的哥哥,正是张建华。

      十五年前,在张建华走丢后,他们的父亲急匆匆地出门寻找,彻夜未归,几乎走遍全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还问过公安局,却也没有张建华的丝毫下落。到了第二天中午,公安局才说在渔业码头上发现了张建华的书包。张建华和张春华的父亲又通过渔业公司得知张建华也不在渔船上。自此,所有线索中断,张建华杳无音信,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找到张建华。

      接到电话后的张春华马不停蹄地赶到公安局,与陈科长见面。从陈科长处,他得知自己的哥哥张建华躺在速冻车间的一个角落,现在处在一种生死不明的状态中。他们来到六号渔业码头的第一冷藏厂,穿着整齐防冻套装后进入了速冻车间,在角落中发现了张春华的哥哥张建华。据老工程师的推测,张建华是因为贪玩才偷偷躲进空铁箱里变成了这个样子。随后,根据陆工程师的理论,张建华可能还是活着的。破坏身体组织的不是冷,而是冰。而陆工程师所组建的这个速冻车间,正是解决了冰的问题。

      二十几年前,陆工程师和市立第二医院院长王大夫相识,请求他为冷藏厂写一篇关于冷冻鱼虾的文章,以扭转人们的偏见。文章虽然写成了,却因为人们更在意滋味而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陆工程师因此想寻找出一种能够同时保证滋味和养分的冰冻方法。

      一年半多后,他终于从冻豆腐中有所发现并取得了进展。滋味的改变,是因为冷冻得慢的时候,豆腐里的一部分水分子先聚集在一起结成少数冰粒,其余水分子再缓慢附着在少数冰粒上冻结,最后结成比较大的冰块。而只要温度降低,冻得再快一些,便能够减少冰粒的产生,最后的冰块就能够变得很小。而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是能够让水分子来不及聚集在一起就停止活动,出现冻而不冰的现象。陆工程师在试验后发现,这个冻而不冰的温度便是摄氏零下一百二十度。王大夫进一步想到,如果细胞不会被冻成冰的水破坏,那么就真的可能使得冻过的鱼虾恢复生命。之后,根据这个原理,陆工程师设计了一套自动化速冻车间,也正是张建华不慎误入的那个车间。

      在与王大夫通话并看过现场后,陆工程师和王大夫决定做手术将张建华复苏过来。虽然这之中伴随着种种危险,但作为大夫,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尝试。最终他们决定通过热波灯,让张建华身体内外的温度同步升高,来规避内外温度不一致带来的危险。在一番手术后,张建华最终有惊无险地复活了。

    (罗舜予)

    郭以实:《科学世界旅行记》

      小王对生活里和自然中的科学现象非常好奇。这天,小王将要搭乘喷气式飞机到未来的科学世界去。

      不一会儿,飞机降落在位于沙漠的“太阳城”。太阳城的工程师向小王介绍,通过一种巨大的凹面镜,反射强烈的太阳光线汇集到锅炉上,从而产生三千五百摄氏度的温度,使得锅里的水变成压力很大的蒸汽去运转机器。此外,产生的能量还能够进行金属的融化、焊接和切割。在生活功能上,太阳能还能够提供蒸馏饮用水、洗浴热水、饮食用能、干燥用能等。小王来到日光发电站,这里的地面都铺满了半导体电池。太阳照射到半导体电池向光面,温度升高,从而与电池的被光面产生温差,电流就产生了。而成千上万个半导体电池串联起来,就能够产生强有力的高压电流,以应用于工业生产。半导体电池还应用在日光汽车、日光火车等交通工具上,日光飞机也正在研制中。在太阳城,独幢房屋在屋顶铺设太阳能板就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用电。基于电池的吸热特性,还能够制成空调,吸收房间的热量。

      第二天,小王搭乘日光火车参观“披上绿叶的农场”。通过原子能爆破,农场修筑起像海洋一样宽阔的水库。利用“刺激素”,农场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培育起广袤的森林。整个农场的运营管理都通过一幢玻璃大厦控制。农田里生长着一种两穗小麦,有着坚挺的茎秆和强大的根系,能够吸收土壤里所有的肥料。依靠刺激素,这种小麦一连几年都能够自行生长,不用播种;还能够一年三熟。无人机飞翔在农田之间抛洒药肥。水库地下修建有大型水电站,通过错落在田间的钢塔,将发出的电通过强有力的电波传送出来,拖拉机通过车顶上的天线接受电波开动起来。农场还能够制造人工降雨和雷电,通过气球导引的钢索连通耕地,制造放电环境生成氧化氮,随雨滴透入土中提供氮肥。农田中,高大的多年生棉花树结着硕大的棉桃、这种棉花能原生多种颜色,不会腐烂,还能制成防雨布和帆布。玉蜀黍有两人高,一束棒子上有八个叉,就像香蕉一样。农场还运用米丘林的方法来改良动植物品种——比如一百六十公斤重的绵羊、年产一万四千公斤牛奶的母牛、五百多公斤重的肥猪、运力堪比机械的快马和挽马……

      在太阳城,还有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从这里开始。前往原子能发电站的道路上,埋在地下的电线产生电波,汽车便能够接受电波运转起来。历史上,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工人成为资本家和机器的奴隶;原子能的发现被帝国主义者用作大规模杀人的武器。而现在,中国将原子能这个伟大的力量用于和平,开创了原子能时代。这座原子能发电站利用中子撞击铀原子核实现裂变产生热能,再由蒸汽轮机将热能转化成电能。现在,使原子核直接产生电能的研究正在进行。除发电外,原子能还应用在工业爆破以及为飞机、火车和火箭等交通工具供能等方面。

      小王搭乘原子能破冰船前往北极。为破冰航行,船体两侧以几十个大气压将水流泵射出去形成水刀,甚至能够轻松击破二十年的大浮冰。舰桥上,通过电能驱动的探测地形的无线电定位器、测深器、自动舵手、自动司炉等设备有条不紊地确保着破冰船的运行。破冰船的动力系统就是一个小型的原子能发电站,只需要储备六十公斤的原子燃料就能够运行二到三年。在北极点,小王见证了融化浮冰的原子爆炸实验。为躲避风暴,小王登上了原子能潜艇。巨大的原子能潜艇还能够运送拖拉机、火车头去开发冻土。在海中,潜水渔艇通过超声波探测鱼群,利用电流吸引鱼群并捕获。远端的海面上,由风力发动机驱动的自动油井开采出石油。

      上岸后,小王来到宇宙城,准备搭乘原子能火箭前往月球。发射场配备有巨大的无线电望远镜,与精密的电子计算机一起控制火箭的飞行。宇宙中圆环状的人造卫星是火箭的中继点,建设有培育蔬果的宇宙温室,可供人员休息和物资补给。月球上的“月球一号”科学研究站进行着机场修建、物理实验、矿藏开采和金属冶炼等工作。

      小王结束了未来旅行,回到地球,怀揣满腔的热情学习科学知识。

    (周嘉旭)

    杨子江:《火星探险记》

      1971年,中国已经建立了月面基地和数座人造卫星,能够在太空中自由地往来,并且向火星派遣了第一批使者——“火星一号探险队”。探险队从月球出发,经由七个多月的航行成功降落在火星。

      火星探险队队长高学深院士的儿子高伯力,接到爸爸从火星发来的电讯。在这份《少年科学报》号外上,高院士描述了他们控制火箭船、用原子机关炮粉碎有威胁的流星以及降落火星的令人紧张激动的场景。在此之前,中国还发射了12号无人火箭降落在火星,为本次载人登火提供导引和气象预报。降落过程中,探险队遇上了人工重力机失灵、雷达屏幕损坏等等重大危急事件,但最后都解决了问题并且成功降落火星。

      看完报道后,高伯力恍惚间做了一个梦,报纸上的这一版火星报告就是他写的,而他自己也坐着光子火箭船飞到火星上参加探险工作。高伯力看到了火星上橙红色的沙漠,淡紫色的天空,依靠自动仪器分析了火星空气的成分。探险途中,高伯力还发现了浅蓝色的植物,这种植物能够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茎秆很细而叶片又大又厚,适应了火星干燥且离太阳较地球更远的环境。工程师们研究开采出来的岩心,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稀有金属。探险队还发现火星上人工开凿的运河——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年前挖掘的,并由此推测很久以前火星上可能确实存在智慧生命体。在垦殖运河土壤的时候,高伯力还找到了火星人的头骨化石。

      突然,妈妈的呼唤让高伯力回到了现实当中,手里的报纸上仍旧是爸爸写的报道。高伯力躺到床上,希望这个梦能继续做下去。这时候,红艳艳的火星靠近了西边的地平线,偷偷从窗口照在了高伯力身上。

    (周嘉旭)

    韩危石:《一次美妙的郊游》

      八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全小队的同志在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去郊游。无人驾驶的出租汽车搭载着我们前往香山。这无人驾驶汽车车体呈流线型,就像是一架割掉翅膀的喷气式飞机——同样也有着风驰电掣的速度。只依靠几个电钮和语音控制,汽车就能够平稳运行。

      来到香山,我们每个人取出“小蜻蜓”,背起发动机,再装上朝天直立的螺旋桨,就通过操纵杆驾驶如同直升机一般起飞了。大家进行着“爬”山比赛。休息时,班上的动物爱好者小组组长张和平拿出“西洋镜”——这种机器内壁涂有特殊的物质,能够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吸引昆虫。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昆虫就填满了采集箱。我们还拿起没有子弹的猎枪——通过超声波“震死”猎物——捕获了许多可口的野味。通过能放进口袋里的袖珍电视机,我们还观赏了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

      直至太阳快落山,我们带着郊游的满足和愉快,坐上无人驾驶的汽车回到城里去。

    (周嘉旭)

    韩危石:《小飞飞漫游长寿国》

      小朋友小飞飞聪明能干,读书用功,生活勤恳,而且喜爱新奇的事物。这年暑假,小飞飞独自出门旅行,来到了长寿国。

      长寿国虽然城市不大,但是建筑、街道都十分美丽。各式各样的房子坐落在花园当中,齐整幽静。街道上来来往往的大都是老年人。小飞飞见到一位大胡子的老爷爷牵着十来岁的小女孩,便上前想要了解长寿国的秘密。

      原来,长寿国的居民有四辈都是老年人,可以活到一百四五十岁甚至两百岁;年轻人只有两辈。因为年龄的跨度大,而家庭成员谱系复杂,每个人都需要编号才能够分清楚。如小女孩就是“第六代玄孙辈第二十二号孙女”。男人们一百余岁还容光焕发,在舞池上宛如青年小伙;女人们年龄大了却丝毫不显老态,以至于小飞飞还管八十岁的老奶奶叫姑姑。街上的商店无人售货,货品应有尽有,顾客只需要登记一下就能够带走。

      一天早晨,小飞飞在花园里遇到了小女孩一百五十二岁的太老爷爷。小飞飞想要询问这里的人们是不是吃了长生不老药。太老爷爷笑着说所谓灵药都是不切实际的东西,还叮嘱小飞飞多多仔细观察,真正的长寿的目的就在身边。

      小飞飞确实观察到了许多特殊的现象。第一,长寿国的人热爱劳动,而且劳动得很愉快、很有条理,第二,长寿国的人生活非常规律,按部就班,所有人的面孔都是愉快的。第三,长寿国的人身体都很健康,医生甚至没有活儿干……

      离别时,小飞飞收到太老爷爷的信,原来长寿的药方自己早就发现了,正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周嘉旭)

    韩危石:《弄巧成拙》

      小荣是学校少年农场的场长,带领同学们把农场里的西瓜、玉米、番茄等作物培育得十分茁壮。快要丰收之时,小荣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人民公社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发明了“全能速长素”,能施用在各种各样的作物上。少年农场便写信求取科学院的帮助。

      公社的黄叔叔向大家解释了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生长素不同于肥料,是一种能够刺激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使作物长得又快又好,又名“生长刺激素”。现在“刺激素”已经在公社铺开使用了。黄叔叔带来的“刺激素”分为水剂和膏剂,前者喷洒在作物的叶面,后者涂抹在作物的根系。小荣和他的小伙伴们很快就完成了施加“刺激素”的工作,大家都期待着收成时的大跃进。

      看着庄稼长势真的变得又快又好,小荣决定偷偷再施加一些“刺激素”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但就在小荣加施生长素之后,植物却开始停止发育甚至枯萎。小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写信向黄叔叔请教。黄叔叔回信道这是过量施用生长素导致的结果。小荣认识到了自己自作主张和不尊重集体的错误,弄巧成拙,并以此作为今后行事的教训。

    (周嘉旭)

    迟叔昌、于止:《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

      每到上学前,没头脑总是丢三落四,各种准备无法做好,也各种冒失。等到了学校,对老师的问题,没头脑也答不上来,最后落得个全班倒数第二的名次。

      但没头脑并不是头脑比别人差,只是对功课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似乎从来没有复习过。老师找来没头脑的父母,与他们交谈后,没头脑的妈妈直接对爸爸发火,迫使办法多的爸爸想出方法解决没头脑的问题。最终,办法多的爸爸设计出一顶藏着20万个半导体电子管的电脑给没头脑戴上,并通过温差发电机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发电项圈为电脑供能。

      戴上电脑后,没头脑在学习上一路畅通无阻,老师问的问题没有难得到他的。但是电脑毕竟只会计算,没有回答需要动脑筋的问题的能力。最后,爸爸和妈妈经过商议,决定不再让没头脑戴电脑,而是让他自己独立思考,锻炼大脑,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没头脑也在之后抱着对电脑的兴趣进行着研究,希望将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电脑帮助人们计算。

    (罗舜予)

    迟叔昌、于止:《割掉鼻子的大象》

      1975年8月23日,我作为一名记者,来到戈壁滩上的一座城市,叫做绿色的希望。这座城市环境优美,如同花园一般,建立在本该黄沙连天,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

      在城市里,我被孩子和大人们的潮流所吸引,和他们一同去看那割掉鼻子的大象。这种大象白里透红,与平日动物园里灰色的大象简直云泥之别,更奇怪的是它们没有长鼻子,也没有大象牙。从骑在最后一头大象上的人处得知,这些大象是属于国营农场的。民众不免对农场养大象的用途感到疑惑。

      在抱着疑惑回到旅店后,我收到服务员给我的,由我的中学同学李文建寄来的请帖,邀请我去国营农场参观。趁此机会,我也想向学习了畜牧业的李文建问询为什么要割掉这些大象的鼻子和牙。

      等到了国营农场,李文建才告诉我,那些被我认为是割掉鼻子的大象的动物,实际上是猪,是一种被称作奇迹72号的白猪。我从李文建处得知,他们使用中国四川的白毛猪和英国的约克猪杂交,并通过运用电波刺激脑下垂体生长,让猪的长宽高都增大了五倍,把一头普通一百来公斤的猪增大到了12.5吨,又通过在饲料里增加磷钙强骨素结合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使得原本只扩大了25倍的骨骼得以撑起125倍的体重,只消耗50倍的饲料便能提供100多倍的肉量。最后,李文建留我在农场里品尝了用奇迹72号烹饪的菜肴。

    (罗舜予)

    斯图季特斯基:《黑海宝藏》

      斯莫林教授是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他通过人工杂交创造的植物,能够把散逸在地壳里的超微元素的积累速度增加几千倍,被称为“生物浓缩器”。一天,生物研究所来信要求斯莫林将一本《拉捷茨基太平洋群岛游记》的影印本寄往国外,但助手彼得洛夫却发现美国学者辛泼逊提前买走了这本书。

      黑海中偶然捞起一棵含金量高达80%的金海藻,国家委托斯莫林通过生物学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黄金。而同时卡拉什尼科也进行着用化学方法提取海水黄金的研究。斯莫林前往黑海考察,另一位助手奥尔迦则到卡拉什尼科实验室学习。卡拉什尼科利用超声波使金子沉淀,但要耗费大量的试剂和能量,耗能远大于黄金价值。数月打捞金海藻无果,斯莫林改变研究思路,选择具叶藻培育新的“生物浓缩器”。同时美国传来消息,辛泼逊在研究培育能凝聚元素的海藻多倍体。研究员克鲁申斯基发来有重要发现的电报后却意外溺亡,保险柜中的金海藻样本和笔记本也失窃。

      另一边,卡拉什尼科的催化剂研制成功,奥尔迦也发现海藻被破坏产生的酵素,加速了黄金沉淀的过程。她还发现具叶藻的幼芽能够从捣烂的植物组织中生长出来。一天,实验室的巨种具叶藻莫名死亡。斯莫林意识到一连串的意外可能与自己与华莲莉雅的交往有关。因为华莲及其好友编剧瓦西里耶夫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而华莲是拉捷茨基家的后人。

      基于奥尔迦的发现,斯莫林培育出了一种新的红藻。在划船考察时,斯莫林意外发现大量的潮汐能。在苏联的强大动员下,水电站迅速建成。但彼得洛夫却被绑架失踪。斯莫林和卡拉什尼科一同寻找彼得洛夫。一路追寻到巴拉克拉瓦海,看到阳光照射下发出紫红色光芒的海水,斯莫林终于明白克鲁申斯基的发现是海水里的一种细菌。这种细菌能够积聚金子,与金海藻共生。而这也正是彼得洛夫的发现。

      在监禁处,彼得洛夫得知了克鲁申斯基也是被绑架然后牺牲的。这伙特务专门针对海水提取金子的实验。卡拉什尼科分析了彼得洛夫残存的笔记上的数字,发现在卡拉达格附近海域可能会有使黄金沉淀的因素。在这里,他们捞起了第二棵金海藻。斯莫林认为海藻可能来自岩洞,被水流冲入黑海。

      华莲莉雅突然失踪,而斯莫林调查时意外得知了她的曾祖父也从事矿物研究。内务部也发现瓦西里耶夫是间谍,利用华莲获取其家族的科学情报,并且那本游记记载了黄金来源的秘密。斯莫林潜入海底发现了生长有金海藻的地下盆地,而这片盆地正是老拉捷茨基在上世纪中叶开辟的种植场。

      彼得洛夫从监牢逃脱,带回的情报使特务被一网打尽。但实验室和海藻田遭遇袭击。关键时刻,斯莫林等人赶到救下奥尔迦。最后,实验室里培育出来的新作物和黑海盆地里的金海藻都顺利完成了提取金子的任务。

    (周嘉旭)

    涅姆佐夫:《金窖》

      西尼茨基是刚从大学毕业前往巴库石油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学生,在飞机上,他遇见了石油科学研究所的成员莎依达,二人交谈甚欢。飞机降落时西尼茨基看见一个奇特的白色球体漂浮在水面上,却因降落时窗外景物的频繁变换而错失了向莎依达询问的时机。

      下飞机后,西尼茨基和莎依达见到了前来接机的莎依达丈夫盖桑诺夫。莎依达和丈夫聊起刚从莫斯科调来的新工程师华西尔也夫,盖桑诺夫对莎依达将去帮助华西尔也夫开展实验的人事调动显露不满。之后三人同坐一车前往旅馆,同时莎依达向西尼茨基介绍巴库城,后者颇为惊奇。

      西尼茨基在前往庆祝盖桑诺夫成就的宴会之前改装好了自己的新奇录音机,并又一次想到了那白色球体。玛丽安作为盖桑诺夫手下工作的石油科学研究所的设计员,对新到来的工程师华西尔也夫持有不屑的看法,她用电话催促自己的学生来参加盖桑诺夫的庆功宴。盖桑诺夫就建设更深的油井架的问题与石油研究所的书记鲁斯大莫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两人并未达成一致。之后,盖桑诺夫带着西尼茨基了解了油井架的架构和工作情况,并让西尼茨基自行参观其余部分。

      盖桑诺夫的庆功宴即将开始,但西尼茨基在大理石控制盘处观摩耽搁了一些时间,以至于快要迟到。这时,玛丽安的学生们乘着自我改装的船到了,于是西尼茨基搭上了他们的船,一同前往盖桑诺夫的庆功宴。船在中途发生故障,西尼茨基又一次看见了那白球。他认为那是一个漂浮的水雷,于是跳入水中围着它游了一圈。上岸之后,他迅速跑向盖桑诺夫开宴会的地方,想向鲁斯大莫夫、盖桑诺夫、莎依达告知漂流水雷之事。

      另一边,盖桑诺夫和莎依达就莎依达去帮助华西尔也夫的事情发生争吵,双方的不理解越加严重。刚和莎依达分开,盖桑诺夫便看到了玛丽安的学生们,但西尼茨基却不见了踪影。

      庆功宴开始之后,鲁斯大莫夫向盖桑诺夫借用他最厉害的三个技工以试验华西尔也夫的新设计,在得到了盖桑诺夫不太情愿的同意后与技工们交流了调动工作的事情,还更进一步说服了盖桑诺夫也来帮助华西尔也夫的试验。

      西尼茨基来到庆功宴后,找到鲁斯大莫夫、盖桑诺夫、莎依达告知漂流水雷之事,但均得到三者较为敷衍的回复。他在自我思考时偶遇了玛丽安,玛丽安原本对其姗姗来迟有些生气,却因为看见他沉思的动作而有所改善。两人仓促交谈过一阵后,西尼茨基起身离开,并见到了莎依达,和她商定了提前实验日期的事情。

      实验当天,西尼茨基穿上潜水服和莎依达以及工人一同潜水以实验改造后的仪器。他们遇到了很大的风浪,这时白色的球再度出现。风浪导致西尼茨基的救生绳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他在海底陷入危险,但仍继续测试改良后的仪器,最终因为氧气不支而昏迷了过去。

      西尼茨基在一间休息室里醒来。周边的种种迹象表明他处于一个水下钻油设施中,其中一个房间里挂着很多他原先以为是水雷的白球。他似乎意识到了此地的不凡和事情背后应该有种种原因,于是他回到了休息室继续躺着,等待着莎依达的到来。就在西尼茨基只身在水下钻油设施中游荡时,莎依达也和华西尔也夫讨论了如何处理西尼茨基的事情,最终他们决定将西尼茨基暂时留在此处。之后华西尔也夫和鲁斯大莫夫交流以求得一个新的设计员,而鲁斯大莫夫则说盖桑诺夫将来帮助他进行试验。西尼茨基再度醒来后,莎依达带他参观了整个水下钻油设施并邀请他共同观看实验,西尼茨基将这个设施命名为海底之家。

      与此同时,海面上盖桑诺夫的实验也在同步进行中。虽然玛丽安的核对给了盖桑诺夫信心,但最后新实验还是失败了,支撑油井的支柱塌了一根,这给予盖桑诺夫内心不小的打击。之后盖桑诺夫来到研究所长的房间与所长阿盖叶夫、鲁斯大莫夫等人交流讨论支持华西尔也夫工作的事。与此同时,玛丽安因其对电钻的巧妙设计而收到了来自华西尔也夫的邀请,前往小岛设计电钻。两人在小岛上对电钻大加讨论,最终敲定出一个工作能力极强的电钻。

      华西尔也夫和盖桑诺夫的实验结束后,两者均来到石油研究所参加会议。在会议上,华西尔也夫解释了盖桑诺夫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华西尔也夫的海底之家触碰到了盖桑诺夫的水面平台的支柱,但莎依达坚持自己的仪器不会出现错误。为此,盖桑诺夫和莎依达又闹开了矛盾,会议不欢而散。而之后在鲁斯大莫夫和所长的交流中,两人通过综合考虑才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其实是海底的大石头将盖桑诺夫的支柱撞断了。之后,在研究所里,盖桑诺夫和华西尔也夫见面了,在关于石油探勘开采的问题上,两人一拍即合,在公园里一同散步,交流着彼此的想法与意见,对使用蓄油球运输石油的方式(也就是西尼茨基屡次看见的白球)进行了讨论。一直到早晨,盖桑诺夫才回到家中,并和莎依达解开矛盾,共同支持华西尔也夫的实验。

      实验前夕,大家都笼罩在自己的思绪中,而华西尔也夫一直被不安环抱,对实验能否成功十分担心。

      实验开始后,海底之家下潜到100英尺深,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找到石油的影子。这时西尼茨基提供了他的帮助,增大了石油勘探装置的灵敏度,使他们获取了石油的可能所在地,最后他们一路下降到300英尺深,并决定在这里打井。虽然海底之家携带的电力仅能支持他们进行很短暂的钻探,但最终他们还是从这300英尺深的地方打出了纯度极高的石油。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兴奋中时,钻井室失火了,海底之家被采油管固定在了海底,没办法上浮,海底之家的人们陷入困境中。华西尔也夫让所有工作人员进入蓄油球中,并通过发射器把蓄油球打上海面。而这时候,乘坐大船漂浮在海底之家正上方,早有不祥预感的盖桑诺夫发现了从海底浮上来的蓄油球,并找人解救了其中的工作人员,但迟迟不见华西尔也夫的身影。

      原来,华西尔也夫自己留到了最后,他把自己的工作日记也装在一个蓄油球里打上了海面,而自己却留在海底静候厄难。这时,本该离去的西尼茨基出现在了海底之家里,他也没有走,而是决定和华西尔也夫一同留下。两人在缺氧缺水的海底之家滞留良久,华西尔也夫终于找到办法让自己和西尼茨基成功脱离海底之家,来到海面上,但却因为没有及时被发现而漂流到了一座无名小岛上。同时,回到岸上的人们都殚精竭虑地思考着拯救华西尔也夫和西尼茨基,并打捞海底之家的方法。玛丽安的学生们找到了华西尔也夫打上海面的第十个蓄油球,但里面却只有华西尔也夫的工作日记。

      之后,大量的飞机、汽船、游艇来到了此处对海底之家进行搜寻。而华西尔也夫则是和西尼茨基一起,通过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小岛上成功制造出了淡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并制作了特殊的求救信号。几天后,搜寻的救援队发现了华西尔也夫的求救信号,从岛上救出了华西尔也夫和西尼茨基,大家一同回到了巴库。

      事情告一段落后,华西尔也夫、盖桑诺夫、莎依达、玛丽安和西尼茨基等人一同工作,通过全新的石油勘探和采集方式,提升着石油的产量。

    (罗舜予)

    盖奥尔奇·戈列维契:《客星之谜》

      苏联天文学家德列夫和他的妻子德列娃在有“新星发现工厂”之称并配备了电子天文望远镜观测阵列的帕米尔高原天文台工作。德列夫负责对恒星的阐释工作,德列娃则负责寻找小行星的观察工作。12月4号,他和妻子从天文台拍摄的7327号星的照片上发现了一根极细的线条。经夫妇间的讨论以及此后多次的拍照取证,终于确定该细线是一颗沿着双曲线轨道笔直向着太阳飞来,最后可能会在距离地球300万公里经过的行星。同样发现这颗行星的外国科学家里泼教授将之命名为涅梅齐达。

      出于对原始数据可能存在误差而导致计算结果谬误,再引发对飞掠后果判断失准的担忧,以及对涅梅齐达出现后各种社会恶劣反响的制止,著名天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日维尔站了出来,呼吁从科学的角度正视这次灾难的可能性,以及从理智的角度认清想趁机大发横财之人的别有用心。他得到了学者们的支持,召开了由世界各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代表大会,以衡量涅梅齐达可能带来的危险并提前做出反馈。

      到了1月,天文学家根据已成一个小环大小的涅梅齐达以及和太阳光谱相同的光谱算出了它那稍大于地球的体积、没有大气层的表面和每秒300公里的速度。

      及至4月,德列夫发现了涅梅齐达上的一些会移动的黑色斑点,从而确定它拥有33小时长的自转,之后又在其赤道上发现了一条具有放射性的黑色环带,又确定了其反光能力来自冰雪,从而提出了它可能具有冻结空气层的想法,并在5月初因涅梅齐达反射光谱中的氧气线条而获得证实。

      5月9日,涅梅齐达飞掠木星,在木星庞大的引力下改变了轨道。德列娃根据既有条件在三天后计算出涅梅齐达将在距离地球大约200万公里的地方飞过地球,但这一情况却又在涅梅齐达穿越小行星带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根据轨道计算,涅梅齐达将在5月18日与小行星带的2073号小行星拉普塔相撞,天文学家密切关注着这次即将发生的碰撞事件。但碰撞并没有发生,拉普塔从涅梅齐达旁边掠了过去,同时,德列娃从新的照片计算出涅梅齐达的速度从每秒300公里降低到了294公里。这一违背物理法则的变化使得全世界的学者对涅梅齐达更加重视。

      在后来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德列娃公布了她的新的计算结果。涅梅齐达将在6月3日23点12分越过地球,距离地球90万公里,距离月球50万公里。如此近的距离将导致巨大的潮汐力,引起一场能覆盖大多数地区的毁灭性海潮。日维尔因此而号召运用星际航船保留人类文明的种子。而德列夫则在大会上提出了改变涅梅齐达飞行轨道的办法。

      德列夫在12月被星际委员会请到莫斯科的时候,便从领导第一次月球飞行的霍明柯和工程师洛班处得知了通过冰来推动涅梅齐达的方法。他和洛班工程师一起,观看了反冰素所引发的大爆炸。反冰素是一种可以分解冰的与普通物质完全不同的物质,它的外壳带正电子,核心带负电子,平时依靠静电场的束缚封装在真空器皿中。反冰素在爆炸后可以释放大量的介子,介子组成一种容易贯入重氢的介原子,从而引发重氢爆炸,并释放更多介子,通过这一链式反应引发冰的大爆炸。

      5月23日,在莫斯科会议上,霍明柯代表苏联提出了通过反冰素轰击涅梅齐达以改变其飞行轨道的方法,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通过,并决定在第二天发射火箭。

      到了6月3日,火箭已经临近涅梅齐达。霍明柯和众多科学家们坐在电视室内,通过火箭上的天文望远镜以近距离观察涅梅齐达。他在涅梅齐达黑色的赤道上看见排列整齐的黑点和一些被其他天文学家称作海的灰色斑点。随着火箭与涅梅齐达的靠近,霍明柯又从灰色斑点上看见了许多叶脉状的东西,并明确了它们的真正面目——山脉。而后,视频信号断开了,因为太空中那某个无法通过无线电波的区域而无法恢复。而到了预定的时间,并没有观测到对涅梅齐达的轰击的现象,证明轰击失败了。

      人们惶恐而各自为私心而行动,人性的丑恶在这段事件暴露的淋漓尽致,不管是那些没能坐上飞船的人又或是那些被批准上飞船的人,都在这一刻本性尽显。
      
      而到了决定命运的6月3日,在全世界人们都等待着末日到来之际,涅梅齐达却又一次出现异常,改变了自己的轨道,从比原本预料的距离远60万公里的地方飞过了地球,潮水只比平时增强了50%,预料的末日没有到来,人类得以保全了自己,不少投机分子赚得盆满钵满,安稳下来计算利益,而落入圈套的无知莽汉于贫穷和饥饿中庆幸自己的劫后余生。人们都认为涅梅齐达就此远去。

      在之后讨论星际航船用途的国际会议上,德列夫通过对受到涅梅齐达影响的地球轨道的变化的研究和太阳轨道变化的研究后,提出了涅梅齐达其实是从7327星系飞来的星际航船的假说,并通过对7327星的情况加以阐述来证明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又合理地猜测涅梅齐达赤道上的黑色斑点其实是原子火山,通过将涅梅齐达自身千分之一的体积转化成光并集成释放以获得大约300公里每秒的速度来脱离7327星系,并通过1万1千年的漫长航行来到太阳系,并及时通过原子火山的能力降低木星的影响,规避拉普塔的危险,远离地球,最后停留在与地球隔着太阳正对的轨道上。于是德列夫倡议,留下几条星际航船以进行对涅梅齐达的探索,获得能够迁移星球的技术。

    (罗舜予)

    维·索斯诺夫:《好战药》

      针对现在人们普遍消沉的战争情绪,阿尔巴赫教授研发出一种“好战药”——服用这种药后,服用者会产生一种无法遏制的战斗冲动,能够与敌人拼得你死我活,永不撤退。钢铁公司的副经理卡尼斯先生接过“好战药”,准备将它用于镇压罢工工人的游行。

      警察们服用掺进食物的“好战药”,守在罢工工人游行将要经过的道路上。此时药效还没有发作,警察们一边守着,一边私下里诉说着对资本家们的不满。这时,大尉仗势欺人与一名警察爆发冲突,警察们都被激怒,药效发作,警察们一拥而上将大尉和其他资本家用乱棒打死。资本家最终自食恶果。

    (杨欣昕)

    列·切普洛夫:《养在“泡菜罐子”里的人》

      在生活重压下心灰意冷的失业工人马尔克,前去拜访微生物学家列依教授,说自己愿意成为他最近进行的一个危险实验的实验品。

      听完来意,列依教授否定这是危险实验,并向他谈起研究的具体情况——他利用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线,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酶。住在这种酶分泌的粘液里,人可以不用吃喝,不用呼吸,粘液里的细菌会自动分解身体中分泌出的东西,制造成身体所需要的养料。教授将其称为“人类最理想的环境。”

      在听到马尔克愿意享福而不劳动的答复后,列依教授让马尔克脱光衣服躺进盛满粘液的鱼缸中。在粘液中,马尔克开始想象未来的生活:和亲人、朋友住在这里,不再为生计奔波……但是,当马尔克开始想象食物的味道,惊恐地发现自己不再能想象出——因为已经饱的快要呕吐。接着,他想到更可怕的后果:人们因为不动弹,肌肉不久消失;肠胃和肺都死去;人们精神崩溃错乱,互相暗中盯梢……马尔克感到恐惧,慌忙从粘液中出来,深刻意识到了这种生活的可怕。

    (杨欣昕)

    埃·马斯洛夫:《在两个太阳的照耀下》

      “我”和童年好友高列夫重逢,借住在他家。从小喜欢无线电的高列夫,现在着力研究如何增加无线电超短波广播的接收距离。高列夫给“我”介绍他改良的电视——这台电视的灵敏度是普通电视的许多倍,装有很高的天线和减少杂音的设备。装在柜子里的多级放大器可以把接受到的信号放大几百万倍,而且丝毫不使它变形。

      一天晚上,“我”,高列夫和助手一起坐在电视前,高列夫旋转着调节器,电视播放出不同城市的节目。突然,一阵钟声传来,电视收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视广播节目,屏幕上出现奇异的又像人又像鸟的影像,它们说着无法听懂的语言。高列夫对“我”说,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了。隔天晚上,“我”和高列夫再次找到了这个神秘电台,这一次,画面更加清晰,一个奇异的人脸从幕上看向我们——我们意识到,这是另一个行星上的居民。外星人用字母符号、图、公式等来向我们表明它们的文明,“我”和高列夫惊讶地呆坐着……在之后的收看中,外星朋友又带我们游览它们的星球——房屋富丽堂皇、花朵鲜艳美丽、形状类似大炮弹的宇宙飞船高悬空中……最后一次接收到节目时,屏幕切换到满布星斗的天空,一个被两个太阳照耀着的行星在宇宙中自转着——这是它们的星球。

      “我”和高列夫把我们的经历写信告诉科学院,希望地球可以和这颗神秘的行星建立关系。

    (杨欣昕)

    M·达式基也夫:《偷来的声音》

      沃洛加在一次球赛的观众席上结识了科学家克林。克林通过能读心的机器“思想记录器”知道了沃洛加喜欢自己的同学娜塔莎。在两人的交往中,克林通过这种机器记录沃洛加和娜塔莎的想法。这种机器还能够将人的思想转化成声音,刻录在唱片中,通过唱片机播放。  

      后来沃洛加发现这种声音唱片其实是合成的。克林的“思想记录器”其实是把人的声音记录下来,然后扩大每个声音的符号形象,制成“声音符号表”。每个符号制成对应的声槽贴在录音带上,多个符号相连就可以制造出任何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在声音唱片的帮助下,沃洛加和娜塔莎恋爱了,克林也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他们继续研究“思想记录器”,还复原了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声音符号表”,制作成电影,让他的声音再次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周嘉旭)

    E·柴克拉特诺夫:《水底渔夫》

      青年发明家郭罗鲍夫提出了利用潜水艇全天候捕鱼的计划。茫茫深海下,潜水艇头部安装电灯,强光将鱼群聚拢进电场后流入水管。通过调节电场强度,操作员就可以选择只捞大鱼,将小鱼留在海洋。收捕的鱼储存在潜艇后部的渔网;渔网一旦装满鱼,就会脱离船体上浮到海面,由电子浮标报告位置;而捕鱼船就可以开始新的工作。

      从事捕鱼工作几十年的老船长谢尔盖耶夫驾驶着新式捕鱼船。这次,不同于之前与大海的搏斗,他和老伙计们只需要坐在操纵室,甚至连渔网都没有碰,依靠新技术就捞起了几十吨鱼。海面上是十级的风暴,水底下捕鱼船却是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

    (周嘉旭)

    F·古列维奇:《潜水机的奇遇》

      在千岛群岛上的依图鲁普岛,年轻有为的霍多罗夫设计出一台潜水机器。潜水机在全研究所的共同协作下制造出来。第一次勘探活动即将开始,地质专家索欣到岛上做技术顾问。

      这台潜水机由机架、网眼板、栅栏、轴和桨叶等部件组成,前部有一个三角形机头,通过履带前进。索欣认为这台机器没有抵抗压力的结构,看起来非常脆弱。而霍多罗夫设计时将所有零件置于水底工作的环境下讨论设计,所以全机由电动机、水晶体和半导体等组成,没有怕压力的零件。潜水机各部受到的压力相等,解决了压力差的问题。这台潜水机能够全自动工作,可以自主规避障碍物和行进,通过切割和放电脱困。通过摄像机,研究院能够在屏幕上看到海底下的情景,考察渔业和地形资源。这台潜水机就像骑士的骏马,延伸科学家的眼睛和臂膀,帮助科学家探寻奇妙的海底世界。

    (周嘉旭)

    E·萨克拉脱:《奇妙的破冰船》

      “克里米秋”号船陷入浮冰的包围中,境况凶险。一艘快艇前来营救,配备的轻型直升机带着“克里米秋”号上的非专业海员——新闻记者安东诺夫撤离到快艇上。安东诺夫进入到这艘艇内,听取艇长的介绍。

      这艘快艇的船长告诉安东诺夫,破冰艇由原子能驱动,体型虽小却有着数倍于“克里米秋”这样的大型船舶的动力。通过船上的磁致伸缩装置发出超声波,调到与冰块共振的频率,再通过振动器传导到冰块上,以达到破冰的目的。安东诺夫非常兴奋,畅想着超声波可以运用到采矿、建筑和交通等领域。

    (周嘉旭)

    维·萨帕林:《7号弹子的秘密》

      在苏联“斯”城的城郊,各处同时发生着不寻常的事情,几乎都牵扯到一块在铜像上碎裂的石块的碎块。斯维利多夫教授和普洛托连科硕士在10层楼的饭店花园里玩弹子,却发现斯维利多夫教授手里的7号弹子弹力非常之大,在普洛托连科不小心将它打下10层楼高后还能再弹起到10层楼高,而其他的弹子则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斯维利多夫和普洛托连科决定要找到7号弹子,以及制造那批弹子的工人。制造弹子的工人巴尔胡达良告诉普洛托连科,有一个弹子被他的孙子瓦诺弄碎了,不得已瓦诺重新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弹子放在盒子里。那个瓦诺做的弹子便是拥有超强弹力的7号弹子。于是普洛托连科又找到了瓦诺,希望让瓦诺带他去找制造弹子的材料。最终,他们又找到了几块一样的塑胶,并把它拼成了一个火箭,还找到了一封装在胶囊里的信。原来,这种极具弹力的材料是一支地质勘察队发现的,他们发现了这种特殊的石头,但却无法出来,所以只能通过把这种石头制成通信火箭以求救。普洛托连科得知后,立即向政府报告了这一情况,勘察队员们也因此获救。之后这种石头被开采出来,在试验中增添了坚固性,由此创造出一种又有弹性、又坚固的塑胶,并以之为材料造出了一种不怕撞的汽车。同时,斯维利多夫和普洛托连科还展望了这种塑胶的新用途。

    (罗舜予)

    维·萨帕林:《魔术皮鞋》

      妈妈发现彼佳的皮鞋底经常磨穿,耐不住向新来的邻居伊凡诺维奇抱怨。伊凡诺维奇则不以为然,并决定给彼佳寄一双穿不破的皮鞋。两周后,伊凡诺维奇真的寄来了一双鞋,妈妈于是给彼佳换上,她并没有对这双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肉桂色皮鞋抱有什么期望。可奇怪的是,这双皮鞋确实没有一点损坏,一直如同新的一样。妈妈于是和住在对门的彼得洛芙娜讨论起这双魔术皮鞋,却得到后者不以为意的回复。但这双魔术皮鞋确实一直都没有穿坏,甚至连伤痕都能自我修复。不相信魔术皮鞋的彼得洛芙娜则认为妈妈一直在宠着彼佳,于是逢人便开始对彼佳的妈妈说长道短,最终逼得彼佳的妈妈把这双魔术皮鞋封存起来。但在其他的皮鞋破掉又修补的循环中,妈妈还是想起了这双魔术皮鞋。但奇怪的是,在柜子里静置几个月后,鞋底却是如同新买的一般布满了小疙瘩,厚度也比原来厚的多。而不管借出去多久还是依旧如新的魔术皮鞋终于让彼佳的妈妈无法忍住内心的疑惑了,她写信给伊凡诺维奇教授希望获得解答。原来,伊凡诺维奇的研究所培养出了一种很微小的气生植物,仅凭空气就可以很好地继续生长,在性质上也和橡胶一样可以弯曲又很透气,而且在制成皮鞋后还能随着穿戴者的成长一同长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魔术皮鞋在鞋柜里静置四个多月能够变得全新。最后,一部新闻片详细地叙述了这种皮鞋的制作过程,妈妈劝说彼得洛芙娜去观影以了解,但彼得洛芙娜仍然不相信妈妈所说的话。

    (罗舜予)

    维·萨帕林:《空中飞人》

      尼康德洛夫和起早的柯良分别发现了同一个穿着条纹睡衣和灰裤子,举着一根短棍子在天上飞的人。收到二人的目击证词以及柯良的照片后,侦察队员彼特洛夫和斯科罗波夫少校便开始了对空中飞人的侦查。随后发现,那空中飞人正是切列牟什卡村的鲁克诺瓦太太三天以前失踪的访客,叫做拉雪皮亭,来自城里,失踪时房间里还有一筒煤气和折断、损失了一截的钓鱼竿。之后,看林人在一棵老松树的顶端发现了拉雪皮亭的尸体,那根竹竿却不见了。在彼特洛夫随后的调查中,他了解到,拉雪皮亭和化学研究所的经理部主任维诺格拉多夫认识,还经常喝酒。但据房东说拉雪皮亭平日不爱喝酒,所以他必然是有求于维诺格拉多夫。回到切列牟什卡村后,彼特洛夫从女房东的小儿子格利莎处获得了那根曾被拉雪皮亭借用过的,现在能够吹出超大泡泡的芦管。第二天,少校就带着芦管找到了化学研究所的所长,并得知这是一种新的人造橡胶。在问询下,维诺格拉多夫终于承认他曾拿过这种橡胶给拉雪皮亭。之后,斯科罗波夫少校根据已有的证据复原了拉雪皮亭成为空中飞人的过程,又通过对他的追查,查明拉雪皮亭其实是在帮一个外国间谍窃取这种新型橡胶。最后,斯科罗波夫提醒所长应该提高警惕。

    (罗舜予)

    B·萨巴林:《魔鞋》

      彼加是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他穿的皮鞋很快就会磨坏。邻居伊万教授听到了彼加妈妈抱怨后,把一双永远不会穿坏的“魔鞋”给了彼加。“魔鞋”看上去是一双很普通的、样式很朴素的褐色皮鞋。彼加穿上后非常合脚,几乎一点重量也没有。几个月以来,彼加照常跑跳走路,但鞋毫无磨损,每天像新的一样。就算有擦伤,魔鞋自己也会很快复原。后来“魔鞋”在镇上出了名,许多青年来穿上它踢了场球赛,但“魔鞋”还是光亮如新。

      后来,伊万教授来信解释“魔鞋”的秘密。伊万所在的学院研制的气生菌是魔鞋的主要材料。气生菌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形成一种柔软、透气而紧密的材料。气生菌的养料来自空气,因此可以自发地生长修复。彼加等活泼的孩子对鞋的实验,对“魔鞋”投产起了极大的作用。

      实验工厂里,“自动恢复的鞋底”开始量产。气生菌在大桶里繁殖,不断再生形成膜片。大量的膜片自动机床切割出一双双鞋底,应用到鞋的制作当中。

    (周嘉旭)

    B·乔尔诺斯维托夫:《蓝箭》

      苏联保卫机关里,库兹聂佐夫中校收到报告:夜间两点钟,侦听兵测定了一个可疑的电台在工作。根据线索,苏联保卫机关追踪到一个叫科娃尔斯卡娅的女人——她在昨晚携带发报机和一个人开车走,始终没有回家。苏联保卫机关对她进行密切监视。

      戒严的飞机场里,新型飞机“蓝箭”号准备试飞。它发动机上的气瓶里装着一种特制的化学混合物,飞行中会放出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极微量,并注入燃烧室作为辅助燃料。在

      维持原有载重量和容量的情况下,能够大大增加机内汽油储备量,延长飞行时间。彼得洛夫大尉驾驶“蓝箭”飞上天空,飞机的发明者杜德尼克工程师、库拉金海军上将等人在地上观看“蓝箭”试飞。突然,演习过程中观测屏被混乱的活动目标布满,飞机失踪,驾驶员彼得洛夫下落不明。

      库兹聂佐夫继续进行科娃尔斯卡娅的调查,下属向他报告科娃尔斯卡娅从监视下逃脱的坏消息,库兹聂佐夫马上组织封锁公路。在这一天,下属还向他报告了其他三个消息:军事防空监视哨测定了一个不回答呼号的目标,追击中击落了这架企图越境逃跑的乳白色外国飞机;在山谷下发现了一具面部朝下,摔得肢体破碎的女性尸体,死者的驾驶执照显示她是索·科娃尔斯卡娅;空中试飞中,“蓝箭”和飞行员一同失踪。

      “蓝箭”试飞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上空,彼得洛夫驾驶的“蓝箭”遭到了一架乳白色外国飞机的袭击,迅速坠落。彼得洛夫借助降落伞和系在腰带上的、自动吹鼓的橡皮船浮在水上活下来。

      一艘潜水艇驶到彼得洛夫身边,潜水艇上的人邀请彼得洛夫上艇。

      潜水艇上的领导者自称海军少校哈查耶夫。彼得洛夫向他请求,希望能通知自己的人自己已经得救,哈查耶夫同意,但请他保密,不要说自己在潜水艇上而是说自己被渔船救起,“因为我们正在演习,如果被窃听到了,就要得到坏的分数。”哈查耶夫带领彼得洛夫参观潜水艇,潜水艇上的海员全部说英文不说俄文,彼得洛夫无法听懂。哈查耶夫给他演示电影中利用鱼雷发射器将海员送出的场景,将一个海员发射到海中。

      潜水艇遇上苏联边防军,苏联边防军官对这艘往苏联海域外开的潜水艇起疑,向其发射炮弹。炮弹把潜水艇震得摇晃,哈查耶夫命令伪装假命中,禁止发出声音。想到哈查耶夫一系列奇怪行为,彼得洛夫反应过来,用铁匣猛砸甲板弄出声响,但被哈查耶夫发现,后者恶狠狠将他击倒。

      孤岛上的苏联边防军救下一个男人,他携带有蓝色箭头标志的小瓶。边防军猜测这个男人是彼得洛夫。一艘潜水艇驶来,潜水艇上的人对岸上发话,希望他们把大尉立刻送到艇上,边防军产生警惕。突然,“彼得洛夫”跳下海往艇上游去,一个边防军马上随之跳下海,两人在水中搏斗,潜水艇上的人乘机抓住气瓶。

      苏联保卫处收到边防军的电话,库兹聂佐夫等人迅速前往孤岛。见到受伤的边防军和“彼得洛夫”,了解所有发生的情况后,库兹聂佐夫明白了一切:边防战士们事先知道飞机失事的消息,从水里救出一个人,误把这个人当成了彼得洛夫,而这个人也这样称呼自己。而他其实和潜水艇上的人是一伙的。

      苏联保卫处成功地将科娃尔斯卡娅逮捕归案——她并没有死。科娃尔斯卡娅是一个特务,为了获取新式苏联军用飞机的机密,诱惑工程师杜德尼克,从他口中探听到“蓝箭”试飞的时间,并把这个消息用电报发送给外国朋友。外国人派了一架飞机击落“蓝箭”,她的另一些同事则开着潜水艇去把坠落到水中的“蓝箭”找到。另外,之前山谷下的尸体也是科瓦尔斯卡娅所杀,故意把面目砸的全非,交换证件,造成科娃尔斯卡娅已死的假象。

      一切阴谋被拆穿。最终,苏联军方胜利地用最新的“蓝箭”2号飞机迫使敌人的潜水艇投降,彼得洛夫也安全归来。

    (杨欣昕)

    加尔布佐夫&赫华斯图诺夫&沙图诺夫斯基:《旅行在1965年的苏联》

      新闻记者们通过一个工厂,进入到1965年——七年计划的最后一年。

      街上,许多新的大楼拔地而起,来往行人身着新材料缝制的衣服——这种衣服轻便舒适,质地优良,袖口装有温度调节器,可以根据周围的温度使衣服变冷或变暖。

      记者们乘直升飞机从空中鸟瞰莫斯科,空中设有红绿灯,私人飞机和载货飞机穿梭云间。飞机降落在工人新村,这片曾是荒芜郊区的土地如今建设起来,房子边上立着数不清的自动售货机,居民们便捷地从自动售货机里购买食物和日用品。记者们走进一户人家,房间里的许多家具,包括整个房子,都由塑料制成,房顶铺有塑料玻璃,不会生锈和腐烂,并能够透过紫外线。

      接着,记者们走进地下铁道,见识到了更加完善的地下交通,并搭乘地下交通工具到达电视台。这座电视台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在高处,记者们看到1965年的莫斯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面积都被绿色公园和蔚蓝蓄水池覆盖。远处,一座新的电视中心高塔正在施工,塔高5000公尺以上,由无断层铁所建造。这种特种铁还可以应用于制造横跨几千公尺的大桥、重量很轻且不怕陨石撞击的宇宙飞船等。

      下一站,记者们前往新建的火电站。在1965年,火电站通过燃烧天然煤气,解决了黑烟污染问题。火电站的发电量巨大,并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整个发电站只需要一个工程师进行管理。而在另一个原子能发电站,一个巨大圆厅的天花板上挂有“钢手”——人们通过特制的潜望镜注视“钢手”的工作情况,对它们进行远距离操纵。在发电站改装或修理时,就利用这些“钢手”搬运放射性物质。

      记者们接着参观了一座化学联合工厂。七年间,苏联一共建成了140多个大型化学工厂,合成材料的生产得到了大幅增长。人们利用一种极耐高温的新物质——含硅的有机纤维制成工作服,保护工人远离高温的伤害。在联合工厂的工作车间里,年轻的少男少女在这劳动。他们都是中等劳动学校高级班的学生,每周学习三天,工作三天,这样,就能在读完中等教育全部课程的同时,学会一门专门的生产技能。

      旅行在1965年的苏联,到处都可以看到巨大的建设工地,新的工厂、住宅、学校和俱乐部。超高速飞机带着记者们游览苏联的各个地区:西伯利亚的工业繁荣强盛,已经超过欧洲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以往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叶尼塞河地区有了人造海,建起巨大的水电站;寒冷的鄂霍茨克海地区严寒褪去,土地复苏,种植业兴盛……飞机降落在一个生产金刚石的工业城市,近七年来,苏联的金刚石产量增加了13倍,金刚石不再稀缺,而是成为一种极普遍的东西。

      由于同行者中有人牙痛,记者们带他前往诊所治疗。现在的牙齿治疗使用的是一种无痛超声波钻牙机,从医生处,记者们了解到七年计划间,体育运动机构、医药工业等社会基本建设投资达到了251亿卢布,医疗服务得到了大大改善。预防工作的加强,药物的大量生产,以及新药和新医疗技术的发明,使患病率大大降低。医生还透露,医学界正在研究一种仪器,这种仪器能够破坏疲劳素,使人们一天不用睡8小时,从而能在劳动、学习和创造上投入更多时间。

      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了国营农场。在生长激素的刺激下,这里的树木高大茂盛。由于农业技术不断的优化改进,果实大而饱满。农场实现了自动化,耕作、装运等都由专门的机器来进行,无线电从远程操控机器工作。

      返程时,1958年来的记者们遇见了1975年来的信使。信使向他们解释,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行星,修正自然界的错误”——在未来,由于物质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极大改善,人口大幅增长,资源问题变得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对资源分配进行人为干涉,比如修建工程使水从丰富的地区流向短缺的地区等。

    (杨欣昕)

    苏联共青团真理报:《旅行在1960年的苏联》

      记者们受邀进行时间旅行,前往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飞行员驾驶飞机冲上云霄,操纵着时间杆到达1960年。

      打开机舱里的电视机,广播正播报着苏联采煤量比五年前增加了半倍多的喜讯。从飞机上往下看,记者们看到许多油井排成一个环形的奇怪景象,广播员讲解道:这是一种新的采油方法,以水代替油泵,通过将水压进地层,使石油被挤到上面来。接着,电视上又出现工人村的景象——这里已经成为“城市”,一座座标准化的住宅舒适便捷,家具齐全。村里电影院、文化宫、生活服务站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食堂实现了机械化,由机器负责食材的切削和餐具的清洗。广播里不断传来新消息:新工厂的落成、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记者们来到伏尔加河沿岸。如今,大型水电站的建成让这条河流产生源源不断的巨大电力。记者们见到伏尔加河调度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介绍说远距离控制的机械学使他的双手可以伸到一千公里,到达任何一个水电站。他能知道每个水电站的工作情况以及储水量,及时进行调度。

      记者们搭上火车——这种燃气涡轮电气机车具有速度快,无震动,无噪音,耗能少的优点。在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已不再制造蒸汽机车,全国的货物有一半由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运输。同时,苏联还研发出拥有超级马力的电气机车,载重量极大。

      在1960年,记者们看到了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采取真空炼钢法以增加钢的强度的钢厂,从新闻片上看到五年计划最后一个原子能发电站的落成。记者们来到国营农场,在这里,科学的挤奶法让挤奶女工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挤奶量也大大增加。一系列配套的兽医站、实验室、混合饲料工厂和牛奶工厂挨着农场建立,由自己加工的产品价格更加便宜。如今,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达53000公顷,平均谷物年产量300万普特,作物种类丰富,培养出了高产新品种。同时,收割机、自动捡拾机等机器的应用,也使农业劳作更加高效便捷。不只是农场,记者们随后前往的建筑工地和工厂里都实现了自动化。微生物学家带领记者们参观肥力工厂。几年来,微生物学家们悉心研究细菌的生存条件,生产出细菌肥料来保障土壤肥力。这种肥料价格便宜,效果显著。

      时间杆倒转,记者们按照来时的方式返回。他们相信,在未来所有的一切都将实现,劳动的双手就是真实的“时间杆”。

    (杨欣昕)

    格奥尔基·古列维奇:《第二颗心脏》

      一名外科医生正出发前往曼齐恩,去挽救发明家瓦连杰·诺维柯夫的生命。据说他开枪打了自己,子弹留在了心脏附近。
      同一时间赶往曼齐恩的还有瓦连杰的同姓朋友谢尔盖·诺维柯夫。他与瓦连杰相识于中学,后又一起进入动力学院学习。实习期间他们共同爱上了一位叫济娜的姑娘,但是为了维持友谊,诺维柯夫们决定放弃爱情,不再和姑娘见面。
      从动力学院毕业后,谢尔盖和瓦连杰被派到动力研究所工作。他们研究出能够不用导线、在任何距离内传送电能的方法,即通过电离层传送,那里的空气是导电的。朋友俩得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将电流从北冰洋海岸上的曼齐恩传输到中国去。于是,瓦连杰前往曼齐恩,谢尔盖前往中国。
      正在建造的曼齐恩发电站将利用海洋潮汐能发电。在建筑工地上,瓦连杰遇见了济娜,旧有的爱情在他心底复燃。随瓦连杰一起在曼齐恩工作的还有助手鲁兹金,他有一些古怪的表现,但瓦连杰因为想着济娜,没有注意到助手的可疑。
      发电站修建完毕,向中国输电的电流传送工作即将展开。刚开始传送电能时一切顺利,突然,电离层发生严重的放电现象,电流瀑布从送电塔上飞下来……济娜听闻试验的失败,赶到瓦连杰的办公室看望他,却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瓦连杰。
      负责调查这场事故的将军找到谢尔盖,问谢尔盖对此的看法。谢尔盖认为试验失败可能是因为空气的导电性突然增高,所以发生了击穿,而导电性突然增高则与试验当天中午发生的太阳色球爆炸有关。但是明知发生色球爆炸却不把试验推迟的原因,谢尔盖也并不知情。
      谢尔盖准备向助手了解更多情况,可鲁兹金已经不在曼齐恩了。这时苏联边防军发来消息:鲁兹金正乘坐一架逃往国外的飞机,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外国间谍。飞机被边防军击落,鲁兹金被烧死在飞机里。
      事情真相大白:瓦连杰并非自杀,而是被鲁兹金开枪杀死。鲁兹金隐藏了气象台在实验前发来的气象异常的电报,企图造成事故以破坏人们对发明的信仰和对友好国家的电力供应。这一行为被瓦连杰发现,瓦连杰也因此遭到了担心真相败露的助手的射杀。
      医生给重伤的瓦连杰装上第二颗心脏,手术成功了。瓦连杰恢复后,两个好朋友将继续一起进行他们的事业。

    (杨欣昕)

    萨巴林:《透明的薄烟》

      早晨,人们目击到一个“飞人”——他悬在一百公尺的上空,两手抓着一根短棒,仿佛在空中迈步。苏联保卫人员通过调查附近地区失踪男性,确认了“飞人”是一个租户,名叫拉斯舍皮欣。而后,拉斯舍皮欣的尸体被找到——由于猛力与树林撞击,挫伤脊椎骨死亡。  

      斯科罗波卡托夫着力调查此事,在拉斯舍皮欣租住的房子里遇见女主人的孩子在吹泡泡,小孩给斯科罗波卡托夫描述:他在家旁边的草地上找到的这根麦秆,无论怎么吹泡泡都不会破。斯科罗波卡托夫要走了麦秆,化学学院院长看过后,告诉他这是B-34塑料,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不过还在半成品阶段。拉斯舍皮欣与化学学院的一名工作人员相识,这种材料正是他从好友手中取得。他把竹管系在橡皮管上,用瓦斯瓶吹泡,不料球有一间屋子大小时,一阵疾风把球吹到上空,拉斯舍皮欣也被带到空中,丢不开“短棒”了。另外,调查还有了进一步进展:拉斯舍皮欣并不是一个普通租户,而是一个窃取新材料的特务。

      数年后,名叫“透明的薄烟”的新塑料正式问世。这种薄胶膜可以覆盖在果园上形成温室,覆盖在体育馆上作为悬浮的挡雨板,可以制成雨衣、气囊、在水中不易被察觉的捕鱼网等。

    (杨欣昕)

    伏·罗萨霍夫斯基:《金刚石》

      国际博览会上,“俄国人发现了人工制造大块金刚石的秘密”的这个消息很快轰动了全市和全世界。金刚石公司遭到巨大冲击,人们拿走成堆的股票,金刚石公司的董事长为了稳固局势,大声说明人工制造大颗粒的金刚石是不可能的,私下里暗下决心把金刚石的秘密搞到手。

      非洲的一座港口里,“安哥拉”号舰正经停于此。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向舰的方向跑来,奋力用俄语求救,说自己是苏联公民,被集中营俘虏,后又沦落非洲成为奴隶。在领事馆的帮助下,海员们成功地将这个叫斯塔尔柴娃的女人带回国。

      斯塔尔柴娃是实验所主任索科洛夫的妻子。索科洛夫听到在战争中分离,十五年来音讯全无的妻子被找到的消息,惊喜地回到家中。爱人重逢,斯塔尔柴娃向他倾诉流亡在外的经历,索科洛夫与她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地质学家的帮助下,科研人员们弄明白了金刚石在地壳里产生的真实场景,成功地在实验室里重复了这一过程,并将自然条件下数千年的诞生过程浓缩到几天甚至数小时内。他们人工制造出的金刚石,和金刚石矿中的金刚石没有任何区别。斯塔尔柴娃似懂非懂地听丈夫说着。

      索科洛夫和妻子、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但是女儿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总是僵硬。索科洛夫以为女儿是不习惯妈妈的突然出现,直到有一天,女儿犹豫着告诉他自己看到的事情:她看到“妈妈”从外面回来,进了他的办公室,把昨天工厂送来的图纸照了相。

      通过警方审讯,“妻子”的身份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她根本不是斯塔尔柴娃,而是一个和斯塔尔柴娃长得一模一样的特务。从她向“安哥拉”号海员求救开始,一切都是骗局。为了窃取金刚石的秘密,她来到索科洛夫身边……

    (杨欣昕)

    格·奥斯特罗乌莫夫:《月球航行》

      第一艘宇宙飞艇即将起飞,目标是飞往月球。

      为了这次月球航行,科学家们早早开始准备,将一个用金属制成的小型人造月球发射到三、四百公里的高空中,使它成为地球到月球间的转运站。四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作为第一批月球航行的乘客,承载着所有科学家的期盼和委托,向月球飞去。

      飞艇首先到达第二月球转运站。第二月球的领导人将科学家们引到人造重力的飞岛上——这座岛外观类似一个巨大的、中间空的面包圈,通过旋转产生向心力,以此代替地心引力。地球来的科学家们首先参观了第二月球上的房间,由于在这里一昼夜只有46分钟,昼夜更替迅速,因此每个房间都装有遮光设备来营造睡眠时的黑夜环境。接着,科学家们参观了种有大型西红柿的菜园、用以观察无重力环境下植物如何生长的温室、进行真空研究的物理实验室、天文台等。

      在人造月球上短暂停留后,科学家们飞往月球。从太空中远观月球表面,它是一个全是火山口、环形山和黑的没有水的干海底的星球。由于没有大气层,白昼时月球赤道位置的温度高达一百三十度。为了躲避炎热,科学家们把火箭降落在靠近月球两极的位置。

      科学家们下到月球上,把各种物理仪器、装着微生物的试管、栽着植物的小盆等拿下来。科学家们在月球上进行勘探,也为之后月球研究站的建立寻找合适的地点。在环形山上,科学家们发现了丰富的矿藏,认为未来可以在此建立冶金厂。

      带着丰厚的收获,科学家们启程返回地球。

    (杨欣昕)

    乔治·古尔维奇:《棕榈上的霜》

    强森是美国一名失业的工程师,在流浪中结识了老水手乔。经由同学佛来弟的介绍,强森来到赤道以北的棕榈群岛,为智尔公司建造水泥仓库和贮藏器。后来强森发现营地在研究冷气。他们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贮存在储藏罐里,通向装有镜子的实验室进行活体实验。强森认为这是因为智尔是肉制品行业巨擘,有大量使用冷气的需求,所以才进行研究。这天,智尔找到强森翻译苏联科学家契尔诺夫的论文和评论。契尔诺夫通过冷冻技术,用水结冰建造房子,此外还用冰制成火炮等武器。新技术的应用下,苏联还诞生了新的工种——冷气工人。

      契尔诺夫利用冰来打捞沉船。他发明了一种特别轻的“空气冰”,其一立方公尺的举重力达到五百公斤左右。通过缠绕在船体的皮带产生冰层,使得沉船上浮;然后调整冰块的数量和配重以控制船身的姿态。船体上浮后,冷气工人通过便携式的“冷射器”生成冰制的结构以修补船体。正是通过这些技术,一艘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被打捞上来。

      论文中,在水里掺上木屑就可以使冰成为类似水泥的建材。强森对苏联科学和国家产生了敬佩之心。强森设想通过冰堤坝的建设,围绕地中海建造水电站,以利用蓝煤——潮汐能和海水动能。此外,还能够建设冰浮桥横渡海峡。

      但是智尔只注重金钱利益,对强森的构想嗤之以鼻。佛来弟一句“你还不如到苏联去”动摇了强森的内心。他想起了自己钦慕的女伴米莉,写信给她倾诉衷肠。米莉所乘坐的乌伊莲拉号在前往棕榈群岛的途中遇险,苏联的威严号前来以制冰技术救援。同在乌伊莲拉号上的佛来弟暗中收集了一些苏联冰块,谎称是加拿大的制冰技术,要求强森做实验分析。强森依照契尔诺夫的思路研究出了制冰的技术,制造出来“电子冷”。这种仪器能够快速凝固极大量级的水。政府对强森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将团队召至华盛顿。在首都,强森目睹了社会凋敝和官场腐败。而智尔不顾强森意见,要将不成熟的机器投入使用,以换得更多的支持和选票。

      强森的岳父是有名的精神医生。从患者的来信中,强森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他联系智尔重返棕榈群岛开展研究。在船上,故人乔突然拜访,告诉强森,智尔其实一直在买卖军火,把战争带去世界各地。之前乌伊莲拉号的遇险也是故意安排的,就是为了获得苏联的冰样本。而智尔也把强森逆推得到的技术作为武器。“电子冷”能够使温度降至零下一百九十度以下,十个机器就能够毁灭一个城市。强森得知真相后,联系革命团体的成员将“电子冷”丢到海里,逃到加拿大。米莉也回到他的身边,帮助强森出版书籍以揭露智尔的阴谋。反动报刊则不停攻击强森。此时,报纸上传来了苏联冰堤坝建成的消息。强森返回美国,在工人当中展开演说,鼓舞工人斗争的决心,希望用和平战胜战争。

    (周嘉旭)

    伊·叶甫列莫夫:《白角》

      乌索尔泽夫遇见了一座奇怪的山峰,它比其他山峰高很多,山顶竖着一座全白的尖塔,乌索尔泽夫将之命名为白角。他本想攀登,但最后退却了,回到了工作队的营地。被挫折深深打击的他,在回来之后想找薇拉倾诉却又难以开口,最终只是和她交流起了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事情。两人从现实的珠穆朗玛峰聊到每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即精神追求),但乌索尔泽夫却还是未能解开心结。

      就在队长宣布工作队要继续前进的时候,乌索尔泽夫下定决心一定要揭开白角的秘密,他立即出发,但又因为薇拉的歌声而放弃。之后工作组长告知乌索尔泽夫专家的判断,认为白角无法攀登。听过组长的话后,乌索尔泽夫内心陷入矛盾。

      就在此时,维吾尔族的人告诉了他关于白角的传说故事:三百年前,一位可汗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收为自己的爱妃。后来一位武士找来,告诉可汗那女子是自己的未婚妻,希望能接她回去。可汗将武士留下做贵客,但因为歌手所唱的侮辱其未婚妻的歌曲,武士与可汗发生冲突,坚决地向可汗讨要自己的未婚妻。可汗给予武士重大的考验,让他去攀爬白角,如能将放在顶峰的可汗的金剑拿下来,便把姑娘还给他。武士成功了,要回了自己的未婚妻,并和她一同远去。

      乌索尔泽夫听过故事后,更加坚定了爬白角的信念。他拼命地向上攀爬,最终到达了顶部。乌索尔泽夫通过顶部构造判断出下方草原可能有一个很大的隐藏矿床。他将自己的发现写在笔记里并放在自己身上,以备出现意外别人能从他的尸体上发现这些成果。而在山顶整理发现和见闻时,他又从山顶的一块石头下发现了故事中的金剑,确信了故事的真实性。这来自古代的金剑给予他下山的信心和动力,于是他又艰难地爬下了白角。

      虽然到达底部时已遍体鳞伤,但乌索尔泽夫却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罗舜予)

    伊·叶甫列莫夫:《奥蛒——霍蠔》

      我前往蒙古西南隅与中国交接的地方——准噶尔戈壁测量三个天文点。前半程非常顺利,一路上也有不少奇观。在到达第三个天文点观测一番后,我们决定向着老向导达尔欣意欲退避的远山进发。

      我们来到一个三面被巨大沙丘包围的谷底,前面是一直延绵到国境的沙漠。我们到此后决定返程。返程途中,我们遇到了一群像香肠的怪物软体虫。软体虫身体本是黄灰色的,在它们由黄灰变成蓝色的时候,我们的同伴突然毫无声响地倒下,像是受到了神秘力量的影响,但事后检查像是窒息而亡。这种神秘的力量和伙伴们的离去使我感到茫然。安葬伙伴以后,我们驱车离开得更远,在之后,达尔欣告诉我那是一种名为奥蛒——霍蠔的蒙古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我具有的科学素养让我不认为那是神秘力量,期盼着以后有学者能解开它们拥有的力量的科学成因。

    (罗舜予)

    伊·叶甫列莫夫:《月下秃峰》

      巴拉宝告诉我们,在东部西伯利亚的维蒂姆——奥列克明斯克民族区,有一座光秃秃的山峰,与其他山峰格格不入,好似一座带有三个大齿冠的奇特的塔。他将这个奇特的景观绘制下来。下山后,他们在穿越峡谷、盆地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过最终还是度过了这些险地。在过坡地时,他们的鹿橇毁了,只能去到最近的饲料地过夜,又看见了那好像触碰到了月亮的山峰。从当地人处,他们了解到前往月下秃峰的方法,于是便着手向秃峰进发。       

      跋涉良久,他们到达了小丘顶,并在上面发现了数以百计的象牙等物什。小丘顶旁有一个洞,里面留有古人作画的巨大的动物画像,他们从中发现了部分不属于本地物种的动物,由此诞生了一些新的关于冰河纪迁徙的思考。但由于时间原因,他们只能匆匆作别这一奇异的地方。  

      回去之后,巴拉宝等人以在月下秃峰上的种种见闻为依据,通过合理的推断得出了关于冰河纪的演化的新结论。

    (罗舜予)

    伊·叶甫列莫夫:《山灵湖》

      我从一个朋友处得知了阿尔泰山里的山灵湖的奇异现象。他画有一幅山灵湖的图画,但从他归来后,身心便一直饱受折磨。朋友死后,他所绘的山灵湖画被赠与我。我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与各种科学家交谈后,合理地怀疑山灵湖的奇异现象是因为水银蒸气而出现的——许多人也正是因为水银中毒而失去了生命。

      之后,我带着几个人一起前往山灵湖所在的阿尔泰山里。阿尔泰山一共有五个湖,经过一步步排查,我们发现了它——一个水银湖。

    (罗舜予)

    伊·叶甫列莫夫:《“沙漠之光”天文台》

      列别杰夫在受伤去修养的途中遇到去奴尔·依·杰西特古天文台遗址考察的塔嬢,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在遗址处发现了一个地窖,往下挖掘,在地窖最下层挖出了一个古瓶,其上覆盖着瑰丽的光玉髓——一种釉。

      覆盖这种釉的发光物件,在之后的考察中多有发现,激起了列别杰夫一行人浪漫的想象,但最后发现这其实是此地石料中含有镭等放射性元素的缘故。浪漫想象破碎了,但塔嬢却劝说列别杰夫不用在意,因为那照亮他内心的愉快的光芒是真实的。

    (罗舜予)

    伊·叶甫列莫夫:《远古的影子》

      尼基丁受省委书记的指示带着地质局的蜜丽安姆以及自己小组的玛露霞等人驱车前往有恐龙骨头的大旷野进行调查。此地时常有不明的幻象,他们在白天便遇见了一些,但都隔在远处。而在深夜驱车时,白天遥远的幻象一下变得近在咫尺,使得车队的行进受到影响。整装重发后,他们到达了化石的所在地,但所携带的水等资源却不够探险队进行工作。尼基丁与蜜丽安姆经过商讨,决定用炸药爆破泉眼来增加水量,以解决探险队的燃眉之急。

      他们在挖掘恐龙骨的地方发现了沉积物所形成的奇特景观:凝固了的焦油仿佛一面巨大的黑镜子。而在傍晚尼基丁和玛露霞聊天的时候,焦油面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幻象,让大家都心惊了一番。尼基丁萌生了要解开幻想之谜的想法。在他们快离去之时,新的幻象又从焦油层深处飘起,发现这一点的尼基丁迅速用绘画记录下来。

      回到城市,尼基丁不停地回想此次出行的所见所闻,结合一定的物理知识,分析出了幻象可能的成因是当地的自然环境恰巧符合形成照片的原理,并对此做了发表。他的发现引起了其他人的关注,却又因为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而难以站稳脚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带着队伍来到红色悬崖,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志留纪海洋的天然照片,但因为天气原因没能记录下来。而后在波洛克塔斯岩窟找到的原始人影像没能记录成功也是这个原因。最后,尼基丁来到一个煤矿层,在这里找到了变成化石、里面尘封着远古森林影子的焦油层,并让周围人都看到了这个景象,得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此后,他一直在探寻远古的影子,并将它们送入博物馆中。

    (罗舜予)

    伊·叶甫列莫夫:《星船》

      沙特罗夫来到天文台研究所见到达维陀夫,并给他展示陶利发现的有奇怪创口的恐龙骨头,两人通过骨头判断出这些恐龙都是被高科技武器所杀。而沙特罗夫的学生曾提出过一个理论,表明七千万年前太阳系曾经很靠近银河系中心的凝结星系。根据以上两者,沙特罗夫和达维陀夫得出了七千万年前有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结论。

      之后达维陀夫来到陶利发现恐龙骨的中国西康省,划定区域后开始发掘工作,从土层中挖掘出了许多带有外星人留下创口的恐龙骨头,并在最大的恐龙骨头正下方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紫色的乌龟状骨头、一块有些斑驳的圆盘以及一些空中野兽的残骸。

      回到研究所后,沙特罗夫与达维陀夫继续讨论外星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外星的类地环境、生命出现的必要条件等。在这次探讨中,达维陀夫所拿到那个紫色的乌龟状骨头,则被确认为外星人的头骨。他们一点点地讨论,逐步还原出七千万年前外星人大战恐龙的图景。不久后,研究所的人员处理好了那块有些斑驳的圆盘,达维陀夫和沙特罗夫注视着明亮如镜的圆盘,从其中看到了外星来客的容貌。

    (罗舜予)

    《真有潜土艇吗?》

      在刊登上述故事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于是刊登了下面这篇文章,由发明家A·N·特雷贝列夫所写。

      潜土艇的构想绝对不是毫无依据的,但这项工程在不断地进展中,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奥霍特尼科夫写小说依据的只是潜土艇的第一个模型,最新的潜土艇已经根据它所应有的用途进行了升级。我一路跟随着潜土艇的制造,从第一个只能航行四十公尺的模型,到现在已经要进行第三次模型设计了,通过内外双层,中间用滚珠轴承合起来的方式来组成潜土艇,我相信,在一次一次的设计和研究下,潜土艇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罗舜予)

    《潜土艇》

      在吉姆·奥霍特尼科夫写的小说《地底的路》中,他提到了一种潜土艇并对之加以描述。这种潜土艇整体呈纺锤状,前端有一个由最坚硬的合金制造的削截器,航行中通过削截器粉碎泥土然后排到通道两旁压平,如果是石头则通过内置的传送带抛到后边。在小说中,这种潜土艇由克雷莫夫发明,并由他和托尔马索夫、康斯坦丁在河床进行首航。航行期间,康斯坦丁听见了奇怪的声音,原来是因为河床尽头是一道瀑布,好在潜土艇的设计考虑了水上航行的需求,所以他们可以通过潜土艇在水上水下、地上地下畅游。

    (罗舜予)

    尼·奥萨诺夫:《未来世界的旅行》

    华西利·费约道罗维奇·沃罗弼约夫是一名研究农业中采用电力问题的研究者,他提议我去作一趟到未来世界的旅行。我听从他的安排,在惊讶之余才知道,原来华西利所说的未来世界就是位于第聂伯河上的电岛,名叫霍尔齐查。这座岛上所有的生产活动均是靠电作为能源支撑的。我们首先去看到的是岛上的电力拖拉机。这种拖拉机靠电力工作,通过所带的电缆连接电线来提供电能以供运动,以及犁的工作,在经过改良后,这种电力拖拉机单个可以耕种的面积已经达到了二百五十公顷。除开这种电能拖拉机外,在巨型的温室里,蔬菜、水果的培育也依靠电能不断提供着光照来使其最好地成熟。此外,还有自动化养马车间、自动化养羊车间等。在这座电岛上,机器代替了人工进行农业、畜牧业的生产,全新的发明被用于这些设施,我相信,这就是世界的未来。

    (罗舜予)

    B.萨巴林:《工程师的失踪》
      记者左雅跟工程师包布洛夫约定好到他的别墅去访问他。她到了别墅的大门口,按了一下电铃,忽然木桩里发出声音,询问她是哪一位。左雅回答后,大门自动打开了,并在左雅进去后自动关上。
      左雅走进屋子,一个声音请她到工作室里去坐。工作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却又有个声音请她稍坐一下,说工程师有了意外的耽搁,不能及时赶回来。等了许久,她一个人坐着无聊,举起手想看看手腕上的表,却有个声音先把时间报给了她。书柜也说话了,它提醒工程师一点半到发电厂开会——左雅十分惊讶,难道包布洛夫已经在别墅里了吗?但左雅把别墅都走遍了,仍然找不到一个人。
      忽然,一阵喇叭声传来,一辆绿色小轿车自动驶进别墅。左雅猜测也许是派来接她的,于是坐上汽车,任汽车将她带向发电厂。发电厂的大门锁闭着,左雅透过窗户看到发电机自动旋转的场景,里边一个人也没有。一个警察告诉左雅,发电厂经常是没有人的,管理处在很远的地方。于是,左雅又乘车到管理处去。管理处只有一个值班工程师在,他向左雅解释了他如何同时管理六座相隔很远的发电厂。工程师告诉左雅会议改期的消息,但他也不知道包布洛夫在哪。
      左雅前往父亲所在的自动复合机制造厂寻求帮助。在这里,她参观了各式各样的自动机器,但参观完再去找父亲时,父亲已经下班了。
      左雅继续乘着绿色轿车寻找失踪的包布洛夫的下落。忽然她注意到路边的一张海报,海报上介绍包布洛夫今天下午七点半有一场演讲。左雅赶到会场,但包布洛夫本人还没到。旁边有人低语:包布洛夫一向守时,今天竟然迟到了。
      包布洛夫终于来了,他为观众们讲述人们以前如何使用机床工作,并用银幕给观众展演。银幕上的工作场景不断变化。得益于技术的革新,人们不断从笨重的劳力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进入自动工场阶段和自动制造厂阶段——在自动制造厂阶段,生产将实现全部操作的完全自动,只需要很少的人来管理生产的各个部分。
      接着,包布洛夫还讲述了自己别墅里的那些看不见的自动化机器,以及自己的那辆自动驾驶的绿色轿车。不过,包布洛夫也讲到了自己太信任自动机带来的坏事:今天他本来准备练完演讲稿后回别墅和一位朋友会面,但在路上,轿车的轮胎出现漏气。就在他下车用脚踢轮胎的方式检查哪里漏气的时候,车子竟然直接开走了,丢下主人扬长而去——这也是他今天迟到和没能赴约的原因。包布洛夫认为,可能是他踢轮胎的震动使自动驾驶的杆子移动了位置。他准备在后续进行改良,让车子听到后面的人喊“站住”的时候,能够马上停下。
      演讲结束后,包布洛夫和左雅继续就自动机技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杨欣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