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
李广益
创刊一年,发刊词才姗姗来迟,这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中虽然谈不上罕见,却总归有些奇怪。不过这正说明,我们这本期刊的创立,并不是谋划多时、从容筹备的产物。事实上,它源于几位科幻学者的一次研讨,这次讨论催生了去年夏天的首届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科幻学术研习营、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科幻研究系列沙龙”以及《科幻研究通讯》。创办一份实体的科幻研究期刊是中国科幻学者再三尝试、至今仍在努力推动之事,而《通讯》以在线方式捷足先登,体现了大家对学术阵地的迫切需求。这既是科幻研究者们自己的热切心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整个科幻界乃至对科幻和相关议题越发意兴盎然的知识界共同的期待。
当然,任何热情和冲动的混合物都会让人产生“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尽管编辑一份在线期刊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要保证每期刊登一定数量的高水准文章,并且及时反映中文科幻的动态,这绝非易事。《通讯》的创始者在第一年中以相对低调的方式开展这项工作,先解决有无问题,徐图缓进,就是考虑到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未必能够坚持下去,使刊物成为一项真正的公共事业。值得庆幸和感慨的是,仍有几位科幻研究的同志,如三丰、程林和广钊,以各自的方式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使得这份尚不能为体制中的学者提供工分的学术期刊,按照原定计划出满了春夏秋冬四期,并保持了虽不及格却多少可以一观的水平。到了年末,创始者收拢四期,以敝帚自珍的态度做合集纸质版时,已经可以在此基础上,展望《通讯》的未来。
这个未来,是《通讯》不再是“一人刊”、而成为真正的科幻研究公共平台的未来。为此,我们组建了编委会,聚集了一批对科幻研究事业有热情、有想法的青年学者,从世界各地带来知识、思想和视野,带来科幻之春的消息。在我们的蓝图中,今后的《科幻研究通讯》将拥有如下栏目——
争鸣
我们认为,健康而有节制的学术批评和论争,是学术研究之幸,而当今的中国人文学术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既然科幻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在中国更是青年学者们活跃之地,我们愿以其开放和碰撞,在“百年变局”中激荡学术和时代精神。
译介
与积累多年、近来愈发活跃的海外科幻研究相比,中国科幻研究充其量只能说初露头角,还需广采博收,荟其英华,尤应关注英语世界之外的广阔天地。
钩沉
中国科幻史乃至幻想文学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而不能流于以论代史、六经注我、想当然耳。这是中国文史学界的优良传统,并不会因为科幻在审美风格上天马行空而失去意义。
访谈
我们深知,一些重要的历史记述,来自于亲历者的回忆,尽管那不免错讹,需要耐心清理。一位老人是一座图书馆,信哉斯言,因而我们在关注新锐的同时,将优先致力于聆听科幻界的前辈名宿。
札记
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时刻:偶然间的灵光闪现,或因不能发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因没有及时记录、快速发表的渠道,而被搁置,最终遗忘。这样的星星之火保存下来,异日或许燎原。
书评
学术书评的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原书作者是宝贵的回应,对于书评作者,尤其是初试莺啼的新人,更是对于学术判断力的锻炼,并有助于涵育一位思想者指点江山的浩然之气。
圆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谈,必启我智焉。
动态
科幻研究早已在世界范围普遍开展,并在各地文化中闪耀着不同的光彩,应当获得全球性的报道,对于雄心渐长的中国科幻学人更是如此。
以上,便是理想中的《科幻研究通讯》2.0版。经常看科幻的人大都是乐观的,所以我们也不讳言自己在这份作为共同事业的学术刊物上寄寓的创造精神、友爱之心和理想情怀,并邀请每一位看到这篇发刊词的朋友来分享我们在从事这番多少超脱了功利的学术劳动时所感到的快乐!
详细征稿启事参见:《科幻研究通讯》征稿启事
说明:点击封面查看详细目录,点击标题进入下载地址。
评论 (1)
夕宇岚| 2023-11-13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