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研究通讯》征稿启事

《科幻研究通讯》征稿启事

一、《科幻研究通讯》旨在报道国内外科幻研究前沿成果和动态,为科幻研究者建立持续、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本刊包括以下栏目:钩沉、译介、争鸣、访谈、札记、书评、圆桌、动态。

二、本刊为季刊,每年在3 月、6 月、9 月、12 月出版。面向海内外科幻研究社群。电子版本将于 http://www.sfjiulong.org/newsletter 刊出。

三、本刊以刊载中文文稿为主,以下栏目现公开征稿,要求如下:

  • 钩沉:主要内容为科幻的文献、史料考证与整理,字数不限;
  • 争鸣:关于科幻学术论文或专著章节的批判性评议及回应,一般不超过3000 字;
  • 书评:关于近年来国内外科幻研究著作的书评,不超过5000 字;
  • 札记:短小精悍的科幻研究学术心得,一般不超过3000 字,最长以5000 字为限。

四、注释格式

本刊采用逐页下注,并在文后附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 专著、译著、论文集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 期刊文章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期、页码。
  •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告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地点、机构、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 报纸文章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出版地、报名、日期。
  • 古籍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或责任者、文献题名、部类名、卷次、版本。
  • 档案文献的注释顺序为: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收藏地点。
  • 外文文献的注释格式采用Chicago Style。

五、来稿请勿一稿两投,除经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刊登之稿件。稿件中涉及版权部分(如图、表及长引文等),由作者本人负责。稿件凡经本刊刊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翻印、转载。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请发送稿件至邮箱:sfs_newsletter@163.com 邮件主题注明投稿人姓名和所投栏目。

六、为鼓励学术新人,对于来稿被录用的学生作者,本刊将酌予薄酬。

书评栏目征稿

为建立科幻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社群,推动学者间、学者与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本刊推出“书评”栏目,公开征集关于近年来国内外科幻研究著作的书评,并邀请这些著作作者进行回应,以促进深入、平等的学术对话。

下一期书评栏目征集的是:

八光分文化创始人杨枫编著的《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成都时代出版社,2022)书评。该书内容简介如下:

《中国科幻口述史》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联合专业科幻机构八光分文化精心打造,以图像和文字生动记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中国科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名家巨擘所走过的历程。全书共分三卷,采访二十余人,编织出细密的中国科幻史全貌。该书第一卷采访了七位功勋卓著的科幻名家: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和首任总编辑谭楷,文化大家流沙河,科幻学者、作家、教授吴岩,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和刘慈欣以及他们背后的重要推手姚海军。

 

书评的要求及发表流程说明如下:

  1. 本次征集截止日期为2023 年5 月31 日。书评长度为5000 字为限。请将书评寄至 sfs_newsletter@163.com。我们希望书评具有问题意识,从理论框架、文本与史料、学术贡献与局限等方面展开对所评著作的深度讨论。
  2. 编委会将从中选出优秀的书评刊登,并邀请原书作者就书评所提出的问题和评论进行回应,以深化讨论。本刊会在下一期发表书评,再下一期发表作者回应。
  3. 请勿一稿多投。如稿件投出两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则可自行处理。如中途想撤稿,请与本刊联系。

编者的话(第2卷第4期、第3卷第1期合刊)

编者的话

本期通讯是艰难的一期,也是闪亮的一期。

按原定出刊计划,本期通讯应当在2022 年冬季与大家见面,孰料眼下2023 年第一季度的尾声,已经近在眼前。作为本期轮值主编,我本想如其所是地直陈“大半责任在我”;然而检点过去半年时光,特别是诸位椽笔在不得不拖延之际,给出的诸多缘故、理由、托辞和借口,倒猝然有了另一种白驹过隙的惊惶——我们或近或远地见证了大大小小的风波、转向和告别;也或隐或显地触及物理生理的新流行、文化精神的新节点砉然来去。在这个适应着变化又追逐着计划的时刻,这一期的文章倒也因此显露出它的光芒。
我们在这一期里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有本刊的第一次专辑,第一次圆桌,撰稿人的新面孔也越来越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以专辑的形式推出了围绕塞缪尔·德拉尼展开的一组文章,专辑主持人的重担由王侃瑜博士肩负。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与王博士等诸多同人,自绿皮火车年代起的种种交往细节,但在细细察看文稿时,想起的却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另一段旧事:那是1975 年,著名科幻学术阵地《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也推出了它的第一次专号。那时同样是在三月,今日如雷贯耳的刊物才堪堪出到总第五期;专号主持人是时年45 岁的达科·苏恩文,研究对象菲利普·迪克则略年长一点,47 岁。

科幻是关于变化的文学,而变化是现代世界的永恒主题。人类却总是有着自我锚定的渴求,那么一些跨越时空的闪亮亮的思想,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压仓物。有些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锚点,有一些则尝试成为锚点。我们很荣幸地看到,这本《通讯》正走在自己的路上。走近、承接不朽的路途固然邈不可知,但路毕竟已在脚下。同道诸君,一起努力!

(本期执行主编:姜振宇)

关于商贤杰(Shanky Chandra)《〈20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书评》一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关于商贤杰(Shanky Chandra)《〈20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书评》一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本刊2022 年第3 期刊载印度学者商贤杰(Shanky Chandra)的《〈20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书评》后,有读者举报该文存在抄袭、挪用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经查证,情况属实,特此声明。

商贤杰,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中国和东南亚研究中心博士,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国际汉语教师联盟成员。2014-2019 年在德里大学圣史蒂芬学院教授中国语言与文学。曾获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在吴岩教授指导下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一年(2019-2020),继而在宋明炜教授指导下于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两年(2020-2022),现已返回印度。

该文首先在哈佛-燕京学社官网刊登,而后授权《科幻研究通讯》翻译刊载,随后在《四十二史》微信公号刊出,并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登。经国内科幻研究者与爱好者查证,该文系作者将五位中国读者豆瓣书评的部分内容整段原样翻译重组拼接而成,基本没有原创内容,抄袭手段低劣,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科幻研究通讯》查实后,已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撤稿处理,并对这一学术不端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我们乐见更多力量参与中国科幻研究,开拓这一新兴领域的国际视野,提升中国科幻和相关研究的世界声誉。但学术道德与学术操守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不应得到容忍。因此,我们呼吁,全体中国科幻研究者坚守学术初心和学人品格,以诚实的态度和诚恳的劳动,共同助力中国科幻研究的繁荣!

《科幻研究通讯》编委会
2023 年3 月15 日

《科幻研究通讯》发刊词

文/李广益

创刊一年,发刊词才姗姗来迟,这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中虽然谈不上罕见,却总归有些奇怪。不过这正说明,我们这本期刊的创立,并不是谋划多时、从容筹备的产物。事实上,它源于几位科幻学者的一次研讨,这次讨论催生了去年夏天的首届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生科幻学术研习营、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科幻研究系列沙龙”以及《科幻研究通讯》。创办一份实体的科幻研究期刊是中国科幻学者再三尝试、至今仍在努力推动之事,而《通讯》以在线方式捷足先登,体现了大家对学术阵地的迫切需求。这既是科幻研究者们自己的热切心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整个科幻界乃至对科幻和相关议题越发意兴盎然的知识界共同的期待。

当然,任何热情和冲动的混合物都会让人产生“红旗还能扛多久”的疑问。尽管编辑一份在线期刊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要保证每期刊登一定数量的高水准文章,并且及时反映中文科幻的动态,这绝非易事。《通讯》的创始者在第一年中以相对低调的方式开展这项工作,先解决有无问题,徐图缓进,就是考虑到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未必能够坚持下去,使刊物成为一项真正的公共事业。

值得庆幸和感慨的是,仍有几位科幻研究的同志,如三丰、程林和广钊,以各自的方式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使得这份尚不能为体制中的学者提供工分的学术期刊,按照原定计划出满了春夏秋冬四期,并保持了虽不及格却多少可以一观的水平。到了年末,创始者收拢四期,以敝帚自珍的态度做合集纸质版时,已经可以在此基础上,展望《通讯》的未来。

这个未来,是《通讯》不再是“一人刊”、而成为真正的科幻研究公共平台的未来。为此,我们组建了编委会,聚集了一批对科幻研究事业有热情、有想法的青年学者,从世界各地带来知识、思想和视野,带来科幻之春的消息。在我们的蓝图中,今后的《科幻研究通讯》将拥有如下栏目——

“争鸣”。 我们认为,健康而有节制的学术批评和论争,是学术研究之幸,而当今的中国人文学术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既然科幻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在中国更是青年学者们活跃之地,我们愿以其开放和碰撞,在“百年变局”中激荡学术和时代精神。“译介”。 与积累多年、近来愈发活跃的海外科幻研究相比,中国科幻研究充其量只能说初露头角,还需广采博收,荟其英华,尤应关注英语世界之外的广阔天地。

“钩沉”。 中国科幻史乃至幻想文学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而不能流于以论代史、六经注我、想当然耳。这是中国文史学界的优良传统,并不会因为科幻在审美风格上天马行空而失去意义。

“访谈”。 我们深知,一些重要的历史记述,来自于亲历者的回忆,尽管那不免错讹,需要耐心清理。一位老人是一座图书馆,信哉斯言,因而我们在关注新锐的同时,将优先致力于聆听科幻界的前辈名宿。

“札记”。 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时刻:偶然间的灵光闪现,或因不能发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或因没有及时记录、快速发表的渠道,而被搁置,最终遗忘。这样的星星之火保存下来,异日或许燎原。

“书评”。 学术书评的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原书作者是宝贵的回应,对于书评作者,尤其是初试莺啼的新人,更是对于学术判断力的锻炼,并有助于涵育一位思想者指点江山的浩然之气。

“圆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谈,必启我智焉。

“动态”。 科幻研究早已在世界范围普遍开展,并在各地文化中闪耀着不同的光彩,应当获得全球性的报道,对于雄心渐长的中国科幻学人更是如此。

以上,便是理想中的《科幻研究通讯》 2.0版。经常看科幻的人大都是乐观的,所以我们也不讳言自己在这份作为共同事业的学术刊物上寄寓的创造精神、友爱之心和理想情怀,并邀请每一位看到这篇发刊词的朋友来分享我们在从事这番多少超脱了功利的学术劳动时所感到的快乐!


附:《科幻研究通讯》编委会

主编:李广益
编委:程林、范轶伦、姜振宇、 吕广钊、 马辰、 苏湛、 王侃瑜、杨灵琳、郁旭映、张峰
通讯邮箱: sfs_newsletter@163.com

《科幻研究通讯》征稿启事

一、《科幻研究通讯》旨在报道国内外科幻研究前沿成果和动态,为科幻研究者建立持续、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本刊包括以下栏目:钩沉、译介、争鸣、访谈、札记、书评、圆桌、动态。

二、本刊为季刊,每年在1月、4月、7月、10月出版。面向海内外科幻研究社群。电子版本将于http://www.sfjiulong.org/newsletter 刊出。

三、本刊以刊载中文文稿为主,以下栏目现公开征稿,要求如下:

钩沉:主要内容为科幻的文献、史料考证与整理,字数不限;
争鸣:关于科幻学术论文或专著章节的批判性评议及回应,一般不超过3000字;
书评:关于近年来国内外科幻研究著作的书评,不超过5000字;
札记:短小精悍的科幻研究学术心得,一般不超过3000字,最长以5000字为限。

四、 注释格式

本刊采用逐页下注,并在文后附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专著、译著、论文集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期刊文章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刊名、年期、页码。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告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地点、机构、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报纸文章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出版地、报名、日期。
古籍的注释格式为:作者、文献题名、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或责任者、文献题名、部类名、卷次、版本。
档案文献的注释顺序为: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收藏地点。
外文文献的注释格式采用Chicago Style。

五、来稿请勿一稿两投,除经本刊同意,不接受已刊登之稿件。稿件中涉及版权部分(如图、表及长引文等),由作者本人负责。稿件凡经本刊刊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翻印、转载。来稿请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请发送稿件至邮箱:sfs_newsletter@163.com 邮件主题注明投稿人姓名和所投栏目。

六、为鼓励学术新人,对于来稿被录用的学生作者,本刊将酌予薄酬。

书评栏目征稿

为建立科幻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社群,推动学者间、学者与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本刊推出“书评”栏目,公开征集关于近年来国内外科幻研究著作的书评,并邀请这些著作作者进行回应,以促进深入、平等的学术对话。栏目第一期将邀请两位学者与大家一同探讨他们的近著。

其一是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吴岩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内容简介如下:

中国科幻小说在20世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源、演变、转型并终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在此期间,文类从无到有,作家队伍从小到大,作品从稀缺到难以穷尽,社会影响更发生了繁复的变化。《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梳理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的五个时期——晚清科幻的发展、民国时期科幻的发展、共和国早期科幻的发展、新时期科幻的发展和世纪之交科幻的发展,分别介绍每个时期的创作背景、基本面貌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家作品、创作流派。

其二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贾立元副教授的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内容简介如下:

本书以晚清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部代表性作品的细读,考察晚清的知识精英们如何努力学习现代的历史观、科技观、时空观,并将其运用于探索未来、太空、心灵等未知事物,由此发现:他们梦想着汲取新知以革新本土文化同时以本土智慧批判并超越殖民主义。这一融合中西的努力将他们引向对大同世界的描绘,而这些描绘中种种出人意表的奇异情节则揭示了他们在中与西、新与旧之间的挣扎与困境。

我们诚邀青年学者(包括在读的研究生)为以上两部著作撰写书评。书评的形式、要求及发表流程说明如下:

1 、 本 次 征 集 截 止 日 期 为 2022 年 6 月 30 日 。 书 评 长 度 为 5000 字 为 限 。 请 将 书 评 寄 至 sfs_newsletter@163.com 。我们希望书评能从问题意识、理论框架、文本与史料、学术贡献与局限等方面展开对所评著作的深度讨论。

2、编委会将从中选出优秀的书评刊登,并邀请原书作者就书评所提出的问题和评论进行回应,以深化讨论。本刊会在下一期发表书评,再下一期发表作者回应。

3、请勿一稿多投。如稿件投出两个月内未收到回复,则可自行处理。如中途想撤稿,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