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第2卷第4期、第3卷第1期合刊)

编者的话

本期通讯是艰难的一期,也是闪亮的一期。

按原定出刊计划,本期通讯应当在2022 年冬季与大家见面,孰料眼下2023 年第一季度的尾声,已经近在眼前。作为本期轮值主编,我本想如其所是地直陈“大半责任在我”;然而检点过去半年时光,特别是诸位椽笔在不得不拖延之际,给出的诸多缘故、理由、托辞和借口,倒猝然有了另一种白驹过隙的惊惶——我们或近或远地见证了大大小小的风波、转向和告别;也或隐或显地触及物理生理的新流行、文化精神的新节点砉然来去。在这个适应着变化又追逐着计划的时刻,这一期的文章倒也因此显露出它的光芒。
我们在这一期里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有本刊的第一次专辑,第一次圆桌,撰稿人的新面孔也越来越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以专辑的形式推出了围绕塞缪尔·德拉尼展开的一组文章,专辑主持人的重担由王侃瑜博士肩负。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与王博士等诸多同人,自绿皮火车年代起的种种交往细节,但在细细察看文稿时,想起的却是我从未经历过的另一段旧事:那是1975 年,著名科幻学术阵地《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也推出了它的第一次专号。那时同样是在三月,今日如雷贯耳的刊物才堪堪出到总第五期;专号主持人是时年45 岁的达科·苏恩文,研究对象菲利普·迪克则略年长一点,47 岁。

科幻是关于变化的文学,而变化是现代世界的永恒主题。人类却总是有着自我锚定的渴求,那么一些跨越时空的闪亮亮的思想,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压仓物。有些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锚点,有一些则尝试成为锚点。我们很荣幸地看到,这本《通讯》正走在自己的路上。走近、承接不朽的路途固然邈不可知,但路毕竟已在脚下。同道诸君,一起努力!

(本期执行主编:姜振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乔治·古尔维奇:《棕榈上的霜》

  强森是美国一名失业的工程师,在流浪中结识了老水手乔。经由同学佛来弟的介绍,强森来到赤道以北的棕榈群岛,为智尔公司建造水泥仓库和贮藏器。后来强森发现营地在研究冷气。他们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贮存在储藏罐里,通向装有镜子的实验室进行活体实验。强森认为这是因为智尔是肉制品行业巨擘,有大量使用冷气的需求,所以才进行研究。这天,智尔找到强森翻译苏联科学家契尔诺夫的论文和评论。契尔诺夫通过冷冻技术,用水结冰建造房子,此外还用冰制成火炮等武器。新技术的应用下,苏联还诞生了新的工种——冷气工人。

  契尔诺夫利用冰来打捞沉船。他发明了一种特别轻的“空气冰”,其一立方公尺的举重力达到五百公斤左右。通过缠绕在船体的皮带产生冰层,使得沉船上浮;然后调整冰块的数量和配重以控制船身的姿态。船体上浮后,冷气工人通过便携式的“冷射器”生成冰制的结构以修补船体。正是通过这些技术,一艘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被打捞上来。

  论文中,在水里掺上木屑就可以使冰成为类似水泥的建材。强森对苏联科学和国家产生了敬佩之心。强森设想通过冰堤坝的建设,围绕地中海建造水电站,以利用蓝煤——潮汐能和海水动能。此外,还能够建设冰浮桥横渡海峡。

  但是智尔只注重金钱利益,对强森的构想嗤之以鼻。佛来弟一句“你还不如到苏联去”动摇了强森的内心。他想起了自己钦慕的女伴米莉,写信给她倾诉衷肠。米莉所乘坐的乌伊莲拉号在前往棕榈群岛的途中遇险,苏联的威严号前来以制冰技术救援。同在乌伊莲拉号上的佛来弟暗中收集了一些苏联冰块,谎称是加拿大的制冰技术,要求强森做实验分析。强森依照契尔诺夫的思路研究出了制冰的技术,制造出来“电子冷”。这种仪器能够快速凝固极大量级的水。政府对强森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将团队召至华盛顿。在首都,强森目睹了社会凋敝和官场腐败。而智尔不顾强森意见,要将不成熟的机器投入使用,以换得更多的支持和选票。

  强森的岳父是有名的精神医生。从患者的来信中,强森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他联系智尔重返棕榈群岛开展研究。在船上,故人乔突然拜访,告诉强森,智尔其实一直在买卖军火,把战争带去世界各地。之前乌伊莲拉号的遇险也是故意安排的,就是为了获得苏联的冰样本。而智尔也把强森逆推得到的技术作为武器。“电子冷”能够使温度降至零下一百九十度以下,十个机器就能够毁灭一个城市。强森得知真相后,联系革命团体的成员将“电子冷”丢到海里,逃到加拿大。米莉也回到他的身边,帮助强森出版书籍以揭露智尔的阴谋。反动报刊则不停攻击强森。此时,报纸上传来了苏联冰堤坝建成的消息。强森返回美国,在工人当中展开演说,鼓舞工人斗争的决心,希望用和平战胜战争。

(周嘉旭)

伊·叶甫列莫夫:《月下秃峰》

  巴拉宝告诉我们,在东部西伯利亚的维蒂姆——奥列克明斯克民族区,有一座光秃秃的山峰,与其他山峰格格不入,好似一座带有三个大齿冠的奇特的塔。他将这个奇特的景观绘制下来。下山后,他们在穿越峡谷、盆地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过最终还是度过了这些险地。在过坡地时,他们的鹿橇毁了,只能去到最近的饲料地过夜,又看见了那好像触碰到了月亮的山峰。从当地人处,他们了解到前往月下秃峰的方法,于是便着手向秃峰进发。       

  跋涉良久,他们到达了小丘顶,并在上面发现了数以百计的象牙等物什。小丘顶旁有一个洞,里面留有古人作画的巨大的动物画像,他们从中发现了部分不属于本地物种的动物,由此诞生了一些新的关于冰河纪迁徙的思考。但由于时间原因,他们只能匆匆作别这一奇异的地方。  

  回去之后,巴拉宝等人以在月下秃峰上的种种见闻为依据,通过合理的推断得出了关于冰河纪的演化的新结论。

(罗舜予)